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吳子云沒有猜錯,確實再沒有比胡亥更加出彩的了。
半個小時實在是太短了,跟正常一幅油畫的創作時間完全是不對等的。
油畫跟水彩畫不同,它通常是一層一層的。
畫完第一層,想要畫第二層還要等到第一層的顏料幹了才行,所以想要完成一幅油畫,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三五載都有可能。
胡亥的這幅畫,總共就一層,完全是顏料拼湊,所以才能這麼快完成。
不過雖然大家都沒有畫出完整的作品,但是也都表現了一些特別的東西。
另外一個讓張重印象比較深的是潘建峰的畫,因爲在所有人的作品當中,潘建峰的畫是最完整,尺幅也是最大的。
這幅作品非常之亂,上面到處都是任意流淌的顏料。
如果是一般人看到這幅畫,估計會質疑自己的審美,畢竟什麼也看不出來。
不夠張重對美術稍微有些瞭解,他大概明白潘建峰在歐美學了些什麼。
抽象表現主義是上世紀中期在美國發展出來的一股藝術新勢力,抽象表現主義顧名思義就是結合了抽象形式和表現主義畫家情感價值取向的非寫實性繪畫風格。
在抽象表現主義盛行之前,俄國和美國這兩個龐然大國之間的文藝較量一直都是俄國穩壓美國一頭。
相對於美國當時那麼一個文藝荒漠,俄國則人才輩出,不論是哲學、文學還是美術界,都出來不少大師。
冷戰時期,文化的較量是重中之重,所以美國就想方設法想在美國這邊樹立一個文藝標杆。
而這個文藝標杆正是抽象表現主義。
有些人或許會非常疑惑,抽象表現主義當年在國內不是很不受政府喜歡麼?而且抽象表現主義派的主要人物也總是喜歡說美國政府的壞話。
甚至當時的抽象表現主義偏向於共產主義。
美國怎麼會樹立這樣一個文藝流派來對抗俄國文化,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麼?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美國政府雖然表面上很不喜歡抽象表現主義以及其中的代表作家們,但是國內關於他們的正面報道卻非常之多,而且不僅僅是國內,當時全球八百多家媒體都在報道跟抽象表現主義有關的東西,其中不乏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怒懟美國當局政府的英勇事蹟。
看到這樣的新聞,人們大概會一遍豎起大拇指誇讚抽象表現主義作家們敢於說話,同時也可能會讚揚美國言論自由。
看看,這些人罵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卻一點都不生氣,如果在某些國家……
美國的自由,就以這樣的方式傳播出去了。
可以說,抽象表現主義的盛行不跟藝術關係不大,倒是跟政治關係很大。
這件事也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決定藝術的是審美,決定審美的是標準。
讓人們喜歡一樣東西,追捧一樣東西,就需要有人給定一個標準。
正如“楚王好細腰,宮娥多餓死”一個道理,有權威給了一個標準,那麼大家都會按照那個標準來。
任何一個時代的美學都有其時代的侷限性。
美國就是靠着這種反向輿論以及媒體攻勢,把抽象表現主義給捧了起來。
不僅僅是抽象表現主義,美國在洗腦方面向來有獨到的經驗,八九十年代華夏深受其害,至今爲止,有很多在八九十年代被忽悠過的華夏人現在還覺得美國就是天堂,華夏就是人權地獄。
再說回抽象表現主義。
行動繪畫,這是一種繪畫風格,跟抽象表現主義密切相關。
在行動繪畫中,往往會出現直接將流質的油彩和塗料,利用潑、灑、滴、灌的方式表現在畫布上。
很多人在看到潑、灑、滴這樣的詞,或許會想到國內的一些“針管”大師。
一些書法大師或者國畫大師會將墨水放在針管裡面,然後任意射在畫紙上,追求那種墨水最自然的狀態。
這些大師未必全是江湖騙子,也有一些其實是真大師,不過他們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條岔路。
至於這條岔路是好是壞,不好說。
潘建峰的這幅畫就用的是行動繪畫,顏料順着畫布往下流淌,有的地方現在還在流。
如果說胡亥的風格吳子云還能勉強接受的話,那麼潘建峰的作品只能讓吳子云直翻白眼。
不過吳子云雖然心中不喜,卻沒有多做評價,只是衝潘建峰點了點頭而已。
潘建峰也跟吳子云點了點頭,然後又用非常奇怪的表情看了一眼張重,隨後迅速低下頭去。
張重沒弄懂潘建峰的意思,不過也衝着他點了點頭。
吳子云拍了拍手,走在風月廳正中間,笑着說道,“同學們,時間到了,大家可以停下來了,因爲這次不是考試,所以我們就不對各位的作品進行評論了。接下來,我們直接進入口述階段,剛纔那七位決定口述的同學應該已經準備好了吧,誰先開始?”
剛纔決定口述的那幾個同學相互看了一眼,其實他們剛纔根本沒有準備,全都跑去關注那些現場創作的作品了。
最後還是曾雲主動請纓。
曾雲笑着站出來說道,“吳老師,這樣吧,還是讓我拋磚引玉吧。”
吳子云看了眼曾雲,滿意地點了點頭。
雖然曾雲這傢伙不再專研藝術,但是他在人情世故方面確實要比其他學生要表現得更加好一點。
“既然如此,那你就先說吧,其他同學在曾雲同學說的時候也認真準備一下,我希望下一個上臺的人不要我來點名了。”吳子云說道。
曾雲笑着走到了中間去,也沒準備稿子,直接開口道,“各位同學們好,我是曾雲,我就先獻醜了。最近天起比較冷,不過因爲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所以我還是能感覺到非常暖和,這是來自母校的溫暖。我從離開母校之後,就再也沒有感到這樣的溫暖了。回過頭來,我才發現,只有當學生的時候纔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