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降封平遼王

bookmark

第211章 降封平遼王 辭別焦璉,丹初等人換乘快船,沿灕江順流而下。順風順水,櫓手晝夜交替,船行甚速。

天氣放晴,七月流火。空氣潮溼悶熱,人馬揮汗如雨,仿若置身蒸籠。

放眼遠方,大山深處一片霧氣。古人稱之爲瘴氣,畏之如虎。朝廷懲戒官員,往往將其謫往瘴鄉。北方人不適應嶺南的氣候,不出幾年就會病死。

丹初穿越已經兩年多了,終是適應了這種溽熱的天氣。赤軍大多爲廣西兵,土生土長,對瘴氣習以爲常。

湖廣的戰火漸次平息。清軍開始收縮兵馬,準備撤往北方避暑。八旗兵皆爲北人,難耐南方酷暑,一到夏天必回北方。

次日下午,丹初抵達昭平。

左參軍俞厚基已在城東接官亭迎候,略一寒暄,說道:“爵帥,我本該親到平樂迎接,但楊畏知幾次三番要走,我只好留下與之周旋。”

楊畏知是孫可望的使者,正月間離開昆明,如今已過去半年,正急著回去覆命。

孫可望入滇之前,雲南已經大亂。楊畏知時爲雲南地方官,在平亂過程中表現出傑出的軍政才能,被隆武帝超擢爲雲南巡撫。他雖已委身大西軍,其實心向朝廷,是個值得爭取的人物。

“他現在何處?”

“還在寅賓館,要不要叫他出來?”

“不,”丹初不假思索,說道:“楊畏知是我陝西同鄉,智識過人,才幹優長,又爲孫可望所看重。我親自去寅賓館拜訪他。”

丹初有意結交楊畏知,另有一番深遠的考量:扶植陝西派系。赤軍不斷壯大,漸漸形成了三派官員,以岑丹初爲首的陝西派系,以俞厚基爲首的廣西本土派系,以方以智爲首的南直隸派系。

在傳統環境下,派系不可避免,派系之爭亦不可避免。要抗清,要中興,就必須克服黨爭。如何消滅黨爭,取消派系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派系。丹初已在部下面前建立了絕對的威信,這就爲避免黨爭提供了可能。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他要建立一個永久有效的制度,要剷除黨爭的土壤。第一步,就是要培植一個強有力的派系,在其他派系面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武備學堂、永安大學還不能擔此重任,丹初只能退而求其次,著力培植陝西籍官員。軍中大佬多爲陝西人,但還缺少像楊畏知這樣的文職官員。

見到楊畏知,略一寒暄,雙方分賓主坐下。楊畏知抱怨道:“吾爲西營使者,正要回去覆命。爵帥卻令人截留,名爲邀請,實爲軟禁,此誠非待客之道也。”

丹初抱拳,笑道:“屬下若有失禮,本帥定當查明,以謝先生。只是,本帥強留先生,非有惡意,實爲西營計,亦爲先生計。”

“哦?”楊畏知來了興趣,說道:“爵帥請講。”

“吾聞孫可望據有滇、黔,以國主自稱,置六部,自封平東王,又封先生爲大學士。”

講到這兒,丹初故意打住,靜待楊畏知辯解。

楊畏知神色坦然,說道:“確有此事,但我是大明舊官,不受可望之封。” 果真是身在曹營心在營。孫可望入滇時,楊畏知領兵拒戰,敗,投水死,被孫可望救出。雙方約法三章,折箭爲誓,決定合作。孫可望要借重楊畏知的聲望以撫滇,楊畏知也想說合西營抗清。歷史上,孫可望野心漸長,楊畏知逃歸朝廷,終被孫可望處死。

“孫可望請封秦王,朝廷一致反對。今上力排衆議,才勉強封孫可望爲景國公,李定國、劉文秀各爲侯爵。敕書一到雲南,可望必不受。先生爲可望正使,有辱使命。可望惱羞成怒,豈不將遷怒於先生?”

此中利害,楊畏知一清二楚,嘆道:“朝臣羣起反對,上迄閣臣,下至勳鎮,無不反對。我爲可望使者,亦遭羣臣攻擊,顏面掃地,心力交瘁,不復爭矣。”

“不然,爲國家計,該爭的還是要爭。”丹初說道,目光深邃,神色沉毅,顯得深不可測。

他湊過身子,說道:“我在桂林時,已傾心結交潘世榮、焦光啓兩位副使,臨走時又饋送銀錢禮物,極力籠絡。此二人暫時無虞,先生儘可放心。”

潘世榮、焦光啓都是大西軍舊將,也是孫可望的心腹,雖爲護衛,卻負有監視楊畏知的任務。爲安撫二人,楊畏知已派副使龔彝先到桂林。

龔彝爲雲南順寧府人,天啓五年進士。他和楊畏知一樣,都是明朝舊官,被迫和孫可望合作,其實仍舊心向朝廷,致力於聯寇平虜。

楊畏知安心不少,卻聽丹初說道:“我已寫密信給堵閣部,請他出面斡旋,爲孫可望爭取王爵。”

堵胤錫勇於任事,不避譏議。岑丹初謀之於堵胤錫,無疑上可行的。

楊畏知欣喜異常,說道:“孫可望固西賊餘孽,賊之首也,但兵強馬壯,據滇、黔之衆,即便朝廷不封,曷能禁其不自王?

“他派使向朝廷請封,是目中仍有朝廷也。若明示以異等之恩,彼必踊躍效命。國事艱危,不以此時虛名爲招徠,反自豎強敵乎?

“堵閣部勇於任事,深得皇上信賴。有他從中撮合,可望請封之事或可諧矣。孫可望籍此以制李定國、劉文秀,朝廷亦能收西營爲己用,可謂兩全其美矣。”

楊畏知已經完全放鬆了戒備,對丹初開誠佈公,對孫可望直呼其名。

丹初說道:“國朝定製,唯皇子可封親王。秦王爲親王之首,孫可望請封秦王,所望未免過奢。就算堵閣部從中周旋,皇上也很難批准。”

“嗯,”楊畏知沉吟道:“不如降封爲郡王。他本就自稱平東王,東字過廣,不如改爲遼字,封其爲平遼王,以示朝廷期許之意。”

丹初附和,此事遂成定議,只等堵胤錫過來,就可付諸實施。

兩人相談甚歡,丹初有意結交楊畏知,說道:“先生爲我前輩,又是同鄉,今日一晤,不勝景仰。他日,若先生在西營不如意,或受了孫可望的委屈,儘可給我來信,或者乾脆屈尊到我營中,我都隨時恭迎。”

楊畏知神色一動,說道:“爵帥美意,某牢記心中。”

第六十五章 還陛桂林第212章 堵胤錫先斬後奏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八十九章 郝永忠犯駕第131章 土司來儀373.第373章 狙殺佟圖賴第267章 崖山祭祀第181章 陣斬覺羅果科第399章 清軍崩潰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296章 知恥而後勇第282章 親兵渡河第二十五章 破營第281章 反攻第419章 入城式第308章 以漢製漢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110章 時局關鍵忠誠府第二十五章 破營第八十七章 南巡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一十八章 拆臺第162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第四章 敵襲第六十一章 開學第274章 不鳴則矣,一鳴驚人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116章 十兩撫卹銀第一章 告急第七十八章 教導第五十三章 姐姐第二十三章 3王圍城第392章 水戰告捷351.第351章 廣德公主第四十七章 丹初理政第391章 持重保守第230章 棄攻梧州381.第381章 朱成功兵敗南京第224章 定虜式燧發槍第391章 持重保守第二十八章 破敵第八章 破陣第139章 鼓勵工商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一十九章 勒捐第403章 李明忠出使吳三桂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189章 擊退清軍第250章 焚燒船廠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264章 驅逐馬吉翔第338章 施琅歸順第289章 關門打狗第152章 首登之功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312章 定計破敵第132章 徵蠻將軍印376.第376章 欣然歸附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365.第365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378.第378章 釐定官制第三十六章 督標左協363.第363章 進取吉安第396章 城南大戰第三十二章 慶功第九十七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129章 破城第三十四章 聽風亭論道第101章 結爲兄弟第103章 黨同伐異第118章 昭永總兵第五章 殲敵第108章 治軍之道第316章 野戰失利第315章 清軍來援第五十九章 夜校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217章 三堵牆第256章 以眾擊寡,以快製慢第410章 改攻金口第249章 奇襲第四十五章 官印第201章 陡轉直下第203章 撤退第295章 孔有德黔驢技窮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359.第359章 輔兵逞威第157章 大局已定第175章 封爵之議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七十六章 平等第126章 夜襲第126章 夜襲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第二十九章 追擊第312章 定計破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