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

前邊提到過,張之洞對黎元洪的信任是全方位的,也是多方面的。不止是軍中之事,每遇難處,或一有難題需要派人去解決,張之洞首先想到的就是黎元洪。

張之洞在湖北興辦了許多實業,最爲著名的是湖北織布局、漢陽兵工廠和漢陽鐵廠,也就是常被人提及的湖北“四局二廠” (織布局也稱紗麻四局)。

一八八八年,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上時,在廣州籌設官辦織布局,從英國購置機器。

一八八九年十月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機器等設備便運到武昌。

一八九二年織布局建成開工生產。有布機一千張,紗錠三萬枚,僱用工人約二千五百名, 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很快, 獲利甚厚。能織原色布,斜紋布,花布等,暢銷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還遠銷海外。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八年間,續設紡紗、繅絲、制麻三局,與織布局合稱“湖北紡織四局”,亦稱“紗麻絲布四局”或“紗麻四局”。

漢陽兵工廠原名湖北槍炮廠。

同樣是一八八八年,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上時,在廣州擬籌設的一個廠,在德國訂.購機器設備。也是次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將機器設備移到湖北。

一八九二年在漢陽大別山(今龜山)北麓正式開始建廠,與湖北鐵政局合爲一體。

次年廠房落成,機器到齊,至一八九五年開始製造。

隨後槍炮廠與鐵政局分立,獨立建制,歸湖北槍炮總局管轄。後幾經擴充,計有槍廠、炮廠、槍彈廠、炮彈廠、炮架廠和火.藥廠等分廠,僱用工人約一千二百人。

工廠生產原料,一部分購自漢陽鋼鐵廠和國內各地,一部分購自國外。生產仿德國7.9毫米口徑步槍、仿製德國格魯森式37、53、57毫米口徑山炮及所配用之槍、炮彈。二十世紀初年可日產步槍三十支,無煙火.藥六百磅,月產大炮八門、槍彈八十萬發、炮彈七萬發。

產品以步槍聞名,所仿德國步槍又稱“漢陽式步槍”,至一九二八年停止生產,共產六十八萬餘支。

據當年在新軍第八鎮(師)二十一標一個士兵的回憶,第八鎮的步槍全部是漢陽兵工廠出產。因此,武昌首義所開的第一槍,用的就是漢陽造,由此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

抗日戰爭中,誕生於清末的“漢陽造”步槍是中國軍隊的主力槍械。無論國民黨軍隊,還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都大量使用“漢陽造”。

“漢陽造”從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的神話。

漢陽鐵廠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誕生於一八九零年,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爲中國覺醒的標誌。

該廠在湖北龜山下動工興建,一八九三年九月建成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六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四個小廠。

這些實業的興辦,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所謂“生長相關”,也同時促進了社會方方面面的進步。可以說,這同樣從一個側面,註釋了辛亥首義何以發生在武昌。

這些實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比如,漢陽鐵廠因計劃不周,所購設備不適於煉製大冶鐵礦提供的含磷較高的礦砂,所鍊鋼料不符合鐵路鋼軌的要求,鋼鐵生產就曾陷入困境。

由於這些實業都凝聚着張之洞的心血,也時刻牽動着他的心;特別是“四局二廠”。

由於對黎元洪的倚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四局”“兩廠”陷入困境,張之洞總是派黎元洪做爲救火隊員,江湖救急。

因爲黎元洪的艱苦努力,有些時候有些問題能夠很快解決。但有很多時候 ,有很多事,不是哪一個人能挽救的,黎元洪雖然能使問題有所緩解,但未必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在管理“四局二廠”的過程中,使黎元洪能夠接觸到實業,從而使他終身受益。

晚年,他曾經是位出色的實業家,和這一段經歷不無關係。

晚清,封建專制已經走到了窮途末日,圖新求變已成爲有識之士的共同追求,人的思想也特別活躍。各種思潮,各種主張紛紛登臺。

最活躍,影響力較大的是兩股勢力。一個是革命黨,他們的主張是用暴力推翻滿清的統治,建立起共和體制。另一個是立憲派,主張用和平的方式,對封建專制進行改良,仿效日本等國家,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一九零七年起,湖北和全國各省一樣,積極的進行了地方諮議局的籌建。作爲憲政改革的配套機構,諮議局給民衆,特別是士紳階層提供了參政議政的平臺和管道,受到了各界的普遍支持和響應。

一九零九年二月五日,湖北舉行了諮議局選舉。選民人數是十一萬三千二百三十三人,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四四。議員也非直選,是逐級選出選舉議員人,再由這些選舉議員人選舉議員。

雖然是間接選舉,參加選舉的人又是人口的極少數,離真正的民主選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畢竟是湖北開天闢地破天荒的第一次。

以往的歷史上,什麼事都是官員們說了算,老百姓哪有發言權。因此,無論如何,可喜可賀。

選舉結果,吳慶燾當選爲議長,湯化龍、夏壽康當選副議長。十七人當選爲駐會議員,還選舉候補駐會議員若干。

吳慶燾,亦名慶恩,湖北襄陽人,著名書法家。系舉人出身,是清代光緒年間撰寫地方史志卓有成效的人。他的《襄陽四略》一書,至今仍爲人們所借鑑。

《襄陽四略》共二十五卷。按刊印先後爲《襄陽藝文略》、《襄陽沿革略》、《襄陽兵事略》、《襄陽金石略》。分別記載了府轄各縣之文學藝術、建制沿革、重要戰事、碑碣銘文。從光緒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7—1906年)分別出版。時間約長十年,是個人勞動成果,爲當時單獨修志者所罕見。

夏壽康(1871~1923年),字受之,號仲膺,又作仲英。黃岡倉埠(今屬武漢市新洲區)人。父爲進士、浙江錢塘知縣,早逝。夏壽康靠母、兄撫養,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鄉試中舉,次年赴京會試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一九零七年曾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

不久,前面講到的,由立憲派掀起的國會請願大潮,轟轟烈烈在全國展開。和全國其他地方,特別是活動積極的江浙相比,湖北行動得晚了些,但也是積極參加了的。

一九一一年五月,副議長湯化龍由漢口出發,去京請願時,送行者達萬人之多。臨行前,湯化龍慷慨激昂發表演說,此次去京,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受身份的限制,黎元洪沒有參加國會請願活動,但他在內心深處,是支持這個活動,並時刻給予了關注。

在隨後暴發的保路運運動中,湖北則成爲了震中。前邊說了,黎元洪不但代表軍方參加了這個活動,並被推舉爲鐵路協會委員,在支持派代表進京和籌款募捐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各方好評。

在參加這次活動中,黎元洪和立憲派人士有了深入的交往和溝通,爲他後來被推舉爲湖北軍政.府的大都督,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在湖北的革命黨中,勢力最大的是二個組織,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共進會和文學社。他們實際上是同盟會的分支,一直在新軍中發展組織,力圖發動新軍起義。做爲湖北軍界的二號人物,黎元洪對革命黨人在他所部的活動,談不上支持,至少是採取一種默許的態度;革命黨人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在國會請願活動和保路運動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也加速了起義的步伐,並決定採取聯合行動。

所謂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分。起事後推舉誰作爲領袖人物號令大家呢?二個組織探討過,最合適人選莫過於吳祿真和藍天蔚,兩個人都是重量級人物,是人品高尚,堅定的革命黨人,在二湖民衆中享有很高威望。但是此刻這兩人都在北方,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

於是,有人就提出黎元洪。儘管他不是革命黨人,但革命黨人很信任他。把他推舉出來,很多對革命持觀望態度的就可能投向革命。

但是,畢竟黎元洪不是自己人,所以在革命黨中,也有些人持不同意見。另外提出了幾個人選,但都覺得份量不夠。大家更擔心的是,推出一個不合適的人選,缺乏號召力不說,革命黨之間如果攀比起來,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他,相互不服氣,弄不好革命還沒取得成果,黨人內部先分裂了。

人們有時候容易犯這樣的毛病。一個東西大家都不要可以,但不能給這其中的一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這東西我可以不要,但別人誰也不能拿走。

第7章 奇遇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411章 點翰林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72章 六字箴言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409章 怪八股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235章 立法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134章 較量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61章 張作霖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273章 堅守共和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94章 僵局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28章 下重藥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158章 歐戰第405章 八股文第106章 小德張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23章 離開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94章 曹錕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157章 禁賭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10章 戰與和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187章 唐繼堯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84章 海軍起義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65章 模範團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