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

第一百二十章屠萬是爲雄

如果說剛剛開始,還是下層軍官自發性的屠殺,一方面是爲了仇恨,一方面卻是因爲軍功。

畢竟明軍軍制上雖然有些改易,但是有一點還是沒有變的,就是用人頭計算軍功。

既然如此,自然是人頭越多,軍功就越多了。

如此一來,下層士卒又怎麼對俘虜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人頭。

這樣的情況並非一處。

等各方情報傳遞到了郭登這裡的事情,已經越演越烈的。

安南大軍主力被崩潰,幾座山峰之上,也沒有多少迴旋的空間。郭登也明白,如果他不阻止,恐怕他抓不到多少人安南俘虜了。

只是郭登卻猶豫了。

說實話,郭登本心是不想殺俘的。

倒不是說郭登多仁慈,而是這個時代的人都信天命,信報應,特別是白起死前的話,與李廣遺言,更是照應了這一點。

白起認爲自己的罪,是殺俘。而李廣也覺得自己不能封侯的原因,就是殺俘。

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從政治層面上。

這就關係到朱祁鎮的意見了。

宣德年間放棄安南之事的反思,各方有各方的想法,但是皇帝認爲,並非對安南太嚴苛,相反是太寬容了。

真是因爲如此,安南中上層才保留了相當多的反對力量,以至於之後有所反覆。如果如徐有貞一般,將高麗兩班貴族一網打盡,即便是他們想造反,也反不起來。

而皇帝的個人意志,就是國家政策。

在寬嚴之間,郭登不得不考慮皇帝的意見。

其次,就是戰略局勢。

他手中就有這一戰傷亡大概估計。

誠然這一戰大禍全盛是一定的,但也最少折損了數萬士卒,更不要說大軍冒雨作戰,郭登敢肯定,戰後一定會有大面積的疫病。

更不要說南邊的安南軍,號稱百萬之衆,也讓郭登有些小緊張。當然了,郭登知道,安南軍決計沒有百萬之衆,這百萬之衆是虛的。

但是這百萬之衆有多少水分,郭登卻不清楚了。

所以在一場大戰之後,郭登很可能又要面對一場戰事了。

而軍中傷亡疫病這些情況,哪裡有能力分兵去看俘虜。

更不要說這俘虜數量很可能不少。

最少十萬計。

看押這麼多人,所需的兵力物資都不在少數。

如果南下與黎思誠交戰的話,這些俘虜也是一個隱患。

郭登最後思考的纔是明軍基層士卒的情緒。

說實話,安南這一戰打的時間太長了,下面的士卒也太苦了,從去年臘月打到現在,戰死與傷病而死的士卒已經超過十萬了。

當然了,安南軍中傷亡數字數倍於大明。但是依然讓軍中的氣氛壓抑之極。軍心士氣低落不少。

而今重要勝利了,郭登如何再逆着下面軍心來了,恐怕軍心士氣更不堪用了。

對將領們來能說一些長久大計,國家戰略,但是對最底層的士卒來說,都是屁,他們只認錢。

如果之前的戰事打的不苦,而今郭登還能壓制一下。

但是諒山攻防戰,堪稱雙方的血肉磨坊。

之前的大雨惡戰,更是損失慘重,士卒心中這股怨氣不出。就不好用了。

於情於理於勢,郭登哪怕心中不願意,也只能裝着看不見了,只是撥了兩萬士卒去支援王越。

郭登心中忽然有些黯然,暗道:“三代爲將,兵家之忌,吾今日知之。”

一場大屠殺就此悄無聲息的上場了。

具體的屠殺人數,因爲沒有統計,最後也沒有說出來,但是這一戰斬首三十萬上下,可以說屍橫遍野。

即便多年之後,安南已經成爲交州省,而從憑祥到諒山再南下,成爲一條交通要道,但是依然沒有敢在這二十里血谷之中留宿。

更是被譽爲大凶之地。

郭登這一次殺俘,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自然是安南元氣殆盡,幾乎整整一代人,都死在諒山前後。更重要的是安南最精銳的軍官,將領都死在這裡。

再組建的安南軍根本不能與之前的安南軍相比,甚至淪落到比占城軍稍稍強一點的地步。

於是乎,明滅安南,固然有打過幾場大戰,但是沒有那一戰與這一戰一樣艱難了,談不上摧枯拉朽,但也是平平淡淡,理所應當。

壞處就是安南百姓與明軍的仇結大了。

安南人高舉反明覆越的口號幾十年,歷任交州省巡撫,首要大事就是剿匪,不僅僅是山匪還是有海匪。

而這些都是越軍的殘部遺類,可以說真正平越戰爭,一直延續了幾十年。纔將最後一支高舉黎越旗幟的土匪給平了。

這就是後話了。

黎思誠卻不知道這裡的情況。但是即便是知道了,他也不會做其他選擇了。

因爲他的選擇又去了一個,他此刻已經沒有選擇了。

黎思誠看着北方的山巒,只能下令撤退。

阮熾全軍覆沒已經成爲定局了,而大將丁列戰死,軍中軍心浮動,不堪再戰,而今再戰只能是送死。

只能先撤回升龍府,再做計較了。

只是他想撤退,郭登又怎麼能讓他黯然的撤退。劉聚帶着騎兵追擊。如果放在中原,定然能銜尾追殺數百里。

但是在雨季之中,劉聚雖然將安南軍給擊潰了。但是也是不敢追擊,早早的退了下來。

安南軍隊之所以崩潰,是因爲素質太差了,劉聚根本沒有與之交戰,單單是戰馬奔騰的局面,就將崩潰。

而劉聚之所以不追,是因爲他發現泥濘的道路,馬兒根本跑不快,甚至比人跑起來快不了多少。

而安南軍隊別的不多,就是人多。

想想,當失去速度的騎兵,被無數人馬層層包圍下來。劉聚會是一個什麼下場。劉聚自然要先撤退了。

騎兵失去了速度,就等於失去了戰鬥力,再加上雨季隨時可能有的暴雨,泥濘的土地,各種因素,怎麼看都不營下令追擊。劉聚的做法自然不能說錯。

只是也未必是對的。

這一件事情在事後說起,都是各有說法。

劉聚的追擊將黎思誠嚇了一跳,因爲當初撤退的時候,安南軍全部亂了。完全暴漏出烏合之衆的本質。

黎思誠除卻身邊幾萬跟隨他打過白藤江之戰的老班底之外,都不能控制了。

如果這個時候,劉聚拼命追擊,說不定就能斬殺黎思誠,提前滅了安南。但也可能是劉聚全軍覆沒在安南軍中。將還有持續一年多的安南之戰提前終結的。

不過,也是劉聚的撤退,讓黎思誠有了喘息之極。重新理清軍隊,重整了秩序,才能完成撤退這個高難度軍事任務。

即便如此,等他到了升龍城之後重整兵馬。卻只有二十多萬,不知道多少士卒都逃回了家鄉。對紅河以北地區,黎思誠明顯的感受到了政令並不是那麼通暢了。

雖然這些地方還沒有投降明軍。但是看情況,卻已經是定局了。

畢竟安南人雖然有很多硬骨頭,但是決計不會所有人都是硬骨頭的。從諒山攻防戰,到之後的殲滅戰,算是一戰打斷了安南的脊樑骨。

再頑固的人,也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前程了。

即便不爲自己考慮之下,也要爲自己的就家人親眷考慮一下。

等明軍南下的時候,定然是勢如破竹的打到升龍城下。

黎思誠回到升龍之後,立即開始加固升龍城,準備即將來臨的升龍攻防戰。

只是他預料的明軍立即南下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升龍攻防戰的時間要稍稍向後面拖幾日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