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純粹的無中鋒陣容是基本不會出現在場上的,就算有也只能是在輪換陣容登場的時候打那麼幾分鐘。就算當年道格·莫治下以瘋狂進攻著稱的掘金,他們陣中除了範德維奇和英格利什兩位得分手以外,也還有丹·伊賽爾這位生涯場均20.4分、7.9個籃板的優秀內線,而且這傢伙還在1993年成功入選了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
但是現在布朗擺出來的陣容就是一個無中鋒陣容,後衛線上依然是艾弗森和裡德搭檔,小前鋒貝爾,大前鋒林奇,中鋒劉易斯。雖然大家從身高上面很容易判斷出他們各自的位置,但沒有人會認爲劉易斯是內線球員,沒辦法,他飄在外面的時間實在太長了。
事實上教練組的其他助教也對這套陣容秉承着懷疑的態度,他們不認爲無中鋒陣容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之所以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僅僅是因爲他們自己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雖然他們也不會心理陰暗地祈禱這個辦法失敗,但不信任絕對是難免的。
爲了對球隊負責,布朗給他們安排的對手算是球隊剩餘球員裡面能夠組成的最強陣容了,後場是斯諾搭檔麥基,內線則是希爾加戴勒姆波特,三號位上暫時用阿里納斯頂一下,雖然他身高不怎麼夠,但看在貝爾和林奇都是防守型側翼的份上也就罷了。
一開始艾弗森餓劉易斯他們自然打得很彆扭,儘管已經是搭檔了兩個賽季的老隊友,但也還是第一次同時出現在場上。最不習慣的毫無疑問是內線的林奇和劉易斯,他們一個從來沒有打過大前鋒,另一個則畏懼身體對抗,導致一開始就成爲落後的那一方。
而且戴勒姆波特和希爾聯手控制了籃板球,無論進攻籃板還是防守籃板都搶得飛起,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艾弗森他們這套“主力陣容”的球員都還沒有養成衝搶籃板球的習慣。按照常威的想法,艾弗森一個人留在三分線外等着打反擊就可以了,其他人全部都到內線去搶板,但五個人全部準備打轉換進攻就很扯淡了,誰來搶籃板發起反擊呢?
然而,布朗吼了兩次之後,情況開始有所改觀,雖然劉易斯還是一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但至少需要他進內線去和戴勒姆波特他們肉搏的時候他也不再磨磨唧唧地站在原地不動。每當陪練的那一方投籃打鐵之後,五個人都像瘋狗一樣往正在下落的籃球衝過去,甚至還出現和隊友搶到一起的糗事,不過好歹這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吧……
最關鍵的是,他們根本不需要找到手感,當艾弗森在弧頂控球的時候,其他幾個人就不斷地在內線和外線之間穿梭,作爲唯一的一個大個子,劉易斯還時不時地給隊友們做個掩護,超強的機動性使得他們總能跑出足夠的出手空間,然後就是接球投籃,或者沿底線空切到籃下的時候接隊友的傳球直接上籃,手感什麼的完全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這也是常威一開始所設想的,小個球員雖然在身高方面處於劣勢,但他們的移動速度卻是內線們所無法比擬的。而劉易斯這樣同時具備身高和速度的傢伙放在五號位上面顯然非常合適,當他們全部跑起來的時候,馬刺引以爲傲的內線雙塔估計就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其實這套陣容拿到十年之後就是整個聯盟當中最潮流的戰術。有三分投射能力的中鋒掩護之後無論是順下攻框還是拉到外線投籃都輕而易舉,側翼球員則向上搖擺到四號位成爲小個大前鋒,增強陣容的運動能力,林奇雖然進攻手段比較匱乏,但站這個位置也足夠了,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說76人的側翼球員還太少,除了他和貝爾以外就沒有第三個了。
很快雙方的模擬對抗就打得有模有樣,這讓布朗大感驚訝,他不知道的是,爲了能夠迅速提高整套陣容的默契程度,常威從系統的商城裡面兌換出了一份有效期爲三天的道具——加速戰術板(小),在這三天裡訓練的效果加30%,球員默契程度加30%,要不然這套前所未有的陣容真的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練出來,那個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由於只打了半場24分鐘,所以隊內對抗賽的最終比分是62比60,陪練隊稍勝一籌,但是布朗卻很滿意常威建議的這套奇葩首發陣容。雖然在籃板球方面大幅落後,但那也是進攻籃板,兩隊的防守籃板相差無幾,主力隊以21比24稍稍落後,這完全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要知道陪練隊當中可是有着全隊最會搶籃板的兩個內線大個啊!
當然這套陣容到底能不能拿來對付馬刺雙塔還需要經過實戰的檢驗,但從對抗賽的表現來看,他們並不像想象當中那樣一觸即潰,缺點當然很明顯,不過也不是沒有優點,如果能進一步提高的話,拿來在總決賽第一場比賽當中嘗試一下也未嘗不可。
不過這還只是達到了初步的成效而已,無論是經驗老道的布朗還是提出這個建議的常威都清楚地看到還有多少可以改進的地方。最主要的還是搶籃板,雖然在對抗賽當中他們在搶籃板方面並沒有落後太多,但過程卻不忍直視,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一窩蜂地上前搶籃板,完全不講策略,反正只是靠人多,在正式比賽當中這無疑是一個軟肋。
此外布朗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他必須爲這套陣容設計一些合理而且簡單有效的戰術,總不能每一次都是依靠球員在場上的靈光一閃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主教練的任務,每一套陣容都必須要有相關的戰術來讓球員執行,否則的話豈不是成了X**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