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猴戲

1922年5月底,京劇名家楊曉樓應邀赴上海天蟾舞臺演出。

5月27日《申報》14版《天蟾舞臺昨晚宴客》一文:天蟾舞臺、現已聘請梅蘭方、楊曉樓、王風卿聯袂由京抵滬,系由該臺臺主許紹卿親自北上聘就南來。

此次南行衆星璀璨,楊、梅除各自演出了拿手劇目外,並在滬首次演出了《霸王別姬》,轟動大上海。

林子軒帶着家人一起去看了這場演出。

說實話,京劇不是他的菜,他這次來捧場是爲了見一見楊曉樓。

演出結束後,在孟曉冬的父親孟洪羣的引薦下見到了楊曉樓,孟家也是梨園世家,在上海梨園行頗有聲望。

林子軒此來是爲了孫悟空的演員人選。

《大鬧天宮》的主角是孫悟空,只要找到了合適的演員,其他配角都無所謂。

然而,孫悟空的演員不好找,想要把猴子演的惟妙惟肖,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夫,這樣一來,只能把目光轉向梨園行了。

在民國時期的戲曲舞臺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

猴戲是京劇武生戲中一個特別品種,主角就一個:孫悟空。

畫猴臉,動作也是專門設計的一套藝術化模仿猴子的範式,而且爲了表現孫悟空的猴性與法力,更有大量高難度動作與花樣,幾近雜技雜耍。

它有自己的流派,分爲京派和海派。

以楊曉樓爲代表的“京派猴戲”主要是《安天會》、《水簾洞》、《鄱陽湖》等戲,重在功架和氣度。

他在孫悟空的外型設計和動作表演上,十分注意把握這一神話人物的性格,力求“神似”而逐漸減少“形似”。

當年慈禧很喜歡楊曉樓的猴戲,慈禧曾問楊曉樓,怎麼能演得這麼好,楊曉樓回答說我是把猴當人演而不是把人演成猴。

“海派猴戲”的演員數量則相當多。

這都是長期在上海競爭極其激烈的演出市場中磨練而成的,不過真正的名家卻不多。

只有蓋教天的猴戲可以和楊曉樓相媲美。

蓋教天是南派著名武生,他基本功紮實、身手矯健,表演上注重造型美和動態美,並把武術技巧化於武戲表演之中,創出了“張派猴戲”。

以張派猴爲代表的海派猴戲重在細膩和靈巧。

他在上海共舞臺創排《西遊記》,從悟空出世一直演到被壓在五行山下。

其中《水簾洞》裡耍雙鞭,出奇制勝,技藝純熟。

林子軒首先找的人就是蓋教天,畢竟大家都在上海,比較方便。

蓋教天看完劇本後頗爲猶豫。

如果是在舞臺上演出,林子軒在下面拍攝,那無所謂,他能演好,但這次的電影不是在舞臺上演出,而是需要生活化的演出,還要錄製聲音。

這就讓他犯難了。

林子軒給的薪酬很高,可他擔心自己演不好,從而壞了名聲,爲了穩妥起見,他拒絕了。

林子軒知道這些京劇名家都有所顧慮,對電影這種藝術形式頗爲擔心,不願意冒險嘗試。

可請一個籍籍無名的演員來扮演孫悟空和請一位京劇名角來扮演孫悟空,那造成的轟動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寧願多出錢也要請一個有名氣的人。

尤其還牽扯到能不能把孫悟空演好的問題,名角們的功夫是有保障的。

他來見楊曉樓並不是真的邀請楊曉樓來演孫悟空,那不現實。

一個是楊曉樓是北方人,不可能一直在上海呆着。

拍電影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大家都耗不起。

此外,楊曉樓的名聲太大了,年紀也有四十多歲,林子軒不是請不起,而是萬一在拍攝過程中出了什麼意外,他不好交代。

他想請楊曉樓介紹一位猴戲行家,名聲不要那麼大,但猴戲功底一定要好。

如果是楊曉樓的弟子那就更好了,到時候可以用這個做噱頭,相信能吸引到很多觀衆。

楊曉樓是安徽懷寧人,出身梨園世家,父親楊悅樓也是京劇名家。

他和梅蘭方、餘叔言一起並稱爲“三賢”,是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是楊派藝術的創始人。

他爲人比較和氣,花了不少時間看了《大鬧天宮》的劇本,聽林子軒講拍攝有聲電影的事情,露出很有興趣的模樣。

林子軒真怕他要自己來演。

拍攝電影和舞臺表演不同,有一定的危險性。

比如,那些飛來飛去的動作,在舞臺上可能只是做做樣子,但拍攝電影的時候需要用繩子吊着在空中晃悠,很容易發生意外。

好在楊曉樓沒有爲難林子軒,也沒有介紹他自己的弟子,而是介紹了另一個人。

這人叫做鄭發祥,和其他武生不同,他專攻猴戲。

像蓋教天被稱爲“江南活武松”,說明他武松演的最好,猴戲只是附帶。

楊曉樓演的最好的是《長阪坡》和《霸王別姬》,也精通猴戲,但不是專業演猴戲的。

只有鄭發祥自幼隨着父親演猴戲,十一歲的時候就在戲臺上扮演小猴,後來父親亡故,迫於生計,在漢口滿春茶園京戲班子充當武行。

在上海的林子軒對此人不熟悉,但楊曉樓在北方,又是圈內人,自然知道鄭發祥這個人。

鄭發祥能以演猴戲見長,又有獨特的表演技藝,從而創立了海派猴戲中的“鄭派”。

在後世,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同樣是演猴戲的世家,他的父親就是幼年時觀摩鄭發祥的猴戲,逐漸成爲了南派猴王。

所以說,猴戲的傳承經久不衰。

林子軒相信楊曉樓的推薦,鄭發祥的名氣還不大,生活上較爲窘迫,請他來拍攝《大鬧天宮》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有了演員的人選,林子軒琢磨起道具的事情來。

有人說在民國時期沒有電腦,就沒辦法做出特殊的效果來,這是因爲不瞭解傳統戲曲。

在傳統戲曲中有一種叫做機關佈景的類型,以表現離奇景象和迅速變換場景爲其特徵,多用於偵探戲、武俠戲和神怪戲中。

最早採用機關佈景的是上海的新舞臺,曾經上演過神話劇《濟公活佛》。

說這些你可能沒有直觀的印象,那就以《射鵰英雄傳》爲例。

裘千仞號稱是鐵掌水上漂,但他的哥哥裘千丈卻沒有這種功夫,可他照樣能夠糊弄人。

所依靠的就是機關佈景之術了,只要事先在水下打上木樁,誰都能在水上漂着。

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載的文化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們該度過一個怎樣的青春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也一個都不寬恕第二百八十三章 尋找失落的世界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風範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學從來都是小衆的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載的文化第九章 穿越流的鼻祖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第七十一章 陪審團制度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照不宣第三百零六章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第二百七十章 結局肯定是光明的第十三章 劣幣驅除良幣第九十一章 出風頭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麼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第一百二十二章 傳奇人物第八十一章 文壇瑣事第二百一十七章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第一百九十三章 緋聞第三百三十一章 不合時宜的思想第八十六章 如流星一般消失的作家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過才知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文學創作之路第四十章 文壇論戰的興起第二百五十六章 先生,一路走好!第一百章 話劇的專業化之路第二百三十八章 首先把故事講明白第三百二十七章 挖帝國主義牆角第二百四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學從來都是小衆的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文學之我見》第二百五十二章 一路向北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鬧天宮》第五十一章 這一日,屬於上海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壯海軍威第一百九十章 小說改編熱潮第二百八十九章 對待諾獎的態度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聽生第三百二十三章 以考古的名義第一百四十九章 獨霸賀歲檔第三百六十二章這一頁的歷史該如何書寫第一百八十四章 關於詩歌的話題第二百八十八章 我愛這土地第九十章 兩種不同的道路第二百五十三章 遠和近第三百七十章 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第八十二章 他拍的不是電影,是情懷!第一百八十四章 關於詩歌的話題第三百三十七章 做戲做全套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歷史之中第二百一十一章 泰戈爾在上海第三十六章 明星電影公司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遠不要低估一位小說家第二百一十一章 泰戈爾在上海第二章 將剽竊進行到底第二百五十五章 等將來你就知道了第十五章 射鵰引發的熱潮第二百四十四章 要不要改變這個世界?第九章 穿越流的鼻祖第三百六十六章無聲的中國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文學創作之路第一次播音第二百六十九章 微觀世界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第二百八十五章 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第三百四十二章 文壇新勢力第十四章 通俗小說週刊第二百八十七章 不能忘卻的紀念第六十九章 有聲電影的困境第十三章 劣幣驅除良幣第五十一章 這一日,屬於上海第二百九十三章 再見,我的愛人第一百七十九章 關東大地震第三十章 理想主義者第八十一章 文壇瑣事第一百二十章 踢皮球第五十七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第三百四十九章 穿越者就該這麼驕傲第一百一十五章 跟風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文學創作之路第十七章 少女心思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是猛龍不過江第三百四十五章 封神之作第三百五十二章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第七十四章 經典不需要續作第七十一章 陪審團制度第二百零八章 一個全面的中國第二百一十章 握手第十一章 一場通俗小說之間的內鬥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鄉土小說的新方向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走尋常路第四十九章 林氏漢語拼音方案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個不一樣的林子軒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爐的奧斯卡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壇是非多第一百八十章 文學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