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內訌

四月下旬,滿清懷順王耿仲明率部抵梧州,與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會師,目標遙指桂林。

滿清廣西巡撫耿獻忠遣使來桂林,妄圖勸降瞿式耜。

這位耿獻忠也是陝西人,選貢出身,去年還是南明官員,任廣西布政使。清軍入廣西,耿獻忠投降,被滿清授爲廣西巡撫。

不得不承認,清廷很擅長“統戰”“人才”。爲引誘明朝文武官員投降,常常不吝官爵。

譬如,清初有段時間,漢臣黨爭,圍繞是否失身於大順政權,互相攻訐。清廷很快結束了這場黨爭,並頒佈了一項政策:“明朝官員曾仕於大順政權者,投降清朝後,一概不予追究,並以在兩朝中較高的官職相錄用”。

再譬如,滿清入關後,起用閹黨餘孽馮銓。馮銓在天啓、崇禎兩朝已成過街老鼠,爲士林所不齒。然至清朝,馮銓最後竟然仕至中和殿大學士。要知道,中和殿大學士爲諸殿大學士之首,清朝兩百多年纔有五個。

馮銓這種貳臣已經失節,爲世人所不恥,反倒無所顧忌,甘爲滿清的走狗。

面對耿獻忠的誘降,瞿式耜當然不爲所動,命人焚其書,斬其來使。

一場大戰又將拉開序幕。

然而,可悲的是,就在清軍即將大舉進攻之際,明軍內部又出了麼娥子。

武岡公劉承永帶領三千人馬,先前駐守在白石潭。四月二十三日,劉承永帶兵叩門,要求入城。

劉軍紀律敗壞,瞿式耜屢次拒絕他入城。可這一次,劉承永帶有永曆帝的詔書。詔書說劉承永忠勇可嘉,要瞿式耜調和諸將,共衛桂林,云云。

不用說,劉鐵棍把持朝政,逼迫永曆帝寫下了這封詔書。

瞿式耜明知不妥,只得迎接劉承永入城,把他的三千兵馬安置在北城一帶。

卻不料,劉承永根本不安好心,一入城就開始找茬。

二十五日,劉部軍士譁變,搶劫市集。焦璉派兵彈壓,兩軍發生摩擦,但都很剋制,沒有出現傷亡。

二十七日,劉承永變本加厲,慫恿軍士到留守府索取軍餉。

四百多名軍士,把留守府圍得水泄不通,逼迫瞿式耜供應軍餉。

瞿式耜無奈,搜索府中庫藏,得四百餘金。軍士不足,譁如故。

妻邵氏、妾金姬捐獻首飾,合兩百餘金。軍士仍舊不肯罷休。

焦璉聞訊大怒,乃召集標營,備齊軍械,前往留守府解圍。

岑丹初爲瞿式耜門生,憂及老師安危,率三隊先趕至留守府。

劉軍圍府甚緊,皆盔甲鮮明,顯然有備而來。府中不通消息,外界驚疑不定。

岑丹初率隊衝突向前,必欲衝入府中。他深知,劉承胤、陳邦博心術不正,清軍一到,很可能就會投降。

這種人,什麼事都幹得出來。這些譁變的軍士,莫不是要劫持留守?若留守有個三長兩短,則桂林危矣!

劉軍一員裨將,人高馬壯,身披金甲,身材魁梧,攔住丹初,說道:“武岡伯派人與閣老議事,事涉機密,閒雜人等不得入內!”

能身披金甲,想必是皇帝所賜,身份定然不凡,十有八九是劉承胤的親信。

丹初年輕氣盛,卻不懼他,怒氣衝衝地說道:“我乃閣老門生,要十萬火急的軍報,非入見閣老不可。”

那裨將欺他年輕,一把推開丹初,說道:“我乃堂堂總兵官,宿衛皇上,受贈金甲寶劍。爾乳臭未乾,哪敢出言不遜?”

丹初氣急,又礙於他的身份,指著他的鼻子說道:“爾圍困留守府,實乃叛逆!”

裨將被激怒,抽出寶刀,指向丹初,說道:“你冒犯上官!你……”

既已出刀,丹初也不客氣,拔出長刀,與之交戰。

論實戰性,雙手持刀比單手持劍要好得多。不過三個回合,裨將便捱了一刀。

“啊!”他慘叫一聲,退後一步。

原以爲只是軍士之間的鬥毆。這種事情軍中常見,只要不傷人性命,後面都可設法彌合。

因此,裨將麾下的軍士都已拔出刀劍,卻無人上前。

岑丹初如同凶神惡煞,卻不相饒,上前一步補刀,切開了裨將的喉嚨,喝道:“兄弟們,劉軍謀逆,意欲劫殺留守。諸君爲民除害,殺!”

標兵得信,紛紛拔刀劉軍。兩軍械鬥,留守府前頓時一片血海。

戰不多時,岑丹初衝進留守府。見瞿式耜安然無恙,師徒兩個抱頭痛哭。

看著府內外亂七八遭的屍體,瞿式耜悲憤交加,說道:“壞了!這下惹了劉承胤!壞了!”

岑丹初提醒他道:“老師,劉承胤心術不正,一向以保存實力爲能事。劉承永在桂林成事不足, 敗事有餘。他派兵圍攻老師,反心已昭。請老師下令,許我等誅其元兇,將劉軍逐出桂林!”

不久,焦璉趕到府內。三人略一商量,決定不惜內訌,驅逐劉承永。

焦璉行事磊落,不要留守手令,毅然下令出擊。將士們既能爲民除害,又能搶奪劉承永軍中的輜重錢糧,自然奮勇爭先。

劉承永不敵,退出桂林,大掠而去。

劉承胤聞訊大怒,一不作而不休,竟謊稱桂林失陷,挾持永曆君臣到武岡。

緊接著,劉承胤升武岡州爲奉天府,敕命號令自出,內閣票擬先呈劉承胤,再進永曆帝。自此,軍國大事皆決於劉承胤矣。

五月十二日,奉天行在送來兩份敕書。

第一封,語氣嚴峻,指責焦璉跋扈不臣,調焦璉移防全州黃沙鎮,得令後立即拔營。

第二封,語氣平和,指責瞿式耜馭將無能,致桂林守軍內訌,責令他戴罪立功,大小軍事與太監龐天壽商量辦理。

明知敕書出自劉承胤,瞿式耜和焦璉卻束手無策。

有明一代,朝廷對兵權抓得特緊,從不存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說法。

南渡以來,武將跋扈,抗旨不從已是常態。但瞿、焦二公以忠臣自許,並不願忤逆朝廷旨意。

最後,岑丹初獻策:“清虜日益逼近,我軍萬不可輕離桂林。不如先率軍一部出城,應付過天使官和劉承胤的耳目,爾後藉故逗留白石潭。這樣,既可顧及朝廷臉面,也不至於危及大局。”

思前想後,也唯有如此了。

353.第353章 珠瑪喇堅守贛州第346章 微服私訪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319章 再破羅定354.第354章 圍點打援第319章 再破羅定第121章 李成棟第183章 定計反攻第315章 清軍來援第274章 不鳴則矣,一鳴驚人第413章 掘壕圍城第112章 再得昭平第一十五章 擴軍第114章 源頭活水第294章 王永祚勸降第234章 料敵於先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209章 我為其易,君為其難第405章 赤王第四十二章 智取陽朔第238章 統戰東勳第九十二章 返回桂林第201章 陡轉直下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七章 奪旗斬將第171章 水師小操第172章 出兵抗虜第262章 水師第二協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305章 爭取封王第399章 清軍崩潰第三十四章 聽風亭論道第311章 南越國主第318章 統一戰線第348章 朱成功兼並魯藩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第112章 再得昭平361.第361章 野戰破敵第131章 土司來儀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第239章 收服詞臣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181章 陣斬覺羅果科第296章 知恥而後勇第205章 蛇吞象第103章 黨同伐異第391章 持重保守355.第355章 持重封鎖第216章 忠貞營西進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五十三章 姐姐第281章 反攻第五十七章 天下事猶可為第九十二章 返回桂林第306章 南越王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193章 二攻全州第158章 大將之風第298章 首蹶名王第一章 告急第267章 崖山祭祀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八十九章 郝永忠犯駕第385章 交趾內亂第231章 耿仲明畏罪自殺第125章 五屯所第二十八章 破敵第二十章 募兵第197章 出營野戰第一十八章 拆臺第144章 授旗第175章 封爵之議第一十九章 勒捐358.第358章 報仇雪恨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273章 四面楚歌第400章 “糞刑”洪承疇第318章 統一戰線352.第352章 天下兵馬副元帥第309章 大舉進犯第166章 辦公司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二章 參軍第387章 攻克湘潭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297章 破城第五十五章 黨爭第三十六章 督標左協第七十一章 教導隊第六十一章 開學第125章 五屯所第393章 洞庭起事第二十章 募兵第126章 夜襲第四十章 陰結少年,挾洋自重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