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田制

第六十四章田制

畢竟不要看胥吏都是賤民,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很有錢的。

吃官府這口飯的,錢是很容易到手的。只是沒有社會地位而已。

有相當一批胥吏其實很想擺脫自己的身體地位,只是沒有辦法而已,而今有了辦法,他們自然想要拼一拼,正途入仕。

除此之外,朱祁鎮還下令,允許這些胥吏直接報考京師的學校,或者地方官推薦,可以從胥吏轉爲吏員。

只是一定要調到外地任職才行。

還有,正因爲胥吏改革如此之重要,所以朱祁鎮纔將胥吏改革,與運河經濟帶處於一個近乎重合的趨勢。

這是朱祁鎮的戰略佈局。

大明經濟北輕南重。

縱然朱祁鎮這麼多年努力,也並沒有改變這個局面,不過是雙方稍稍平衡了一點。

北京經濟最好的地帶,就是沿運河經濟帶,當然了,而今沿海各港口也很有一些發展。但是仍舊不如南方。

朱祁鎮就想通過政策導向,讓大明南北經濟再次拉近一點。

畢竟,北京在北方。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經濟失衡,很可能影響到了北京的話語權。

朱祁鎮在正統三十二年的發佈的詔令,也就這三道。

並非說,朱祁鎮變法政策就這三道了。

而是這是朱祁鎮與內閣商議之後,能夠通過的。而更多事情是無法通過,最少而今也沒有商議出一個讓各方接受的辦法。

因爲朱祁鎮的關注點,就是土地問題。

如果說,大赦令是順着太祖太宗一直秉承的態度,往前狠狠推了一把而已,馳禁令就是用一個小刀在大明體制上,輕輕的開出一個小口子。廢胥吏改吏員令,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手術。

那麼關於土地,關於田制的問題,那就是一場關乎大明生死存亡的大手術。

畢竟大明就是一個農業國,最重要的就時候農業問題,農業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

這是整個大明的根基。

一個清丈,就讓很多人人心惶惶了。

更不要說,朱祁鎮還想下大動作了。

只是放在朱祁鎮的角度來看,他也是沒有辦法的。

大明的體制,百姓連出自己的縣都很成問題,都被綁定在土地之上。無視縣界府界的,要麼是士大夫,要麼就是流民強盜。

工業化是需要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

其實,江南手工業發達,也有這樣的模式了。

要不讓蘇州比北京還多的人口是怎麼來的?

但是這些從農村到城市之中人口,並不在大明朝廷控制之中。這種城市發展,也處於很無序的狀態。

解放前上海的情況,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蘇州雖然沒有青幫,但是有打行,同樣是幫人解決問題的夜壺。

這就是爲什麼朱祁鎮翻來覆去都回到一定要廢除胥吏的原因,工業化社會與農業化社會的管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朱祁鎮對田制改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百姓脫離人身束縛,可以進入城市打工,提供工業化的人口。二就是想辦法減輕百姓負擔。

畢竟大明百姓總體來說,實在是太苦了。

但是這兩個要求看上去很簡單,但其中有種種問題要解決。

首先支撐大明基層運作的是賦稅。

稅主要是夏糧秋糧,賦主要是各種勞役。

繳納夏糧秋糧的基本單位是丁,服勞役的基本單位也是丁。

丁稅本身來好說,並不是太重,但是勞役就太多了一點,各種各樣的事情。讓地方官必須將百姓留土地之上。

否則誰爲朝廷服役。

雖然總體上來說,北重於役,南重於糧。但是兩邊都不想讓百姓離開土地。

想要讓百姓能離開土地,在歷史上其實有辦法的。

那就是一條鞭法,也就是攤丁入畝。

將丁稅攤在田稅之中,從今之後,縣裡再要勞役拿錢僱傭百姓就行了,這一切從賦稅之中開支。

無地的百姓就不用承擔賦稅與勞役。

如此一來,縣裡對他們沒有要求,自然有了自由遷徙的可能。人口也沒有瞞報的必要了。

對底層百姓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有這麼多的好處,簡直是與工業化配套的田制。

如此一來,就能有很多剩餘百姓涌入城市之中。

只是,這裡面有頗多的難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朝廷的負擔總是有人來承擔的,最底層的無地百姓輕鬆多了,請想想那一方加重了負擔。

自然是有大量土地的人。

而有大量土地的人是什麼人?是在大明有權有勢的人,這些人與大明百官很多人是重合的。

所以,朱祁鎮而今想讓百官通過這個辦法,並讓他們積極執行,可能嗎?

其次,就是一條鞭法,也是有自己的弊端,並不是太適應全國。

一條鞭法最根本一個改革,從實物稅變成了貨幣稅。但是老百姓種糧食,他們是有糧食的,但是他們哪裡有銀子,必須賣了之後,纔能有銀子。

這其中就要被奸商剝削一層。

而放在朝廷層面,大明朝廷不需要糧食嗎?怎麼可能,大明朝廷對糧食的渴望一點也不少。

需求量也很大的。

縱然河北而今已經是一座糧倉。但是北方糧食產量還是比不過南方的。所以從南方向北方運輸糧食這一件事情,是不能斷的。而且大批量的運輸。

這樣或許會壓下河北糧價,打壓了河北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但是對國家的戰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糧食全部換成錢,需要的時候再用錢去賣。

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

糧商並不會做賠本買賣,他們絕對不會從很遠的地方將糧食給運過來,並且平價賣給官府,他們只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坐地起價。

所以無形之中,賦稅從糧食變成銀子,然後再從銀子變成糧食,打了兩個折扣,朝廷拿到手的東西,越來越少。

再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太窮的地方,不適應一條鞭法。

這個太窮的地方,其實就是指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

西北農業凋零,即便於謙致力於恢復,但是幾百年的留下爛攤子,豈是于謙十幾年能夠挽回的。

于謙畢竟是人,不是神。

一條鞭法的核心,其實以銀代役,有王安石免役法之遺意。

但是對於這些窮人來說,讓他們去給官府幹幾天活,其實沒有問題的,反正窮人的時間並不值錢。甚至如果縣令心軟,或許還能在官府那邊混幾口飯吃,給家裡節省一點口糧。

但是這個時候,你告訴他。讓他們交出一點錢來,就不用來服役了。

這對這些人來說,根本雪上加霜。

他們哪裡有錢啊?

北方糧食產量本來就比南方少,而西北這些地方有些地方一畝旱地才收入幾鬥糧食,比起江南一畝地平均數石,甚至有精耕細作的水田,能達到七石到十石之間。

是西北土地產量數倍。

所以西北苦,很多人餬口都用盡了他們所有力氣。已經承受不了一點點負擔了。

這也是爲什麼,明代後期,陝西先造反的原因。

固然是因爲大旱連連。但也有一條鞭法的原因。

一條鞭法在南方是善政,是良法,但是西北,是惡政,平日還勉強生活,一旦天災人禍,就只能造反了。

這些種種問題,是真實存在的。

朱祁鎮其實還沒有提具體的一條鞭法,僅僅是以丘濬的以丁配田的思想之上,做出一點點發揮,就好像捅了馬蜂窩一般,整個朝廷吵成一團。

朱祁鎮不得不多次召開會議提出各種解決方案,將這些問題一個個解決了。

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章 都掌蠻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