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

三天的採訪結束,《時代週刊》的記者並沒有離開上海。

他知道印度詩人泰戈爾即將來到上海,對中國進行訪問。

這是兩個古老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作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泰戈爾在西方有着不小的影響力。

對於西方媒體來說,這是一件很有新聞價值的文化事件。

而且,到時候,林子軒會和泰戈爾會面,兩位遠東地區不同國家的文壇領袖見面一定很有意義,可以作爲趣聞放到他的採訪內容裡面。

於是,這位記者決定見證了這個時刻之後,再到北平採訪吳佩浮。

他要拍攝兩人握手的照片,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兩位文化領袖的握手”。

泰戈爾已經六十多歲了,林子軒不過才二十四歲,這種年齡上的強烈對比應該很有意思,既是一種文化上的交流,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傳承。

從一張照片中能夠解讀出很多的意味,這正是一條好新聞的價值所在。

《時代週刊》的記者認爲林子軒年輕,前途不可限量,只要保持這樣的文學創作熱情,他對於將來林子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會太過驚訝。

因爲林子軒瞭解西方社會,知道西方讀者喜歡什麼。

不過這位記者對中國文化界對於泰戈爾的態度極爲不解,他在上海閱讀的英文報刊上,出現了一些爭議性的文章,中國文化界似乎不怎麼歡迎那位印度詩人。

林子軒只好解釋說那只是一部分人的觀點,不代表整個中國文化界。

他一直避免西方記者對此進行深入的瞭解,他在採訪中提到了在中國正蓬勃發展的新文學,卻沒有提到新文學正處在分裂的關口。

他也沒有提到泰戈爾的來訪在中國文化界造成的混亂,這有點家醜不可外揚的意思。

隨着泰戈爾訪問中國日期的臨近,報紙上攻擊泰戈爾的文章越來越多。

相對應的,以樑啓朝和徐至摩爲代表的學者不遺餘力的鼓吹泰戈爾,正在將泰戈爾神化。

雙方可謂是旗鼓相當,陣營分明。

讓林子軒沒想到的是在批判泰戈爾的人中還有沈燕冰。

在泰戈爾來到上海的當天,報紙上出現了一篇文章。

沈燕冰聲稱:“我們決定不歡迎大聲歌頌東方文明,把我們的年輕人領向這個文明,使他們在沉思中尋求慰藉並受到毒害的泰戈爾……”

林子軒之所以覺得奇怪,是因爲沈燕冰是商務印書館的員工,這次邀請泰戈爾正是商務印書館在背後操作的。

而且,沈燕冰以前也是泰戈爾的擁護者,還翻譯過泰戈爾的詩作。

在《小說月報》發行泰戈爾專刊的時候,沈燕冰積極的參與其中,介紹了泰戈爾的生平,並沒有反對泰戈爾的意思。

如果是郭沫偌這麼做,林子軒不會如此驚訝。

只是現在的郭沫偌已經顧不上泰戈爾了,他的《創造週刊》賺不了錢,沒有資金支持,不得不停刊,創造社的成員各奔東西,就此離散。

他自身更是窮困潦倒,在上海混不下去,只好返回日本。

林子軒和沈燕冰不怎麼熟悉,就是驚訝一下,他和徐至摩一起趕往碼頭去迎接泰戈爾。

徐至摩是講學社的代表,會全程陪同泰戈爾在中國的行程,兩天前就來到了上海,和他們同行的還有美國《時代週刊》的記者。

無論中國的文化界如何爭論,泰戈爾還是如期到來。

1924年3月21日,泰戈爾從印度的加爾各答乘船出發,開始了他的首次中國之行。

4月8日,泰戈爾抵達香港,孫仲山派專使帶去了歡迎信。

按照行程,在4月12日,泰戈爾一行乘坐的“熱田丸”號郵輪將抵達上海的匯山碼頭。

在碼頭上,已經聚集了不少歡迎的人羣。

商務印書館這邊的代表是鄭震鐸和文學研究會的一些成員,還有學者張軍勱,以及上海青年會、江蘇教育會的代表,印度旅滬人士、報館記者等上百人。

場面極爲隆重。

在等待的過程中,大家互相攀談,記者穿插其間,進行採訪,商務印書館旗下的活動影戲部還用攝像機拍攝新聞紀錄片。

林子軒和鄭震鐸的關係不錯,就問了先前讓他疑惑的問題。

“燕冰怎麼會寫那樣的文章?他不是很支持泰戈爾麼?”林子軒不解道。

鄭震鐸是泰戈爾的鐵粉,寫了很多歡迎泰戈爾的文章,翻譯了泰戈爾《飛鳥集》和《新月集》,他和沈燕冰是好友,一定知道其中的原因。

“他呀,是身不由己。”鄭震鐸含糊其辭的說道。

林子軒想了想,便明白了,不再追問。

沒有等待多久,一艘郵輪緩緩的駛入了上海的匯山碼頭。

等到郵輪停靠在碼頭,徐至摩和林子軒,以及社會各團體的代表和記者們登上郵輪。

泰戈爾早已站在了甲板上,身後是幾位印度學者,這一次,泰戈爾還帶着一個國際大學的訪問團,他從印度拉到了一筆贊助費。

雖然這位印度詩人已經六十多歲,但看起來還很精神。

徐至摩和泰戈爾通過書信,趕忙上前做自我介紹,然後給中國的學者介紹。

接下來是記者們拍照的時間,郵輪上頗爲混亂。

《時代週刊》的記者想要拍到泰戈爾和林子軒單獨握手的照片,就上前說了這個要求,在這個時代,相對於中國記者的拘謹,美國記者更有自由的精神。

他沒有把泰戈爾當成大人物,只是當成一個新聞對象,並不認爲這個要求有什麼問題。

林子軒解釋了這位美國記者的來歷。

泰戈爾意外的看了林子軒一眼,剛纔徐至摩介紹的時候只說林子軒是中國著名的詩人,他並沒有太過在意,畢竟林子軒太年輕了。

在這個年紀,應該不會是太過有名的詩人。

不過泰戈爾知道西方媒體對東方人的偏見,能夠讓美國雜誌專程來到上海做個人專訪,這個年輕人在西方社會應該很有影響力。

等一下要詳細瞭解這位年輕人的事情。

他接受了西方記者的提議,在郵輪一處空曠的地方,和林子軒握手。

泰戈爾一身印度傳統長袍,胸前掛着剛剛獻給他的花環,林子軒穿着長衫,爲了配合記者的拍攝,微微側着身子,把正面留給了泰戈爾。

他們頭頂是春日的暖陽,身後是蔚藍的海水,兩人的影像就這樣定格在照片之中。

第二百五十七章 人固有一死第三百三十九章 名人的花邊新聞第九十六章 這個時代的飲食男女第六十五章 敲門磚和交學費第八十八章 百花齊放,良性競爭第一百一十五章 跟風第二百一十六章 在北平的是是非非第一百四十三章 這個時代離開家庭的女青年第一百一十二章 中國容不下的泰戈爾第三十章 理想主義者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過才知道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第二百六十七章 中國式英雄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壯海軍威第二百八十六章 文人的操守第一百六十六章 新感覺派小說第一百章 話劇的專業化之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的中國心第二百零八章 一個全面的中國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十一章 一場通俗小說之間的內鬥第八十八章 百花齊放,良性競爭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來你已經有了靈魂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麼是新文學?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第二百四十五章 模擬計劃第二百七十六章 隨便挑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過才知道第七十三章 劇院裡的新聞發佈會第八章 馮家有女初長成第一百六十章 大規模寫作計劃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國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來你已經有了靈魂第二百六十三章 這一刻的上海第二百七十八章 偷偷改變世界的感覺第二百七十五章 兩位女演員第二十章 給中國電影一個機會第三百二十章 涇渭分明的陣營第二百四十九章 電影的黃金時代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名之爭第一百三十章 未來顯赫一時的家族第三百零八章 “三一八”前後第一百八十章 文學真正的作用第三百三十八章 那一抹刺眼的紅色第一百二十八章 詩歌的藝術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閡第十八章 《雷雨》第二百五十八章 你知道我在等你麼?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版社的生意第七十一章 陪審團制度第一百四十一章 你從悲劇的角度來看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見,我的愛人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版社的生意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風範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僅僅是文學第一百七十章 沒有人是世界的中心第三百一十二章 哲學船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尋常路第五章 再見,康橋第一章 我的室友徐至摩第二百八十九章 對待諾獎的態度第三百六十八章 世界級的罵戰第一百零七章 新時代的女性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爐的奧斯卡第八十章 蜚聲世界第三百二十八章 珍惜眼前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說家的想象力第一百一十七章 新舊文學派系之間的交鋒第一百一十三章 兩位諾獎獲得者在中國的不同遭遇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們該度過一個怎樣的青春第二百二十章 要有專業精神第一百二十九章 婦女之友第一百五十三章 一隻猴子的逆天之路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文學之我見》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閡第一百零一章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第三百六十二章這一頁的歷史該如何書寫第五十一章 這一日,屬於上海第一百零五章 和自己的過去告別第三百三十九章 名人的花邊新聞第七十五章 從《死水》到《荒原》第二百三十一章 初爲人父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虛構的傳奇故事第二百七十章 結局肯定是光明的第五十三章 這是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大事第五章 再見,康橋第一百一十三章 這一切都是爲了電影藝術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間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科學家和大文學家第一百七十一章 文化沙龍第一百零三章 和完美主義者較真傷不起啊!第七十四章 經典不需要續作第二百六十五章 我們只有一個立場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爐的奧斯卡第三百五十四章輿論戰爭第三百五十四章輿論戰爭第二百零五章 另一個世界的文學第二百九十二章 戲夢巴黎第二百四十一章 戰爭爆發前的上海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