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次輔親迎

bookmark

第241章 次輔親迎

朝廷派使出城十里宣慰赤軍。使者是個重量級人物-東閣大學士文安之。 文安之年近六十,資歷甚老,是天啓二年的進士,湖廣夷陵人,清譽滿天下。弘光時,起爲詹事,隆武時,召拜禮部尚書,文安之轉側兵戈間,皆不赴。

永曆朝,由瞿式耜舉薦,文安之與王錫兗並拜東閣大學士,亦不赴。瞿式耜爲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且比文安之大兩歲,故有資格舉薦文安之。

此人頗有個性,時局緩和時,他不願到朝中爭權奪利。何騰蛟、金聲桓等敗亡後,大局糜爛,他反而更加奮勇,於今年春趕到行在,入閣輔政。

首輔嚴起恆自知並非戡亂之才,願以首輔讓之。文安之力辭不受,因科名較早,屈居次輔,在大學士朱天麟、王化澄之上。

朝廷以次輔爲使者,足見對赤軍的重視。想必,永曆君臣也是煞費苦心,考慮到瞿式耜是文安之的薦主,才安排文安之屈尊出使。

次輔親迎,丹初不便怠慢,提前下船,騎馬前往梧州。不出意外,文安之將試探丹初的態度,儘可能地滿足丹初的要求,好催促赤軍東下援粵。

下午申時,丹初一行抵達接官亭。雖是動亂年月,官場排場卻一點不減。朝廷臨時搭建了一座接官亭,雖然簡陋,卻也有模有樣。

見到文安之,丹初下馬作揖,鄭重其事地說道:“晚生岑丹初,見過老先生。”

明朝重文輕武,官場最尊貴的稱呼是“老先生”,起初只能稱之爲首輔。之後,官場稱呼日濫,大學士皆可稱爲“老先生”。再往後,大九卿、小九卿,乃至於詞苑前輩,皆可稱“老先生”。

至於“大人”,原是至尊至貴的稱呼,到了晚明,亦已不再尊貴。有些心胸狹窄的官員,尤其是正印官,若被稱爲“大人”,還會很不高興。

文安之亦作揖回禮,說道:“大將軍,久仰久仰。”

按明朝的官場習俗,總兵以上武官即可稱爲大將軍。以文安之的身份,稱岑丹初爲大將軍,已是自降身份。大概,他也想放低姿態,好籠絡丹初。

進入接官亭,雙方分賓主坐下。

文安之微帶笑意,神色愉快,笑道:“早就聽說稼翁得了佳婿,今日親見,果真不假。大將軍氣宇軒昂,瀟灑倜儻,真乃人傑矣。”

“老先生謬獎。”初來乍到,丹初言語不多,不想給人留下飛揚跋扈的印象。

文安之又問道:“大將軍可有名號?”

這是在試探丹初,是否以名號相稱呼。

明人思想活躍,文采飛揚,君子需有姓、名、字,自不必說。一旦做了官,表字就不能輕易使用,改用名號,以示尊敬。因此,明人戲謔說,中進士做了官,無非是“取個號、納個小”。

瞿式耜號稼軒、耘野,又號伯略,資格較老,故稱之爲稼翁。

名號之外,明人還流行起綽號。弘光帝因捕蛤蟆製作房中藥,綽號“蛤蟆天子”;馬士英喜鬥蟋蟀,綽號“蟋蟀相公”,可謂惟妙惟肖。

綽號之外,還有道號。蓋因明朝皇帝多崇信道教,取有道號,上行下效,宮內宮外亦流行道號。

字、號、綽號、道號,起先流行於縉紳階層,後來逐漸擴散至名匠商賈伶人名妓等階層。明朝後期,就連屠狗的、看門的也無不以字號相稱,頗爲有趣。 在重文輕武的風氣下,武官地位越來越低,勳鎮也不例外。明朝前期,親王向文武大臣投帖,一般稱王或別號。自嚴蒿當政,親王投剌無不稱名。至張居正當政,親王投剌一律稱“晚生”。有些親王趕上襲封,甚至稱“門生”。

親王尚且如此,更遑論其他勳鎮了。明朝後期,勳鎮求見督撫、六部堂官,連個座位都沒有,只能到別院聽參。

眼下是南明,勳鎮手上有兵,地位自然擡升。丹初完全可在文安之面前擺譜,但他並未這麼做。

“晚生字琢如,號鬆坡。老先生是丈父至交,就稱我琢如吧。”丹初笑道。他的字、號,包括綽號“小霸王”,想必文安之不會不知道。

按規矩,文安之似乎該稱丹初爲鬆坡。但丹初太年輕,文安之是次輔,稱呼名號太掉價。稱鬆帥、琢帥、爵帥,似乎又顯得見外。大將軍只能剛開始講講,以示謙禮,若一直講大將軍,傳出去足成笑料。

“那,我就託大了。”文安之笑道,吩咐隨從擡來一桌酒菜,說道:“琢如,皇上聽說你風塵僕僕趕來援粵,不勝歡喜,特賜一桌酒菜,以示親信。待明日陛見,皇上還會當面賞賜禮物。”

親信?梧州爲陳邦傅的地盤,丹初可不敢吃梧州城的酒菜。萬一中了毒,可就不妙了。明日陛見,他也不打算親至了,免得被陳邦傅所乘。

“晚生下船前剛吃過飯,現在實在是沒胃口。就先收下御賜酒菜,留作夜宵吧。”

明制,皇帝向大臣賜酒菜,大臣必須當著使者的面吃掉。時局亂成這樣,文安之也知道丹初的顧慮,一笑置之,把酒菜交給丹初的隨從。

氣氛稍顯尷尬。文安之使個眼色,左右隨從退下。丹初知道有要事商談,亦屏退左右。

文安之小心斟酌詞句,說道:“琢如爲稼翁郎婿,年輕有爲,練兵有術。如今粵東紛亂,韃虜入寇。琢如義不容辭,率軍援粵,實乃大明之福也。”

丹初原不喜歡官場客套話。可這話出自次輔之口,令他十分受用,便笑道:“老先生過獎。朝廷恩榮我輩,不吝官爵。國家有事,我輩自當召之即來,奮袂圖報。老先生是丈父至交,便是自家人。若有事體,丹初自當效勞。”

文安之暗自讚許,覺得岑丹初鎮定自信,應答得體,令人耳目一新。

既然有言在先,他也不必藏著掖著了,便說道:“粵東事急,琢如既以援粵爲名,自當儘快入粵。明日陛見之後,若無他事,還望儘快入粵,以免貽誤戰機。”

丹初呵呵一笑,說道:“援粵之事,自無問題。糧草、輜重我自負擔,無需朝廷費心。不過,拔營之前,我有三件事,辦成之後,方好放心東下。”

文安之眉頭一緊,生怕丹初趁機要挾,問道:“哪三件事?琢如請講。”

“一曰卹典堵閣老,二曰寬釋‘五虎’,三曰協同慶國公。”

還好都是公事,文安之如釋重負,說道:“琢如,請詳細說說。”

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186章 韃虜大至第三十三章 軍歌第238章 統戰東勳第四十六章 立威第二十章 募兵第205章 蛇吞象第三十六章 督標左協第四十三章 處置俘虜第392章 水戰告捷第260章 陸戰大捷第384章 擴建水師第130章 收編匠戶第172章 出兵抗虜第292章 回師桂林第202章 步兵第四標第199章 逼退清軍第294章 王永祚勸降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九十五章 大兵團之戰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286章 此王氣也第250章 焚燒船廠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三十九章 番兵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292章 回師桂林第311章 南越國主第309章 大舉進犯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221章 折箭為誓第180章 憑壕拒敵第七十七章 火炮第148章 智取古漏關第305章 爭取封王第216章 忠貞營西進第191章 義師歸附第四十章 陰結少年,挾洋自重第388章 大聖人再世第310章 大西軍出兵川湖第290章 兵臨嚴關第254章 海寇投誠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第239章 收服詞臣第389章 奇襲跳馬澗第260章 陸戰大捷第八十一章 金秀土司第341章 江南顧氏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343章 開啟民智第210章 生離死別第三十一章 奇襲慄木嶺第311章 南越國主第286章 此王氣也第255章 不請自來吳六奇第282章 親兵渡河第一十六章 編制第148章 智取古漏關第146章 天賜不取,必受其咎第102章 反攻第七十六章 平等第233章 寧國公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220章 義釋劉芳亮第320章 鐵索攔江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328章 鐵桶圍城第419章 入城式第六十八章 訪賢第121章 李成棟第172章 出兵抗虜第四十八章 稅賦之謎第268章 逼降李明忠第189章 擊退清軍第289章 關門打狗第245章 借頭立威360.第360章 三迭三勝第二十二章 內訌363.第363章 進取吉安第320章 鐵索攔江第295章 孔有德黔驢技窮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407章 傾盡國力,與虜決戰第103章 黨同伐異第394章 強攻北門第245章 借頭立威第188章 清軍突破拒馬牆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二十一章 練兵第216章 忠貞營西進第392章 水戰告捷第137章 九節十成炮 再議火器第203章 撤退第182章 報捷第210章 生離死別第345章 掃除文盲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158章 大將之風第一十五章 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