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一起衝進去,可最終衝在前面的幾個小特務,心裡都膽戰心驚。
幾個人慢慢走到屋子前,有一個低着頭準備硬踹門,可他的同伴都躲在門側,一不留神,身影就印在了窗戶上。
趙婧之看準了,壓低了槍口,連續幾槍打過去,門外又倒下了一個,還有一個人抱着肩膀直哎呀。
可這些日本人不怕死的兇猛勁也被激發出來,門前的兩個人大吼一聲,一起衝過去踹門。
門是踹開了,可子彈也從屋裡飛了出來,這兩個人一倒一傷。
這麼一會兒的攻擊,日本人就倒了兩個,還傷了兩個。
這些日本特務終於相信了,王洪兩口子,全都是悍匪,根本不是他們這樣的小特務,能隨便惹得起的。
王洪正在站三體式,聽到不遠處的槍聲,他心中一驚,很可能是趙婧之那邊出事了。
他立刻跟孫老師說了一聲,見找不到什麼東西,抓起一把竹劍,腳尖一點,就從院中飛奔了出去。
等他趕到時,趙婧之與這些日本特務正在僵持着。特務們不敢再衝,就想誘騙趙婧之把手槍裡的子彈打光,他們一個個的在屋門口跑來跑去。
卻沒想到,趙婧之手裡有幾百發子彈,好幾個彈匣,她打完兩個彈匣,就開始慢慢的壓子彈,想等她子彈打完,怕是這一整天的時間都不夠用。
趙婧之也知道,王洪聽到槍聲就能趕過來,所以也不着急,就在屋裡死守着。
這些特務心裡這個後悔,早知道這樣,帶上幾顆手榴彈就解決問題了,何必拿人命來消耗裡面沒完沒了的子彈?
王洪到時,這些日本特務發現裡面打了幾十發子彈,還沒有節省子彈的樣子,開始萌生了退意。
再開槍下去,北平的警察和軍隊都趕來了,有些事可以做不可以說,剌殺這事就是如此。再怎麼樣,也得考慮這是中國人的地盤,民意和輿論也會讓他們吃不了兜着走。
外面把風的那個日本特務,四處查看了一眼,見沒動靜。就對裡面的人喊:“行不行?不行就撤”。
裡面的特務還在猶豫着,撤也得把死傷帶走吧?
把風的那個特務,正焦急的等着裡面的人回話,誰想,王洪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
一劍扎向他的喉嚨。
竹劍也是劍,當即把他喉嚨處捅的肉綻洞開頸椎骨斷,人立刻栽倒在地上。
王洪把他的手槍搶了過來。
裡面的日本特務已經把兩個死屍的拖了出來,兩個揹着,剛走出院子,卻看到王洪站在衚衕口處,兩人一愣,卻沒等他們反應,王洪一槍一個,打倒了這兩個人,隨後又補了槍。
裡面的日本特務立刻把頭探了出來,一看王洪在門外堵着,這些日本特務全傻了,裡面一個,子彈無數,攻不進去,外面明顯是王洪,又堵了過來。
領頭的特務立刻喊着翻牆走,一羣人活的傷的,飛快的翻牆跑掉了。
王洪小心翼翼的進了院子,喊了一聲,這才進到屋子裡,見趙婧之沒受傷,這才把心放了下來。
看到屋裡、院子裡這一片狼藉的樣子,無可奈何。兩人只能快速的東西收拾好,趁着警察還沒來的時候,立刻往別的地方走。
北平的警察跑來的時候,王洪和趙婧之這事主已經走了,只看到現場留下三個死人和一個重傷。
這爲難不住這些地頭蛇,稍一打聽,就從房東這裡知道了這裡住的是王洪夫妻,不由的嘖舌。
這麼多日本人跑來剌殺,結果反倒死了一地,除了佩服,也沒別的可以形容了。
這事往上一報,上面也不知道怎麼處理,他們拿日本人沒辦法,拿王洪也沒辦法。要知道王洪大小也是個南京掛號的名人,只好把這個事情搪塞着往後拖。
可沒多久,被關起來的兩個日本小間諜就消失不見了。畢竟是日本人專門培養出來的間諜,就算爲了防止泄密,也不得不搭救出來。這三死一重傷的事,也不知怎麼了,慢慢就沒了音信,有消息靈通的警察說,日本領事館的人拜訪了警察局長。
自從民國政府設在南京,北平就開始沒落了,空房子也多,王洪換了條街道,重新找了一處房子。
把趙婧之安置好了,他也帶上一把小手槍防身,這才又回到孫先生處繼續學拳。
孫先生聽說事件的經過,苦笑着說:“龐大的中國,連潛心修武的地方都沒有了”。
於是加快了教王洪的進度。
三體式沒放鬆,又開始學起三拳三劍,王洪這才發現,有體系的拳學,拾階而上,步步升蓮。
不管後世之人怎麼形容孫祿堂,否認不了一個事實,他出書最早,內容的提煉與總結上,讓全武術界的人服氣。
也由不得武術界的人不服氣,在那百分之二三的識字率的晚清民初,三大拳的出山代表人,楊無敵楊露禪、董公公董海川、半步崩拳打天下郭雲深,全沒留下過親筆文書。武術圈的不知道多少人,是從拳譜開始識字的。完全不是後世人所想,誰能寫就能寫的。
在此之前的武術書籍,公開發行的極爲罕見,有歷可考是1911年,纔出現了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武術書籍。而孫祿堂的《形意拳學》1915年出版時則是最早全部使用本人拳照的武術書籍。
這在當時是極爲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其後幾年出版的一本武術書裡,只放了幾張照片,作者就說“不惜精神”。因爲當時社會上流傳着,拍照多了,能把人的魂攝進去。何況拍照也非常昂貴,一張照片兩塊大洋,好壞還皆由攝影師決定,出本書也得下大血本。
以至於書一出版,總有人跑來問他,你的精氣神沒被照片吸走啊?有人甚至還跟他試下手,這才服氣。
孫祿堂從寫書的過程中,一遍遍的篩選提煉,最終把自己的理論方面提高了起來,總結出一個體系。
他從晚清走過來,所學和所理解的,全是舊體的學說,一般人看不明白,可是清末的老文人,就都跑過來要漲漲見識。結果是清末的文武狀元和不少知名學者都跟着他學習拳術。
他的名聲,也是在這時才真正全國聞名。
這年代,武人想在主流社會中出名很不容易,得先在文人中得到認可。在孫祿堂之前,只有一個人,做到了身爲武人而全國聞名,那就是大刀王五,藉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在天下文人間傳揚。老霍霍元甲,還只是聞名於津滬一帶。
就象王洪學拳時,苦着臉問道:“老師,有些描述,我聽不明白”。
孫先生無奈的說:“我用儒釋道三家解釋,都費盡口舌。爲了明白你們青年人說的科學,我去清華大學聽了不少課,可放在身體上,還是無法解釋。三回九轉是一式,功到深處自然知,到時你再拿來互證吧”。
三回九轉是一式,是孫祿堂比較推崇的一種階第層次,也是他師爺郭雲深先生的說法。
郭雲深先生留下拳譜這事兒,存疑。《拳意述真》一書裡,把很多形意拳的前輩們說的講的總結了出來,可比較讓人無語的是,這些前輩中能熟背拳譜的人不少,可能提筆寫篇文章的人,不多,象郭老先生的文化水平就沒那麼高。很可能是郭老先生的一些話,被孫祿堂總結了出來。象單刀李存義老先生、***大神薛顛的書都是由別人執筆,他們在一旁口述的。
三回九轉是一式。
三回者,明勁、暗勁、化勁。如同練丹之火候。
九轉者,本是道家內丹術的術語,引用到了拳學上。指的是,明勁之剛,暗勁之柔,剛柔悉化,直致中和,進入學術之大道。
三回與九轉,落到一個式子上,就是三體式(拳術規則)。也就是說不管是練明勁、暗勁、化勁,招式同爲一式,別無他樣,只是在勁路上有所不同。
------
每章一句:形意拳的發展史,最早只遵行六合二字,拳不過五行六象(五行拳和十二形的一半),簡而精幹,所以河北形意郭雲深到李存義、孫祿堂、尚雲祥這個年齡段的形意弟子,都是一方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