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提到過,張之洞對黎元洪的信任是全方位的,也是多方面的。不止是軍中之事,每遇難處,或一有難題需要派人去解決,張之洞首先想到的就是黎元洪。
張之洞在湖北興辦了許多實業,最爲著名的是湖北織布局、漢陽兵工廠和漢陽鐵廠,也就是常被人提及的湖北“四局二廠” (織布局也稱紗麻四局)。
一八八八年,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上時,在廣州籌設官辦織布局,從英國購置機器。
一八八九年十月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機器等設備便運到武昌。
一八九二年織布局建成開工生產。有布機一千張,紗錠三萬枚,僱用工人約二千五百名, 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很快, 獲利甚厚。能織原色布,斜紋布,花布等,暢銷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還遠銷海外。
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八年間,續設紡紗、繅絲、制麻三局,與織布局合稱“湖北紡織四局”,亦稱“紗麻絲布四局”或“紗麻四局”。
漢陽兵工廠原名湖北槍炮廠。
同樣是一八八八年,張之洞在兩廣總督任上時,在廣州擬籌設的一個廠,在德國訂.購機器設備。也是次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將機器設備移到湖北。
一八九二年在漢陽大別山(今龜山)北麓正式開始建廠,與湖北鐵政局合爲一體。
次年廠房落成,機器到齊,至一八九五年開始製造。
隨後槍炮廠與鐵政局分立,獨立建制,歸湖北槍炮總局管轄。後幾經擴充,計有槍廠、炮廠、槍彈廠、炮彈廠、炮架廠和火.藥廠等分廠,僱用工人約一千二百人。
工廠生產原料,一部分購自漢陽鋼鐵廠和國內各地,一部分購自國外。生產仿德國7.9毫米口徑步槍、仿製德國格魯森式37、53、57毫米口徑山炮及所配用之槍、炮彈。二十世紀初年可日產步槍三十支,無煙火.藥六百磅,月產大炮八門、槍彈八十萬發、炮彈七萬發。
產品以步槍聞名,所仿德國步槍又稱“漢陽式步槍”,至一九二八年停止生產,共產六十八萬餘支。
據當年在新軍第八鎮(師)二十一標一個士兵的回憶,第八鎮的步槍全部是漢陽兵工廠出產。因此,武昌首義所開的第一槍,用的就是漢陽造,由此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
抗日戰爭中,誕生於清末的“漢陽造”步槍是中國軍隊的主力槍械。無論國民黨軍隊,還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都大量使用“漢陽造”。
“漢陽造”從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的神話。
漢陽鐵廠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誕生於一八九零年,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爲中國覺醒的標誌。
該廠在湖北龜山下動工興建,一八九三年九月建成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六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四個小廠。
這些實業的興辦,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所謂“生長相關”,也同時促進了社會方方面面的進步。可以說,這同樣從一個側面,註釋了辛亥首義何以發生在武昌。
這些實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比如,漢陽鐵廠因計劃不周,所購設備不適於煉製大冶鐵礦提供的含磷較高的礦砂,所鍊鋼料不符合鐵路鋼軌的要求,鋼鐵生產就曾陷入困境。
由於這些實業都凝聚着張之洞的心血,也時刻牽動着他的心;特別是“四局二廠”。
由於對黎元洪的倚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四局”“兩廠”陷入困境,張之洞總是派黎元洪做爲救火隊員,江湖救急。
因爲黎元洪的艱苦努力,有些時候有些問題能夠很快解決。但有很多時候 ,有很多事,不是哪一個人能挽救的,黎元洪雖然能使問題有所緩解,但未必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在管理“四局二廠”的過程中,使黎元洪能夠接觸到實業,從而使他終身受益。
晚年,他曾經是位出色的實業家,和這一段經歷不無關係。
晚清,封建專制已經走到了窮途末日,圖新求變已成爲有識之士的共同追求,人的思想也特別活躍。各種思潮,各種主張紛紛登臺。
最活躍,影響力較大的是兩股勢力。一個是革命黨,他們的主張是用暴力推翻滿清的統治,建立起共和體制。另一個是立憲派,主張用和平的方式,對封建專制進行改良,仿效日本等國家,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一九零七年起,湖北和全國各省一樣,積極的進行了地方諮議局的籌建。作爲憲政改革的配套機構,諮議局給民衆,特別是士紳階層提供了參政議政的平臺和管道,受到了各界的普遍支持和響應。
一九零九年二月五日,湖北舉行了諮議局選舉。選民人數是十一萬三千二百三十三人,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四四。議員也非直選,是逐級選出選舉議員人,再由這些選舉議員人選舉議員。
雖然是間接選舉,參加選舉的人又是人口的極少數,離真正的民主選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畢竟是湖北開天闢地破天荒的第一次。
以往的歷史上,什麼事都是官員們說了算,老百姓哪有發言權。因此,無論如何,可喜可賀。
選舉結果,吳慶燾當選爲議長,湯化龍、夏壽康當選副議長。十七人當選爲駐會議員,還選舉候補駐會議員若干。
吳慶燾,亦名慶恩,湖北襄陽人,著名書法家。系舉人出身,是清代光緒年間撰寫地方史志卓有成效的人。他的《襄陽四略》一書,至今仍爲人們所借鑑。
《襄陽四略》共二十五卷。按刊印先後爲《襄陽藝文略》、《襄陽沿革略》、《襄陽兵事略》、《襄陽金石略》。分別記載了府轄各縣之文學藝術、建制沿革、重要戰事、碑碣銘文。從光緒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7—1906年)分別出版。時間約長十年,是個人勞動成果,爲當時單獨修志者所罕見。
夏壽康(1871~1923年),字受之,號仲膺,又作仲英。黃岡倉埠(今屬武漢市新洲區)人。父爲進士、浙江錢塘知縣,早逝。夏壽康靠母、兄撫養,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鄉試中舉,次年赴京會試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一九零七年曾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
不久,前面講到的,由立憲派掀起的國會請願大潮,轟轟烈烈在全國展開。和全國其他地方,特別是活動積極的江浙相比,湖北行動得晚了些,但也是積極參加了的。
一九一一年五月,副議長湯化龍由漢口出發,去京請願時,送行者達萬人之多。臨行前,湯化龍慷慨激昂發表演說,此次去京,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受身份的限制,黎元洪沒有參加國會請願活動,但他在內心深處,是支持這個活動,並時刻給予了關注。
在隨後暴發的保路運運動中,湖北則成爲了震中。前邊說了,黎元洪不但代表軍方參加了這個活動,並被推舉爲鐵路協會委員,在支持派代表進京和籌款募捐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各方好評。
在參加這次活動中,黎元洪和立憲派人士有了深入的交往和溝通,爲他後來被推舉爲湖北軍政.府的大都督,奠定了基礎。
這個時期,在湖北的革命黨中,勢力最大的是二個組織,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共進會和文學社。他們實際上是同盟會的分支,一直在新軍中發展組織,力圖發動新軍起義。做爲湖北軍界的二號人物,黎元洪對革命黨人在他所部的活動,談不上支持,至少是採取一種默許的態度;革命黨人對此也是心知肚明。
在國會請願活動和保路運動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也加速了起義的步伐,並決定採取聯合行動。
所謂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分。起事後推舉誰作爲領袖人物號令大家呢?二個組織探討過,最合適人選莫過於吳祿真和藍天蔚,兩個人都是重量級人物,是人品高尚,堅定的革命黨人,在二湖民衆中享有很高威望。但是此刻這兩人都在北方,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
於是,有人就提出黎元洪。儘管他不是革命黨人,但革命黨人很信任他。把他推舉出來,很多對革命持觀望態度的就可能投向革命。
但是,畢竟黎元洪不是自己人,所以在革命黨中,也有些人持不同意見。另外提出了幾個人選,但都覺得份量不夠。大家更擔心的是,推出一個不合適的人選,缺乏號召力不說,革命黨之間如果攀比起來,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他,相互不服氣,弄不好革命還沒取得成果,黨人內部先分裂了。
人們有時候容易犯這樣的毛病。一個東西大家都不要可以,但不能給這其中的一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這東西我可以不要,但別人誰也不能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