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另類領獎

巴黎歌劇院的附近,有一家叫做德魯昂的餐館。

這家餐館在某些文學愛好者心目中,是屬於聖地般的存在。因爲法國四大文學獎中,有兩大獎項在這裡進行投票評選,同樣也是在這裡進行頒獎儀式。

其中一個是龔古爾文學獎,另一個則是勒諾多文學獎。

說起來很搞笑,就在四年前,一羣等着龔古爾文學獎投票結果的記者,由於等得實在不耐煩,於是有人提議,咱們乾脆也來組織一個文學大獎吧。

於是乎,勒諾多文學獎誕生了,它是一幫記者發起的,專門和龔古爾文學獎對着幹。它跟龔古爾文學獎在同一個餐館,同一天投票評選,並在同一天舉行頒獎儀式。

這是屬於法國佬的幽默。

上午十一點,德魯昂餐館變得熱鬧起來,不僅用餐的客人比平時多,還有來自法國各地的記者。

龔古爾文學獎和勒諾多文學獎的評委,陸陸續續走進餐館中。他們各自看不順眼對方,在人們的掌聲中,分別進入各自的頒獎包間。

然後現場記者就要做出抉擇,他們必須選擇其中一個房間進入,只能採訪報道其中一個頒獎儀式。

嗯,報社也有應對方案,一般會同時派出兩名記者。

11點25分左右,勒諾多文學獎的獲獎人出現,在記者的簇擁下進入餐廳包間,然後房門緊閉,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發生的情況。

另一波記者還在苦等,他們在等待周赫煊的到來。

11點30分,一個身穿藍色勞工服,頭戴勞工帽,肩扛大鐵鍬的亞洲男子出現。

記者們沒有在意,繼續望着門外。

餐廳的侍應生上前說:“先生,我們這裡沒有請工人。”

周赫煊笑道:“我是來領獎的。”

“領獎?”侍應生有些沒反應過來。

“是的,龔古爾文學獎。”周赫煊說。

“噢,上帝,你是那個亞洲獲獎者?”餐廳侍應生捂嘴驚道。

周赫煊笑問:“你可以帶我去領獎嗎?”

“非常榮幸,”侍應生朝那些記者喊,“先生們,你們要等的人在這裡!”

十多個記者齊齊回頭,然後疑惑地看着周赫煊,隨即變得欣喜若狂,似乎非常滿意周赫煊的奇裝異服。

記者們瞬間圍上來,其中一人道:“周先生,我是《法國西部報》記者米諾,請問你今天的裝扮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當然,你們一會兒就知道了。”周赫煊說。

又有記者問:“你穿着工人服裝,難道是在表示代表無產階級?”

周赫煊狂汗:“朋友,你想多了。”

“周先生,你對這次獲獎有什麼感想?”

“我非常高興。”

“能詳細闡述一下魔幻現實主義嗎?”

“這不需要闡述,只需要你在作品當中感受。”

“你準確預言了美國的股災,是否在這次股災中賺到大錢?”

“很遺憾,只賺到一點小錢。”

“……”

在記者的採訪簇擁之下,周赫煊進入屬於龔古爾文學獎的餐廳包間。

說實話,周赫煊是第一次見識如此另類的頒獎儀式。

沒有主持人,沒有現場觀衆,也沒有獎盃,更沒有任何歌舞表演,只有滿桌的飯菜和評委。

周赫煊進入包房的瞬間,九位評委集體起立。他們本打算鼓掌歡迎周赫煊,但當看清周赫煊的穿着打扮時,全都特麼愣住了。

什麼情況?

“嗨,各位評委先生好!”周赫煊放下大鐵鍬,朝九位評委揮手微笑。

評委表示:老子也沒見過如此另類的獲獎者。

在尷尬之餘,掌聲還是響起來了。

評委們分坐圓桌的兩邊,把中間主位留給周赫煊,而記者則對着他們開始拍照。

評委會主席拿出一張獲獎證書,以及一張50元面值的金法郎,微笑着交給周赫煊:“恭喜你,周先生,你已經成爲第27屆龔古爾文學獎得主。”

“謝謝。”周赫煊接過金法郎。

在法郎瘋狂貶值後,這張只值2塊大洋的法國鈔票,便是龔古爾獎的全部獎金了。

沒有獲獎者會把這50法郎花掉,一般都是夾在相框裡做紀念,視爲榮譽獎盃擺放在書房中。

評委會主席打趣地問:“周先生,你準備怎樣使用這筆獎金?”

周赫煊的回答明顯出乎對方預料,他說:“我準備在法國建一座陵園和紀念碑,這50法郎我會把它捐出去。”

“捐出去?”評委會主席愣住了。

“是的。”周赫煊肯定地點頭。

評委會主席尷尬地笑笑,點頭道:“請發表一下獲獎感言吧。”

按照傳統流程,獲獎感言結束後,再讓記者拍拍照,問幾個問題,頒獎儀式便正式結束。接下來便是用餐,記者們全部滾蛋,只剩獲獎者和評委一起享用午餐,順便聊一些文學上的話題。

周赫煊起身微笑道:“我非常喜歡法國,特別是巴黎,它的每一口空氣中,都帶着文化和藝術的氣息。同時,我也很感激諸位評委,讓我能夠得到這一榮譽。”

嗯,講話中規中矩,還順帶拍了拍法國人的馬屁。

只聽周赫煊繼續說:“我是中國人,來自於地球的另一端。中國和法國一直有着友好的交流,我國的傳統戲劇《趙氏孤兒》,就被貴國的大文豪伏爾泰先生改編爲《中國孤兒》。這是屬於文化領域的交流。在十多年前,中國和法國之間,還有一次國與國的交流。歐洲大戰時,德國入侵者如野獸一般,不斷吞噬者法國的國土,而作爲盟友,中國派出14萬華工來到法國,承擔着最爲艱苦和繁重的戰勤任務。這次我來巴黎,就遇到一位倖存的歐戰華工,他向我傾訴了自己的故事……”

周赫煊當着記者和評委的面,詳細訴說着援法勞工的血淚史。他把陳英講述的故事,稍作藝術加工說出來,一個個鮮活的華工形象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評委們愣住了,記者們也有些呆傻,他們終於明白周赫煊爲什麼是這身打扮。

而隨着周赫煊的講述,他們漸漸沉浸於那些慘烈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