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指出,一旦陳友諒軍在龍灣地域遭受伏擊,肯定是邊打邊退,此時張德勝的水軍前來截擊,似乎是可以合圍陳軍。但如果此時陳軍棄舟上岸,從陸上向西、向南逃竄呢?
水軍對水軍,張德勝還可以利用敵軍混亂、秦淮河道太窄等優勢。如果陳軍上了岸,張德勝的水軍可就沒辦法阻擋撤退的陳軍了。
這樣豈不是眼睜睜地看着陳軍逃出了包圍圈?
徐達拋出這話,在場衆人,包括朱元璋在內也是爲之變色。對呀!剛纔大家都只考慮到了水軍對敵撤退水軍的優勢,可沒有考慮到這一層一呀!
朱元璋看看衆人,衆人似乎一時也沒了主意。朱元璋只好又問徐達道:“那依天德將軍的意見,這個疏漏我們應該如何堵上呢?”
徐達不愧是朱元璋麾下第一戰將,就這短短的時間,他已在心中謀劃了一個初步方案。
徐達告訴衆人,還需要在大城港(此戰勝利後,朱元璋改此地地名爲大勝關,沿用至今)一帶埋伏一支人馬。這樣一來,當陳軍後撤之時,我們就有了水陸兩路兵馬截擊敵軍。
朱元璋盯着地圖看了許久,點了點頭,看來他是認可徐達這個提議了。
不過他馬上又拋出一個問題,這埋伏在大城港的人馬由誰當主將呢?
朱元璋話音剛落,李文忠和朱文正都立即起身,爭着討要這個差事。畢竟這可是個立功的大好機會嘛!
朱元璋立即否定了這兩個子侄的請命。
朱元璋告訴李文忠,他還有重要任務,就是盯住康茂才。此戰成敗的關鍵就在康茂才,如果康茂才真的是向陳友諒詐降,這一戰幾乎就可以拿下了。
如果康茂才當一棵牆頭草,甚至他弄假成真,真的充當了陳友諒的內應,那應天的局勢就危矣!
所以康茂才這個人必須死死盯住,要完成這個任務,李文忠無疑是最好的人選。
李文忠得到朱元璋這個答覆,也是點了點頭。這的確是一個馬虎不得的任務,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也充分說明了朱元璋對他的信任。
朱元璋不讓朱文正去大城港設伏的理由是,他要讓朱文正跟在自己身邊坐鎮獅子山。一旦哪支設伏人馬出現戰局吃緊的情況,朱文正必須去帶兵增援。
說得更加通俗一點兒,朱文正就充當了戰略預備隊隊長兼親兵衛隊隊長的職責,這個職責當然也不輕鬆。
其實,朱元璋不讓朱文正去大城港還有一個原因,只是他不願意告訴衆人而已。
這個理由就是,當初人心惶惶之際,朱文正不止一次地向朱元璋表明心志,願與應天共存亡。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朱元璋決定要好好培養一下這個侄子。
通過這次應天事件,朱元璋堅信了還是血緣關係更加可靠的想法。既然要培養朱文正,那就讓他在這次戰役中跟着自己,時不時地對他指點一二。
參與此次機密會議的九人之中,徐達、常遇春、馮國勝分別是三路設伏人馬的主將,李文忠、朱文正的主動請纓被朱元璋駁回了,沐英年紀又太小了一些。至於李善長、朱升、劉基三人都不是武將,看來這設伏大城港的主將人選是不可能在今天參會的人員中產生了。
正在朱元璋思謀之際,李善長倒是提出了一個人選。
此人就是楊璟。當初攻克集慶之前,此人是元軍中的一個管軍萬戶。攻克集慶之時,此人投降了朱元璋,初時編入徐達部。
後來在攻取常州的戰役中,此人作戰勇猛,被朱元璋授予親軍副都指揮使。眼下,此人正駐守在牛首山。
李善長推薦楊璟的理由是,此人驍勇善戰,且在應天多年,對應天周邊的地形是相當熟悉。
此人雖是元軍降將,但跟康茂才不同的是,此人跟陳友諒及天完軍方面沒有任何交集,不必擔心他會有二心。
聽完李善長這個建議,朱元璋拿眼瞅了瞅徐達。當初這楊璟歸降之時,曾在徐達麾下效力。朱元璋是要徵求徵求徐達的意見。
對於楊璟的能力,徐達當然是知曉的。本來他也曾想着推薦此人,但怕別人說他與楊璟有私交,便沒有開口。沒想到現在李善長推薦了此人,那徐達還有什麼理由不幫着美言幾句呢?
事情進行得很順利,有了李善長和徐達的強力推薦,朱元璋很快就拍了板,這大城港就由楊璟從牛首山帶兩萬人馬過來設伏。
五路伏兵的事情搞定了,還有一個重要事情得交給李善長了。那就是待康寧走後,立即在江東橋邊迅速修建一座石橋。
李善長當即領命,迅速去佈置。他給朱元璋打了包票,七日之內,一定把石橋造好。
對於李善長的辦事能力,朱元璋當然是放心的。
考慮到楊璟率兵趕到大城港還得需要時間,朱元璋定下五月初四再次召開會議。參會人員除了今日這九人,還要叫上楊璟、趙德勝、張德勝、朱虎、邵榮五人。
會後,李文忠被朱元璋單獨留了下來。朱元璋告訴李文忠,接下來的幾天,他不僅是要時刻關注康茂才的動向,還要兼顧一些其他官員的動向。
眼下大戰在即,人心思變,萬萬不可出一點兒紕漏。天完方面既然想到了策反康茂才,難保不會策反其他人。
也正是這個任務艱鉅,剛纔朱元璋纔沒有同意李文忠的請戰。之所以剛纔只說監視康茂才之事,就是不想衆人都知道朱元璋對他們也不信任。
聽了朱元璋交的這個底之後,李文忠才真正體會到了此次任務的重大。
五月初四,吳國公府召開了一次高級別的軍事會議。參會人員除了朱元璋,還有上次就已確定的十四個人。
會上,李善長彙報了江東石橋的施工進展情況。據李善長彙報,自從康寧走後,新橋立即投入施工,人員分爲三班倒,夜間用火把照明繼續施工。
李善長拍着胸脯保證,五月初七天黑之前保證完工。
聽了李善長這個彙報,朱元璋當然是滿意的。
接下來,朱元璋親自講解了此次應天防禦戰的詳細作戰計劃。
徐達、常遇春等人早已知道這個計劃,但楊璟、趙德勝、張德勝、朱虎、邵榮五人可是第一次知道這個計劃,臉上顯出幾分興奮之情。
當然,最激動的就非楊璟、張德勝二人莫屬了。其他三人都是各路人馬的副將,這二人卻是主將,自然是更加興奮了。
就在朱元璋在應天城外給天完軍佈下一個天羅地網之時,陳友諒也在謀劃着他的大事。
陳友諒與四大心腹經過反覆計議,將除去徐壽輝的日子就定在五月初四,稱帝的日子則定在了五月初五。
之所以定在五月初五,衆人也是仔細研究了一番。
既然準備稱帝,那就得搞得隆重一些。但徐壽輝還沒死,明目張膽地準備稱帝事宜,也不太合適。萬一被徐壽輝察覺出什麼消息,打草驚蛇就不好了。雖然眼下徐壽輝已被軟禁,但畢竟池州還有歐普祥的人馬,這個人可是個“保徐黨”。
爲了不引起衆人的懷疑,陳友諒宣佈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要犒賞三軍,並在採石磯舉辦龍舟賽等慶祝活動。
嘿嘿!陳友諒還考慮得挺周到的。以“端午節”舉辦活動犒賞三軍爲由,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準備稱帝慶典了。
既然五月初五要在採石磯舉辦慶祝活動,陳友諒便“請”徐壽輝五月初四一大早一同前往採石磯。
徐壽輝聽說採石磯要舉辦活動,也沒過多懷疑,便與陳友諒一道乘船從太平出發,當日午時便到了採石磯。當然,即使徐壽輝有所懷疑,想不去採石磯也不是可能的。
到了採石磯,陳友諒陪徐壽輝在座船上用過膳之後,便提議一起上岸去傳說中的李白墜江處遊覽,去憑弔這位大詩人。
徐壽輝雖是市井小民出身,但現在也是貴爲天完政權的皇帝。人往往最缺什麼,就越想去顯擺什麼。
當了皇帝的徐壽輝當然是願意附庸風雅的,他可不想讓世人知道他低微的出身。憑弔李白是一件有利於提升自身形象的事情,徐壽輝當然是樂於前行。
徐壽輝在陳友諒的陪同之下去附庸風雅,可他卻不知道,陳友諒已經給他設了一個局,準備送他上西天。
在江邊解決徐壽輝,僞造其不慎失足落水的假象,這是徐壽輝與張定邊、王厚義等人商定的A計劃。
徐壽輝、陳友諒登岸,張定邊、王厚義這兩大高手肯定是一起隨行。
很快,徐壽輝和陳友諒就到了李白墓前。
據傳,當年李白在這採石磯江邊飲酒賞月、對江吟詩。不知是酒喝多了,還是真被美麗的景色陶醉了,李白竟然去江中捉月。就此,一代大詩人在此溺水而亡。
李白墜江之後,其屍身漂流到青山,便葬於青山。而採石磯的一個漁夫在江中撈起李白的衣服,就爲李白在這採石磯的江邊修建了這座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