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擴軍

一提到擴軍,白貴和趙興都很興奮:

“這年頭,朝廷對軍隊只認數量不問質量。誰的兵馬多,誰就得寵。劉承胤和陳邦博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嗎?尤其是陳邦博,從不關心軍隊訓練,官兵皆爲市井無賴,號稱兵馬三萬。他沒有尺寸戰功,朝廷竟然封他爲思恩侯,真是荒謬!”

“是啊!上次桂林之戰,聽說標營在城外四進四出,最終才沖垮了高固山的清虜。要是標營人再多一點,譬如有個一千人馬,或許一擊就能擊垮高固山,何必要四進四出?”

……

擴軍是件很複雜、很麻煩的事。要擴軍,餉糧爲首要之務。要有餉糧,就得有地盤,就得與朝中大佬、地方官紳搞好關係。

焦璉勇猛善戰,卻不諳官場之道。他又是陝西人,武夫出身,缺少靠山。要不然,憑他當年背著永曆帝逃出道州,憑他平定靖江王之亂,早就該封侯封公了。

明朝爵位分爲公、侯、伯三等,世代承襲,含金量極高。

然至南明,朝廷爲了籠絡文臣武將,大肆封爵,名器氾濫。譬如,劉承胤爲安國公,麾下部將不是侯爵就是伯爵。

焦璉戰功赫赫,卻剛剛晉封爲新興伯。麾下諸將以馬起蛟官職最高,爲總兵官,白貴和趙興都是副總兵。

大家都是陝西人,一起征戰多年,情同手足。但官職升不上去,總歸心裡不美。

劉承胤、陳邦博的部將沒有尺寸之功,恣意不法,卻得封侯封伯。李赤心、高必正都出身於闖賊,與明朝有著血海深仇,剛受堵胤錫招撫,就受封爲侯爵。

此等不公,實在令人不平。

如果焦璉兵馬雄壯,不說有個三萬五萬兵馬,有個一萬兩萬的兵馬,朝廷還敢輕視他嗎?還敢輕視諸將嗎?

岑丹初從另外的角度勸說:“孔有德破湖廣,此事已成定局,督師、制臺都無力迴天。接下來,清虜若要南下,就會與劉承胤的部隊接觸。

“劉承胤心術不正,不投降清虜已是萬幸,焉能指望他死戰?屆時,能守衛桂林者,唯我軍耳。

“加上馬鎮,我軍只有三千戰兵,卻要面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藩之兵。友軍皆不可恃,孔有德也遠遠勝過高固山。三千兵馬肯定不敷使用,必須儘快擴軍。”

白貴、趙興聞言,都用殷切的眼神看著焦璉,希望主帥能夠不避嫌疑,毅然擴軍。

焦璉把杯中酒一飲而盡,終於定下了決心,說道:

“嗯,擴軍實有必要。前幾天,宗臣(朱旻如)求見,願意散盡家財,出資增兵。我當時還有猶豫,如今看來,明天就許了他吧。”

朱旻如字宗臣,桂林人,武進士出身,爲焦璉麾下驍將。當年,張獻忠進犯全州,朱旻如起兵,投入焦璉麾下。

此人擅長騎射,膂力過人,家財萬貫。因他不是陝西人,資歷又淺,地位不及馬起蛟、白貴、趙興等人。

上次桂林之戰,朱旻如未能參戰。但他剛直正派,輕財好義,事後向焦璉提議擴軍,所需錢財都自行墊支。

朱旻如想擴軍,擴的當然是自己的兵馬。焦璉擔心他後來居上,地位凌駕到馬起蛟等人之上,引起諸將不和,故未答應。

現在,擴軍已成共識。朱旻如是桂林本地富紳,自籌軍費擴軍,無需焦璉費心,自然應當准許。

白貴探身向前,好奇地問道:“大帥,宗臣打算募多少兵?”

“補齊一營之數,少則兩千,多則三千。”

衆將一驚。

朱旻如現有兵馬不足四百人。許他擴軍之後,他將一家獨大,後來居上,怪不得焦璉會有猶豫。

不過,這也沒有辦法。誰讓人家是本地人,誰讓人家家財萬貫呢。

白貴和趙興有些羨慕,卻也深知大局爲重,贊同朱旻如擴軍。

岑丹初直言不諱地說道:“大帥,本朝衛所廢弛已久,營兵制大行其道。將帥統軍,要在標營,以期居重馭輕、居內馭外。

“何督師、堵制臺在湖廣,受命於危難之際,無暇編練標營,全以招撫爲能,兵馬號稱數十萬,卻沒有得力標營。清虜一來,數十萬明軍望風披靡。設若何、堵二公有一兩萬得力標兵,亦不至於一觸即潰。

“大帥治軍嚴明,身先士卒,將士心悅誠服。只是,標營人馬太少,不過三百之衆,難成大功。舊制,非陝人不得入標營,每戰必有減員,減員無從補充,勢難長久。

“大帥要擴軍,當從標營著手。”

焦璉微微頷首。他不是不想招兵買馬,實因困難重重。就拿標營來說,陝人風俗習慣相同,吃苦耐勞,易於約束。若招募外省人,風俗習慣不同,恐生紛擾。

此外,標營人數雖少,卻非常精銳,全都是重甲騎兵,一人兩馬,餉糧優厚。若要擴大標營,軍費非同小可。

焦璉沒有地盤,也沒有恩主,只與瞿式耜關係較睦。瞿式耜空有虛名,手腕不夠,政令不出桂林, 只有靈川、臨桂兩縣受其節制。

要擴大標營,得自己想辦法籌措餉源。焦璉對此頗感頭疼,問道:“擴軍就要花錢,標營費錢更巨。你們說,餉源從何而來?”

岑丹初看了下白貴和趙興。二將對擴軍也很熱心,點頭向他示意。

丹初心裡有了底氣,說道:

“如今時局紛亂,流民四起,無路可去。只要軍隊給一口飯,他們就會欣然應募。新兵入營後,只不過多了一份軍糧而已。

“桂林城外荒地很多,又靠近陽江、灕江,方便灌溉。看留守的意思,後面會讓我們長期駐守桂林。屆時,便可組織官兵屯田,自籌軍糧。因此,軍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

“只是,募兵之初,要採辦軍器、戰馬,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筆錢,可以請示留守,向臨桂、靈川兩縣的富戶派捐。

“朱旻如一家之財,就可募兵三千。我們再找些像他這樣的忠義之士,授之以官爵、名號,就足以籌足軍費。白石潭、大圩兩處商埠,也應設立稅卡,收取商稅。

“愚以爲,我們擴軍不必太速。現在,我軍有三千戰兵、兩千眷屬。不如募戰兵五千,不要有家眷的,使戰兵達到八千,總人數控制在一萬以內。”

這倒是個可行的辦法。焦璉動心了,又問道:“擴軍固是好事,若處置不當,卻容易渙散軍紀。對此,可有什麼好的辦法?”

白貴和趙興都看著岑丹初,對他甚是期待。

丹初有備而來,說道:“最好的辦法是,改變隊一級編制,從五十人改爲一百人。”

第183章 定計反攻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286章 此王氣也第321章 轟擊木排第205章 蛇吞象365.第365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一十九章 勒捐第六十四章 永歷帝移陛水殿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第286章 此王氣也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148章 智取古漏關第108章 治軍之道第116章 十兩撫卹銀第399章 清軍崩潰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297章 破城第141章 威信不可稍減360.第360章 三迭三勝第407章 傾盡國力,與虜決戰第235章 啟發民智第414章 鰲拜坐困武昌第189章 擊退清軍第221章 折箭為誓第271章 鶯鶯燕燕第九十一章 徵蠻將軍第128章 攻城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252章 籠絡猛將第259章 北上三江口第319章 再破羅定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121章 李成棟第308章 以漢製漢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八十八章 永歷帝出逃第417章 破城在即第255章 不請自來吳六奇第七十四章 考覈第112章 再得昭平第一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295章 孔有德黔驢技窮第二十二章 內訌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140章 時間窗口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三十五章 泰州學派378.第378章 釐定官制369.第369章 岑丹初西進衡州第三十章 摩擦第八十三章 降服土司第401章 鰲拜大將軍第280章 按兵不動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336章 經略粵東383.第382章 先湖廣後江西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六章 出城第193章 二攻全州第251章 天降神兵第117章 問政鄉村第408章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第293章 圍城第414章 鰲拜坐困武昌第五章 殲敵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310章 大西軍出兵川湖第342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五十一章 根據之地第六章 出城第243章 援剿大將軍第396章 城南大戰第八十一章 金秀土司第402章 戰局關鍵吳三桂353.第353章 珠瑪喇堅守贛州第271章 鶯鶯燕燕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228章 穴地攻城第七十四章 考覈第115章 民心之辯第107章 終返廣西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205章 蛇吞象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第九十六章 衝陣第227章 為國除奸第五十八章 納妾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第八十四章 桂林告急第151章 雄關獨峙鎮南天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第233章 寧國公第273章 四面楚歌第197章 出營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