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 開端(二)

月球。

正面的廣寒宮市。

乙15區,一座龐大的建築物,正靜靜的矗立在這裡,在這寂靜的亞真空月球地表之上。

該建築物,彷彿一門沖天炮一般。

實際上,它就是一門沖天炮,中間的管道中,纏繞着一層層超導線圈,地下則掩埋了供電設施。

這是一臺質量投射器,又稱爲電磁彈射器。

科學院和工程院、燧人系聯合打造了這臺實驗性質的質量投射器,該質量投射器的代號是“月桂1號”。

在兩個月之前,月球第一座實驗性的核聚變發電站,也終於完成了建設,隨即展開了發電測試。

現在月桂1號用的電力,就是那個核電站供應的,在沒有核電站之前,月桂1號的測試工作,進行得很不順利。

畢竟月球專區的總髮電量有限,又要優先供應給工業區和生活區,而月桂1號這種電老虎,一次實驗用電量,就足夠其他科研項目用幾個月。

因此月桂1號項目的測試工作,從去年七月份建成後,一共才測試13次。

直到月球的實驗型核聚變發電站,建成並投入使用後,月桂1號的用電問題,才獲得極大的緩解。

不過這個實驗覈聚變發電站,估計也支撐不了太久,畢竟功率才5000兆瓦左右,也就12艘福特號航母的總功率。

現在月桂1號的最大耗電量,達到了6萬兆瓦,這是指瞬間用電量,因爲質量投射器的用電規律,是短時間內爆發。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員們不得不準備各種儲能技術,現在是採用混合式,即超級電容、飛輪、直接發電混合。

至於電池之類,雖然儲電可以靠堆量,但是放電卻沒有辦法,一次性將幾萬兆瓦的電能釋放出去。

這也是當前質量投射器面臨的難題之一。

月桂1號最大的投射質量,大概在20~30噸左右,脫軌初速可以達到2.4公里每秒。

但是這個級別,只能算中型質量投射器,大型的質量投射器,要達到一次性投射上千噸的級別,纔可以達到初步的實用性標準。

現在只能投射一些運輸艙,給蟾宮空間站補給物資,至於投射飛船之類,就不用想了。

如果將來要通過月球的質量投射器,向火星發射宇宙飛船,一次性投射質量達不到上千噸,脫軌初速沒有8~9公里每秒,實用性不大。

聯邦要開拓火星,可不是發射無人飛船、探測器,因爲這些工作,這幾年聯邦已經做了很多。

現在火星的近地軌道上,聯邦一共佈置了17枚各類人造衛星、1個小型無人空間站(三個艙),登陸火星地表的探測器,一共有29臺。

該研究的數據,已經研究得七七八八了,接下來的工作,必須派遣宇航員過去,纔可以繼續展開。

無人的航天器,在火星上最大的缺點,就是通信延遲太長,哪怕是火星大沖期間,火星與藍星之間的單向通信,都存在至少三分鐘的通信延遲。

如果是火星距離藍星最遙遠的時候,那通信延遲會達到25分鐘以上。

如此巨大的通信延遲,根本不是當前的技術可以解決的,畢竟光速的上限,就決定了光波電磁波的通信速度,這是物理規則。

要麼派宇航員過去火星駐守,要麼點出所謂的“量子通信”。

可惜量子通信技術上,人類確實成功實現了量子纏繞,但是量子本身無法儲存信息的致命缺陷,哪怕是黃修遠也束手無策。

很多研究量子通信的研究員,向聯邦科學部的彙報,就是50年內不太可能實現量子通信。

除非當前的量子物理,獲得突破性進展,有人破解了量子糾纏不攜帶信息的致命缺點,那量子通信纔有可能。

現在還是腳踏實地一點,乖乖的派宇航員過去火星駐守,還比較現實一點。

畢竟隨着內壓服的研發成功,宇航員在外太空的安全生活期限,從之前的6~10個月,提升到24~36個月。

如果不計成本,建造大型旋轉型太空城,利用離心力模擬藍星重力,再加上內壓服的輔助,那人類在外太空的安全生活期限,可能會獲得進一步的突破。

而按照當前的航天技術,前往火星時,如果找到合適的窗口期,最快可以80天左右,從藍星飛到火星,就是回來的時候麻煩一些,可能需要120~150天。

這樣算下來,宇航員在火星的工作期限,大概在10~160天左右,這是一個相對可操作的區間。

如果大型質量投射器投入使用,那在合適的窗口期,前往火星的飛行時間,可以再次壓縮到25~35天左右。

只是質量投射器這東西,聯邦遇到的難題,就是瞬間放電的難題,其他問題完全就是工程問題,沒有太多技術難度。

而月球上的核聚變發電站,其實技術也不太成熟,主要是蒸汽輪機不能使用水蒸氣,要改用熔鹽蒸汽輪機,另外就是多重廢熱回收,也非常的複雜。

機械這種東西,系統一複雜起來,就會變得很容易出問題,反倒是傻大黑粗的毛熊風機械,比較耐操一些。

但是在月球這個特殊環境中,不採用多重廢熱回收系統,那核聚變產生的廢熱,就會不斷累積在發電站內部,很快就會出現過熱爆炸、零件熔化之類的問題。

那臺實驗型的核聚變發電站,運行了兩個多月,期間就大修了三次,小調整小問題,幾乎是每天都有。

近一個星期纔好一點。

這也是月球質量投射研究所,決定做幾次投射實驗的原因。

一個26噸的太空艙,被塞入導軌的起點,這個太空艙是專門改造出來的,就是用於質量投射器的。

太空艙艙體上,安置了磁懸浮板面,一旦質量投射器啓動,太空艙就會懸浮在導軌中間,減少直接接觸產生的摩擦力。

26噸的太空艙,本身重量是8.7噸左右,燃料3噸左右,有效載荷是14.3噸左右。

這就是質量投射器的優勢,飛船載荷比比較高,因爲飛船的起步動力,是質量投射器提供的,相當於飛船節約了芯一級的燃料。

要不是藍星的大氣層太過於稠密,質量投射器也可以用在藍星上,就是因爲大氣層的存在,藍星當前並不合適建設質量投射器。

如果要建設,可能要拉一條真空管道,從地面延伸到對流層上層,才勉強可以使用。

那樣還不如直接建設太空電梯,憑藉聯邦現在掌握的納米技術,拉一條線纜到外太空,然後建設一個大型太空城市,還是勉勉強強可以做到的,就是工程量有點大。

反正現在質量投射器、太空電梯、傳統運載火箭、航天飛機之類的方案,聯邦科學界也是爭論不休。

第三百一十二章 擦肩而過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崩盤第三百一十五章 樹和水第二百六十三章 毒蘋果第五百六十三章 合作愉快第七百二十八章 樂不思蜀第一百七十七章 時代風潮第二百五十四章 再次會面第二百零三章 電力問題第十五章 工業靈魂第八章 重新配置第三百四十章 合作與拋售第六百零九章 東遊記(二)第六百六十二章 重生第七百四十二章 文明困境第七百六十五章 蟹的故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體系第六百八十八章 隕石(三)第六百九十六章 理念第二百九十三章 到貨第二百六十六章 燃氣燃油第五百四十七章 蟾宮第二百五十三章 兩個合作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與邀請第三百八十一章 奶酪與油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作與專利第七百一十章 雪球(七)第一百九十八章 竣工與空地第六百二十章 窒息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能源與新模式第三百八十六章 熱議與約見第二百四十三章 展望未來第五百三十八章 豬仔第一百零八章 包裝盒第三十二章 北上冰城第七百六十七章 纜繩之下第九十一章 二代設備第五百五十八章 黎明前第三百五十一章 激烈的升級第二百八十二章 17分鐘第五百七十五章 北上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要性第六百七十九章 路線爭論第一百四十九章 反水背刺第二百七十一章 反將一軍第四十四章 主動權第六十二章 互聯網布局第二百五十章 臘八晚宴第一百零九章 合同補充第七十章 意外的發現第六百零三章 發電站第五百二十七章 見證第二十一章 平凡的人第五十七章 城市蛻變第七百二十七章 波瀾(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背後的交鋒第二百零二章 配套升級第五百八十八章 別無選擇第一百四十二章 紅土地第六百一十一章 東遊記(四)第四百七十四章 激盪的時代第六百七十章 羨慕嫉妒恨第二百三十二章 問題多多第二百三十二章 問題多多第四百八十八章 新裝備第三百九十八章 物流與安全第六百一十五章 隱患第四百四十五章 發言第二百九十二章 驅狼吞虎第六十八章 奶牛產業第六十二章 互聯網布局第三百九十六章 線的延伸第二百四十二章 整機測試第四百零二章 換裝和曝光第四百九十七章 筋斗雲第六百八十二章 雲海(一)第七百六十五章 蟹的故事第五百零二章 關鍵一環第九十三章 旱情第四百六十三章 安排與學習第一百九十三章 兩個發現第三百六十一章 利益與本質第二百四十章 新貴嶼(四)第五百一十四章 演講第七十章 意外的發現第一百一十九章 冷鏈第六百二十八章 拉加線第三百八十三章 眼中的希望第六百零九章 東遊記(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見證第五百七十章 日出東方第二百八十一章 利刃第一百二十九章 宣傳短片第五十章 考察與討論第三百零八章 不同的命運第七百一十四章 死亡公路第五百四十一章 技術驗證第二百八十三章 鼎革第十二章 發展理念第三百五十九章 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