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

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

于謙還是有些不可思議。

于謙知道宮中有錢,但萬萬沒有想到宮中有錢到了這個地步。

這也是朱祁鎮在很多事情上,大包大攬的原因。

什麼沒錢,內庫出五十萬兩,這個也沒有錢,再出五十萬兩。

于謙說道:“陛下,您說這個是什麼意思?”

朱祁鎮說道:“讓我看來,從古到今,天下人都是出土了刨食,百姓也是,朝廷也是,但是土地能養得人是有限的。大明從開國到而今,人口最少增長了數千萬。我自信在大明諸帝之中,也算是拔尖的一個,這個問題,我不來解決,難道留給子孫,最少太子是解決不了這麼問題的。”

于謙其實也隱隱有所感覺。

少府其實是北中國的商業霸主。特別是鐵業絕對霸主。在其他方面也有插手。

只是少府大多時候是生產,並不參與下游商業行爲。各地鐵匠鋪都是賣鐵,而這鐵都是有商人從遵化賣來的。

北京馬市之中馬,有不少都是皇家馬場出產的。

只是少府並很少與百姓發生關係,即便是最接地氣的產業,在京城之中收租,也是與這些店家發生關係,並不直接與百姓相關。

而且北京本來就是各方面都有皇室的影響力,百姓也習慣了與宮裡面的人打關係,不像外地的人那樣大驚小怪。

這些東西不細想,是想不到的。

畢竟,而今大明商業與官場聯繫的並不是太緊密的,剛剛有些苗頭的晉商,也在揚州鹽案之中,被當頭一棒。

不如後世官場幾乎與商業抱團了。

所以于謙不清楚,也是正常。

朱祁鎮見於謙不說話,說道:“先生,你覺得怎麼樣?”

于謙說道:“陛下,少府種種,不管是官山海之策,陛下何以覺得少府可以養人?”

于謙的評價一針見血,點出了少府能賺這麼多錢的原因,少府本質上是管仲提出官山海這個政策的延續,是因爲壟斷地位纔有現代的成就。

特別是鐵。

鹽鐵專賣古代都有。

而今不過是換了一模式而已。

朱祁鎮說道:“先生可看過端木子?”

于謙說道:“看過。”

雖然這一本書是皇帝授意讓人僞作的,但是皇帝一舉一動,都會引得百官解讀,但是僅僅是看過而已。

朱祁鎮說道:“少府模式就是分工的模式。用這個辦法生產,可以生產出更多的東西。比如鐵。正統前期,百姓家中有一副鐵打的農具,就足以當成寶貝傳家。而今別的地方不說,單單說河北,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鐵製農具。”

“河北這些年成爲北方糧倉,也是因爲這個原因。”

“朝廷驅除瓦刺,平安南,少府也是有功的。這就是國力,有如此大的國力,足夠朕爲大明百姓開拓土地。”

“只是少府坐大,非大明之福。只是少府模式已經有很多人效仿了,少府有多賺錢,先生也看見了,朝廷如何不對這個形式進行徵稅,單單從土地上徵稅,恐怕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倒是朝廷的賦稅反而不如一家之富,朝廷當如何維繫?”

于謙雖然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有一家擁有年收入一千多萬兩的產業,但是他卻很明白,大明朝廷是很難允許大明民間有少府這樣的工廠的。

別的不說,單單說一樣,那就是礦業。

朝廷對礦業一直是很堤防的,特別是在葉留宗起義之後,都擔心礦徒一旦起事,鬧出的事情,不可收拾。

同樣性子的,朝廷對於無故聚集百姓也是很提防的,誰知道你是遊廟會,還是準備造反的了,而且很多邪教造反第一步,就是聚集人員。

所以,想在大明發展大工廠,根本不大可能。

即便江南很多有織坊,但是這些織坊更多是依靠織機,並不一定要將人聚集在一起。

所以像遵化鐵廠一般,聚集數萬人一起勞作的的大工廠,只能是官家的,不可能是私人的。

朱祁鎮想從商業生產之中徵稅的想法,于謙也並不反對。

但是他也知道,這些行爲都是最基層的胥吏去做的。

官員的貪污可能是特定的,但是胥吏的貪污卻是一定的。不管有什麼精明法度,最好都要胥吏去實行。

即便是收糧食,胥吏還有淋尖踢鬥,就是將量器之中糧食堆出尖,然後狠狠一腳踹在量器上面,讓上面糧食滑落一地。

甚至厲害的人,能一腳踢下來半鬥,反正掉到地上的糧食,都讓胥吏自己分了。

如果讓他們這些人去徵收更復雜的商業稅收,只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刀切,所有工廠都活不了,要麼他們與這些工廠主狼狽爲奸。只繳納一點點的稅銀,其餘的都被他們給吞了。

不管怎麼樣,都不是朱祁鎮想要的。

所以,朱祁鎮纔會數十年如一日,與胥吏這個階層過不去,非除掉他們不可。

朱祁鎮一打開話匣子,就滔滔不絕,又將蒸汽機說了出來,說一旦成功之後,從北京到南京,就能縮短到十天之內,大批糧食物資軍隊,都能從北京到南京。

到時候朝廷糧草賦稅運輸,都可以藉助鐵路,不再擔心,消耗民力,百姓只需將糧食送到縣裡,然後從縣裡運上火車了。

哪裡有水旱蝗災,都可以很輕易的平定了。

如是等等。

人都害怕孤單與寂寞,即便是皇帝也是如何?

朱祁鎮即便坐擁天下,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孤單的人,最心裡的話,是從來沒有也不敢也不能對別人說的。

他只能給於謙說。

並不是想于謙理解自己,只是他信任於謙,知道這些話,于謙決計不會說出去。

而能讓朱祁鎮信任的人也唯有于謙了。

朱祁鎮好一陣子,才說道:“先生,您以爲我所言如何?”

于謙說道:“陛下,臣老了。自數年之前,就覺得老來糊塗,有些很簡單事情也屢屢出錯。今日陛下如此問,老臣也不知道陛下所言,能不能達成。”

“只是,陛下已經長大了。有些事情也只能陛下去判斷了。只要陛下秉承愛民之心,何事不可爲之。”

“老臣實在是沒有什麼人可以教給陛下了。”

朱祁鎮聽了,只覺得心中一酸。

任何學問做深了,你就會發現,在這領域之中,你纔是權威。沒有任何人可以指點你。而今朱祁鎮就是這個狀態了。

于謙聽朱祁鎮自成道理,又有一些成果。于謙不是那些大儒,根本沒有經歷饑荒,洪水,乾旱,飢餓。而於謙一輩子賑災,治水,修繕水利,什麼事情沒有見過。

他不在乎一些理論上的問題,什麼三代之治。

他只看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朱祁鎮給他講的這些東西,要比什麼五世說讓他信服。

但是真得對嗎?真的能行嗎?

于謙也不知道。

這是他唯一能告訴的朱祁鎮的話了。

朱祁鎮提出的問題,想要發展的東西,想要解決的問題,已經跳出了這位老臣一直的經驗之外了。

于謙在朱祁鎮很小的時候,被調入京師,被朱祁鎮信重。在於謙的眼中,朱祁鎮一直是一個少年的形象。

就好像很多長輩看晚輩,不管晚輩多少歲,在長輩的眼中都是孩子。

唯一在晚輩做出了長輩看懂不明白,卻取得了很大成功的事情,長輩才覺得晚輩長大了。

而今于謙就是如此看朱祁鎮說道。

有朱祁鎮這番話,于謙雖然很多東西不是太能理解的,但也足以安心了。最少皇帝愛民之心,一刻也沒有變過。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