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由於胡拾在中國文化界的聲望,這幾封被披露出來的信件重新燃起了對蘇聯態度的爭論。

中國文壇的論戰都是一撥一撥來的。

徐至摩在《晨報》發起了“聯俄仇俄”的大討論,以火燒《晨報》報館爲結束。

林子軒寫了在蘇聯的見聞《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爭論了兩個月也就過去了。

這有一個時效性的問題,即便是再著名的學者也不可能讓一個話題持續的進行下去。

基本上都是開端、發展、高潮到尾聲。

畢竟中國社會還有很多其他的輿論熱點,讀者也會出現閱讀疲勞。

就好像後世的媒體不可能讓一個人天天上頭條,總要不斷的變換新花樣,給觀衆新鮮感。

如果胡拾同樣批判蘇聯,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因爲大家該說的都說了,沒必要重複。

但這次胡拾竟然稱讚蘇聯,認爲蘇聯的革命是一次偉大的社會實驗,還發出“我們這個醉生夢死的民族怎麼配批評蘇俄!”這樣的感慨。

這就讓人非常好奇了。

胡拾和徐至摩、以及林子軒一樣,都是在美國留學,崇尚自由主義。

按理說,這三人有着相同的價值觀,對待蘇聯的看法應該一致,沒想到胡拾和另外兩位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他們三人到底誰說的纔是真的?真正的蘇聯是什麼樣子?

這是讓讀者感興趣的地方。

胡拾的信件成爲了不少人攻擊林子軒的武器。

他們抨擊林子軒對蘇聯抱有偏見,只說蘇聯糟糕的一面,而沒有提到蘇聯的成就,蘇聯推翻了帝國主義,僅僅這一點就比中國強。

還有人認爲林子軒是擔心中國一旦走上蘇聯的道路,他就會成爲被打倒的對象,所以才惡意歪曲事實,抹黑蘇聯。

他們痛斥一個資本家有什麼資格批判蘇聯。

林子軒看了胡拾的信件,他覺得胡拾應該是被蘇聯人給糊弄了。

在莫斯科的三天時間能看到什麼,看看胡拾去的地方,革命博物館和監獄,這是蘇聯當局爲前來蘇聯的外國人安排好的參觀地點。

最爲古怪的是,胡拾竟然通過看蘇聯教育方面的材料就認爲蘇聯的教育不錯。

他既沒有到學校去實地考察,也沒有和蘇聯教育界的人士接觸,如此的武斷,完全不像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更像是在莫斯科陷入了精神亢奮之中。

胡拾不是第一次這麼做了,他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一個不斷被打臉的過程。

1922年,胡拾興致勃勃的提出了“好政府主義”。

結果成立的“好人政府”成了軍閥操控的工具,僅僅存在73天就宣告結束。

他還跑到皇宮裡會見末代皇帝傅義,非常同情傅義的遭遇,爲此寫文章爲傅義鳴不平。

後來傅義投靠日本人,成立僞滿洲國。

1922年,在孫仲山和陳炯名的交鋒中,胡拾批評孫仲山,稱陳炯名的叛變爲革命。

這件事讓孫仲山耿耿於懷。

兩年後,廣州《國民日報》的編輯在編纂孫仲山文章的時候用了胡拾的話來解釋,孫仲山親自批文“着中央執行委員會將此記者革出,以爲改良本報之一事”。

由此可見,孫仲山對胡拾的怨念。

胡拾還支持段祺睿的善後會議,結果因爲“三一八”慘案段祺睿狼狽下臺。

他現在開始讚頌蘇聯,到了1948年,他就說蘇聯成了一股可怕的侵略勢力。

林子軒回憶了一下,在站隊這方面,胡拾這一生經常站在反派的一邊,要不是因爲他的名氣太大,恐怕早就被人給弄死了。

這也可以當作是讚美,說明胡拾一直在堅持自己認爲對的東西。

等到幾個月後,胡拾到了美國,便逐漸清醒過來。

他又崇尚起美國的社會制度來:“美國是不會有社會革命的,因爲美國天天在社會革命中。這種革命是漸進的,天天有進步,故天天是革命。”

他是清醒了,不過他寫的《歐遊道中寄書》卻在中國的思想界引發了大爭議。

徐至摩在《晨報》上對胡拾做出規勸,不少胡拾的朋友同樣覺得胡拾的政治傾向轉變的太過突兀,難以理解。

林子軒則認爲胡拾是被蘇聯矇蔽了,希望胡拾能真正瞭解之後再做出判斷。

對於如何看待蘇聯是中國知識界在這個年代永遠爭論不完的話題。

到了1948年,仍然爆發了一場類似的爭論。

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於國家命運的擔憂,這關係到中國的未來。

有意思的是,胡拾到了第二年從美國回國途中路過日本,拜訪了日本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福田德三博士。

此人剛從歐洲回來,思想主張已經有所變化。

胡拾問他爲什麼不到美國去看看,福田德三說:“美國我不敢去,我怕到了美國會把我的學說完全推翻了。”

林子軒受到攻擊,心情不怎麼好,於是他決定把“抹黑”蘇聯的事業繼續進行下去。

既然你們認爲我抹黑了蘇聯,那我就認真的抹黑一次吧。

他原本想把寫作《1984》的事情放一放,反正又不急,等有閒暇的時候再說不遲。

但誰讓他受刺激了呢,抄一本小說的時間還是能擠出來的,也就不到三十萬字。

《1984》這個故事發生在未來世界,在1984年,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

它們分別是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

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

以具有監視與監聽功能的“電幕”控制人們的行爲,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維持社會的運轉。

因爲奧威爾是英國人,所以他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類似英國的國度,也就是大洋國。

書中的人名也是英國人名,大洋國唯一的黨派叫做英格蘭社會主義。

據說這是暗指英國的費邊社,就是蕭伯納參加的那個社會主義團體,而且費邊社於1884年創立,1984年是費邊社創立100週年。

所以,整個故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發生在英國的蘇聯模板的故事。

林子軒沒打算照抄,既然是抹黑蘇聯,那就做的徹底一點。

他把故事中的人名和黨派名都改成蘇俄模式,讓整個故事看起來就像是發生在蘇聯一樣。

他其實想把書名改成《1991》,剛好那一年蘇聯解體。

但真要這麼做就太玄幻了,會讓人覺得這本書有了詛咒的功能,還是低調一些的好。

第一次系統的講述《紅樓夢》第三百三十章 老大哥在看着你第三百六十七章 一個人的舞臺第一百七十九章 關東大地震第一百六十六章 新感覺派小說第一百六十五章 社會風俗大調查第一百五十五章 炒作第三百六十四章與半個世界爲敵第二百三十六章 中國文壇的怪現狀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第二百二十四章 第三條路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卻的紀念第二百零二章 連女裝也不放過第三百六十章大買賣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文學雜誌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三百四十三章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第三百六十五章這一刻,他是焦點第二十五章 開啓流行音樂的新時代第六十一章 讓黑人兄弟們行動起來第七章 新派武俠小說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讀者第一百零五章 和自己的過去告別第一百九十五章 掌聲響起來第五十章 戰況升級第三百一十章 前來蘇聯的參觀者們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風範第五十四章 斷更引發的大猜想第三百零八章 “三一八”前後第三百二十四章 就從我們開始做起吧!第十四章 通俗小說週刊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懷總是詩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視第三百一十九章 動盪之年第二百八十五章 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第二章 將剽竊進行到底第九十九章 來自童年的情結第二百七十三章 我的中國心第二百五十八章 你知道我在等你麼?第二百零九章 採訪第十章 對文藝女青年的攻略第二百六十八章 那些在荒島上發生的故事第一百零三章 和完美主義者較真傷不起啊!第二百九十六章 在寫與不寫之間第三百六十章大買賣第三百六十三章一本小說引發的風暴第二十三章 爲藝術而獻身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第七十章 一場來自南方的旋風第一百五十六章 祭祖第二百七十四章 一個不一樣的未來第三百章 未來已經改變第一百七十章 沒有人是世界的中心第二百四十一章 戰爭爆發前的上海第七十四章 經典不需要續作第二百章 超越時代所遭遇的尷尬第三十一章 電影圈的那些事兒第一次庭審第三百一十章 前來蘇聯的參觀者們第二百九十一章 那一段法蘭西歲月第二十六章 楊康之死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個英雄的誕生第八十一章 文壇瑣事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月社第一百零九章 入戲太深第一百一十七章 新舊文學派系之間的交鋒第二百六十七章 中國式英雄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文學之我見》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照不宣第二百九十九章 再窮不能窮教育第三百五十七章最爲波瀾壯闊的一頁第五十二章 電影行業的暴利第四十一章 雞犬之爭,漁翁得利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第十九章 新詩興起之日第一百二十四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載的文化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棵開花的樹第二百八十章 第一位讀者第十七章 少女心思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懷總是詩第一百八十章 文學真正的作用第三百三十八章 那一抹刺眼的紅色第一百六十八章 神話劇的熱潮第一百章 話劇的專業化之路第二百九十章 你們在法國受苦了第二百八十三章 尋找失落的世界第三十七章 詩壇風波第四章 陰差陽錯第一百六十四章 筆名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文學創作之路第二十四章 冬皇第四十三章 好一場大《雷雨》第七十七章 《日出》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第四十六章 包羅《萬象》第一百一十一章 上海灘風雲第一百九十三章 緋聞第三章 大預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