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還有更恐怖的麼?就聽你剛纔說的就已經夠恐怖了。”王娜姐說。
“自古以來對祭品的處理方式簡直是多種多樣,祭品的種類如此豐厚,對於不同的祭品,古人就會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說燔燒,祭天神使用。西周以前關於天的觀念還不明確,在各種天體神靈中,日神最受重視。甲骨文有出入日,歲三牛的記載,可見當時每天都要舉行迎接日神和恭送日神的儀式,且有在儀式上殺牛和殺羊以作犧牲的事情。周代開始,對天的崇拜從自然崇拜中突出出來,朝迎夕送日神之禮不再舉行,祭天之禮,兼及三望,即將日神視爲天帝的屬神,祭天時兼及之。祭天的方法,據《禮記·祭法》所說,是燔柴於泰壇。實際上,除天帝、日神之外,祭祀天上其他神靈也用此法,《周禮·春官》中有以實柴祀日月星晨之說。實柴是指將牲玉等品加於柴上。在古人看來,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達之,燔祭時煙氣升騰,直達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我說。
“還有灌注,是祭地神使用。《周禮·大宗伯》說:以血祭祭社稷。血祭的方法,據清人金鶚在《求古錄·燔柴瘞埋考》中解釋:血祭,蓋以滴血於地,如鬱鬯之灌地也。可見灌祭就是把用來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於地,血、酒很快就滲透到地下,人們認爲這樣可以達之於神。《禮記·郊特牲》載: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鬱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臭指香氣,周人降神以香氣爲主,所以獻神之前先灌鬯酒,用香氣濃郁的鬱香草調和鬯酒,香氣就能隨着灌地通達於黃泉。灌鬯用的勺以圭璋爲柄,是爲了發揮玉的潤潔之氣。”我繼續說。
“還有瘞埋,就是挖坑將祭品埋沒,祭山神和地神使用。”雲希明補充說,“《山海經》中保存着豐富的山神崇拜資料,如《南次二經》之首: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北山經》之首: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圭,瘞而不糈。在《山海經》所列各種山神的祭法中,瘞埋佔絕大多數。祭地神時除將血、酒灌注於地,其他祭品則要挖坑瘞埋。《禮記·郊特牲》孔穎達疏:地示在下,非瘞埋不足以達之。也就是說,只有將祭品埋於地下,地神纔會知道人們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另外沉沒也是常見的手段,是祭水神使用。《竹書紀年》、《帝王世紀》等書中有帝堯沉璧於洛水以祭洛神的記載,這可能出於傳說。但甲骨文提供的材料是確鑿可信的。甲骨中有這樣的記載:求年於河,尞三牢,沉三牛,俎牢。考究其字形,沉字正是把牛或羊沉入川中的象形。而且,用人祭河神的記載在甲骨文中也有所見。如丁已卜,其尞於河,牢,沉嬖,辛丑卜,於河妾。嬖、妾就是作爲犧牲的女子,將其沉入河中祭神,這實際上就是後世所說的河伯娶婦。周代以後,沉祭仍很盛行。《周禮·大宗伯》謂:以狸沉祭山川林澤。鄭玄註釋說: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沉。《儀禮·覲禮》也說:祭川,沉。水神居住在水下,將祭品沉入水中,容易被水神接受。”雲希明說。
“再就是懸投,這是祭山神使用的。懸又叫升,就是把物品懸掛起來禮神。《儀禮·覲禮》說:祭山丘陵,升。《爾雅·釋天》也說:祭山曰庪縣。《山海經·中山經》記祭祀自甘棗之山至於鼓鐙之山。諸山神的禮儀是,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即將祭品用玉懸掛起來。投就是將祭品投放于山中地上。《山海經·北次二經》記祭祀,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之山,諸山神的禮儀是:毛用一雄雞、彘、瘞,有一璧一圭,投而不糈。即將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擲遠處,而不陳列祭具。除此之外還有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處理祭品的手段,不勝枚舉。”雲希明說。
“哪止五花八門,簡直就是駭人聽聞,令人毛骨悚然。”陸大叔走過來感慨道。
“大家的情況怎麼樣?”我問reads;。
“放心吧,都沒事,都是輕傷,沒有大礙。”陸大叔說。
“陰陰,祭祀不都是非常正式的麼,我看這個壁畫畫的,怎麼是在墳墓裡?”王娜姐問。
“祭祀的場所也很有講究,並不都是體面的場所。”我說,“祭祀,總要在某些地點舉行。早期的祭祀沒有固定的場所,隨時隨地均可祭獻。隨着祭祀規範化,逐步出現了固定的場所。最初的祭祀場所是比較簡單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樹下,或在水邊,或在杆下。後來爲了表示對神靈的虔誠,便修建了神廟或祭壇。祭祀場所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平地,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祭祀場所。古人認爲,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場所反而最質樸,往往不用封土作壇,只把一塊平地掃除乾淨即可祭祀,古人稱之爲墠。《禮記·禮器》稱:至敬不壇,掃地而祭。《禮記·祭法》說:除地爲墠。第二壇,《禮記·祭法》注:封土爲壇,即用土石堆砌成一個高出地面的祭壇。因祭祀對象不同,壇有不同的形狀。祭天用圓壇,古稱圓丘;祭地用方壇,古稱方丘。壇的高度和寬度因時間、地點、等級而不相同。壇和墠通常位於城郊,偶爾也有設於山上的。秦漢封禪禮,就是在泰山頂封土爲壇以祭天,叫封;又在樑父山掃地爲墠以祭地,叫禪;合稱爲封禪。第三是平坑,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平坑作祭壇,古人稱坎。《禮記·祭法》說:掘地爲坎。《禮記·祭義》稱: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壇與坎是相對的,壇高起爲陽,坎下陷爲陰。第四是宮廟,在壇或墠的基礎上又築牆蓋屋,即成爲宮;宮中陳列上祭祀對象以後,就成爲廟。宮廟最初只是爲人神而建造的,後來許多神靈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等。但社壇上不得蓋房,否則被視爲喪國之社。還有就是墳墓,在墳場墓地祭祀神靈是較原始樸素的方法,它多用於祭祀祖先神。古人認爲,到墳墓祭祀離祖先最近,祖先神聽得最清楚。《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出外遊說時,去國則哭於墓而後行,返其國不哭,展墓而入。”我解釋道。
“在古代,進行祭祀的人大多是皇室或者名門望族,因此每一個祭祀的環節都要格外的小心謹慎,祭品,祭祀的方法,參與人員,恪守的禮儀,選取的地址,都要萬分小心。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禁忌。”雲希明補充說,“古人迷信,相信有些事情,或者有些事物不吉,萬萬不能在祭祀的時候出現。比如在院內東南樹索羅杆,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杆下拴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動葷,不參加弔喪,不到有病人家問病,不得淫邪玩樂,總之一切不吉利骯髒的事都不得參預。祭祀日子還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誠篤,一忌儀度錯亂,一忌器物不潔,一忌生氣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閒談外事,一忌喜笑無度,一忌長幼無序,一忌投犬頓器,一忌刀勺聲響,一忌內祭未畢,不潔出屋,一忌外祭未畢,不潔入屋。瀋陽滿族在祭祀中還祭神馬,滿語稱他合馬。神馬拉車,不許女人坐。神馬死了,要埋葬,不許吃肉。神馬又稱祖馬,享受很高的禮遇。在山東地區,祭祀用品如燒紙、紙元寶等祭祀用品要遠離鄰居家門。居喪的兒女不得進入鄰居以及親朋好友等的家門。”
“沒想到一個祭祀竟然這麼麻煩,這要是舉行一場祭祀還不得準備一年啊,勞民傷財的。”王娜姐說。
“勞民傷財倒是不假,但是祭祀可並不是一年只有一次的,在古代乃至現在,仍有不少日子是可以祭祀的。”我說,“比如清明節:四月初五,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因與寒食節相鄰也就成爲了掃墓祭祀先人的節日。還有端午節:五月初五,爲驅蟲需要祭祀。再就是鬼節:七月十五,中國傳統稱中元節,民俗中稱鬼節。佛教稱之爲盂蘭盆會,但其是來華以後纔有定爲這天。還有些現在已經不常見的,像是十月初一:稱之爲寒衣節。據說起自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所謂十月一日送寒衣,哭倒長城千萬裡,抱骨回鄉。十一月十六:此日祭供有請求佛主超度亡靈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是送竈神、祭祀迎春之日。同時,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供,以消罪生福。另可按逝者卒日進行祭祀。”
“這麼多日子都要做祭祀啊,那陰陰,你看看這個壁畫,他這是在作什麼樣的祭祀?我怎麼看着都沒看明白,這裡面一個女人是誰啊?”王娜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