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東征

出人意料的是,張煌言投帖求見。

兩年前,滿清攻陷舟山,魯監國下詔退位,依附於朱成功。張煌言來到廣東,向永曆帝奉表稱臣。途中經過廣州,丹初與他一晤。彼時,張煌言豪氣未失,岑丹初和他一起指點江山,痛陳朝廷得失,甚是痛快。

去年,朱成功一入長江,率海師圍攻南京,張名振自請爲先鋒。張煌言一直都是張名振的監軍,自與張名振一起。朱成功在南京城外按兵不動,張煌言向張名振獻計,溯南京上游,招降各地州縣。一時間,南直隸三十餘州縣爭相響應。

然而,朱成功在南京城外慘敗,撤退時並未通知張名振。清軍調兵到上游猛攻,張名振兵敗,急火攻心,臨死前把兵權交與張煌言。張煌言亦無力迴天,率殘部逃至江北,兵馬潰散殆盡。幸賴義師相助,張煌言逃過韃子追捕,輾轉渡江來到皖南,後與仁武伯姚志卓取得聯絡。

姚志卓,浙江錢塘人,曾組織義軍在浙東抗清,被魯監國封爲仁武伯。清軍攻克四明山寨後,姚志卓率殘部逃入天目山區,轉戰於江西、浙江、南直隸三省交界處。

張煌言、姚志卓二人決定西進江西,歸順赤軍,先附於江西守備鎮鎮統王興。武昌克復後,二人面見岑丹初,遊說他東取南京。

丹初聞訊,推開公事,立即接見張煌言。

張煌言一身道士打扮,形銷骨立,兩鬢風霜,彷彿老了許多。

“國主!”甫一見面,張煌言不勝感慨,深揖行禮,道:“罪員損師辱國,實在無顏面見國主。”

丹初上前扶起他,神色鄭重地說道:“蒼翁挺身赴難,滿腔忠義,矢志抗清,本藩仰慕已久。前番兵敗,實因賜姓不告而退,非戰之罪也。”

張煌言眼圈一紅,彷彿遇到了知己,嘆了口氣,向丹初介紹身旁的姚志卓。

問過張煌言的遭遇,岑丹初不勝感慨,嘆息不已。

張煌言鬥志不減,喝過一口熱茶,便向丹初獻計,道:“韃子在長江下游防守空虛,雖在長江以下遍築堡壘,但有壘而無兵。堡壘大者駐兵數十人,小者七八人,止見有兵丁一二名者,甚至空堡而無兵丁者,自安慶以下則更寥寥不可問矣。”

這話並不虛妄,可與情報局的報告相印證。清軍兵員緊缺,兵馬要麼集中在九江、湖口、安慶、蕪湖之類的城市,要麼駐守在大孤山、小孤山、田家鎮、武穴鎮、金柱關之類的要隘。千里江防,可謂處處都是漏洞。

姚志卓則說道:“韃子迭經大敗,頗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在江南大肆搜刮,竭澤而漁。江南民怨已久,人心思明。若國主發大兵伐南京,必可傳檄而定。”

丹初不由得想起了錢謙益的密信,信中提及南京防禦,說韃子在城外演武場操點水師,兵丁不過八百餘人,皆老弱不堪,如同兒戲;且戰船狹小,多爲舢板,僅容數人,視海船如望高山。江防之空虛,大抵如此。

這幾年來,錢謙益積極聯絡各地義師,不斷向赤軍彙報情報,幾乎成爲江南公開的秘密。但滿清官吏憚於錢謙益的名聲,一直不敢把他怎麼樣。

“不瞞二位,本藩正打算順江東下,直撲南京。今日得蒙兩位陳述敵情,本藩心意更決,必提大兵趨南京,洗滌名城,安慰太祖靈寢。”

“對!”談到明孝陵,張煌言很激動,說道:“南京爲太祖靈寢之地,國主若能奪得南京,則天下沸騰,豪傑羣起響應,滅清必矣。”

“人皆言江南柔弱,但江南尚存義師衆多,其中不乏勁旅。如茅山之張衝甫、太湖之吳易、大運河之漕丁、海濱之鹽丁,皆有可戰之兵,雖然蟄伏於野,一旦赤軍來到,勢必起而響應。錢牧齋、賀王盛乃至柳如是諸公,皆滿腔忠義,可作內應。”姚志卓說道,眼神中滿是期待。

“本藩知矣,”丹初笑道:“本藩有水師,雖爲內江小船,足以順江東下,雖兩千裡征程,可一帆直進。”

孫可望已經戰敗,殘部退往雲南曲靖、貴州黎平。大西軍大勢已去,不時有將領率部投降赤軍。

吳三桂正忙着佔領雲南、貴州,暫時還不敢窺視湖南、廣西。

朱成功陸師精銳折損大半,正在閩南恢復元氣。由於在南京城下大敗,朱成功變得格外慎重,不再好高騖遠,集中兵馬圍攻泉州。

福建並非戰略要地,清軍在福建兵力空虛。朱成功奪得泉州,率部北上圍攻福州。福州一下,賜姓有望奪取整個福建,從此將在大陸上獲得一塊穩定的根據地。

暫時而言,吳三桂、朱成功都無力掣肘。赤軍在東西、湖南兩地推廣着佃納糧,糧草供應充足,足以支撐東征戰局。

天氣轉熱,利於南兵,不利於北兵。席捲畿輔的大瘟疫,不僅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反而愈演愈烈。京師一地,旗人幾乎家家都染上了瘟疫,若有舊病在身,幾無活命的可能。

形勢從未像現在這樣有利,岑丹初乃決意發動東征。

右參軍楊玉祁留鎮武昌,節制步兵第四鎮、步兵第五鎮、湖南守備鎮、江西守備鎮,鎮守湖南、湖北、江西三地,重點防禦襄陽的遏必隆、荊州的阿爾津。

丹初決定析分湖廣爲湖南、湖北兩省,湖南省會爲長沙,湖北省會爲武昌。赤軍在湖南、湖北兩省取守勢,立足現狀,穩定後方,確保東征軍腹背安全和糧草供應。

第四鎮接替第二鎮圍攻九江、湖口。清軍在江西只剩九江、湖口兩座孤城,士氣低落,外援斷絕,破城是遲早的事。

爲了不耽誤東征大局,赤軍計劃直接越過九江、湖口,直撲下游安慶。

東征軍由虎賁鎮、步兵第二鎮兩鎮共約十三萬兵馬組成,夾江而進,沿途只取沿江城池、要隘,不深入內陸,目標直指南京。

大軍未動,宣傳先行。赤軍發佈了一篇《討虜檄文》,派人四處傳發。各地義師紛紛響應,使者絡繹不絕。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411章 傾巢出動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244章 護駕大將軍馬寶第98章 騎砍與追殺第405章 赤王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117章 問政鄉村第384章 擴建水師第306章 南越王第五十章 永安莫氏第158章 大將之風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八十八章 永歷帝出逃359.第359章 輔兵逞威第105章 雷霆之怒第305章 爭取封王第八十七章 南巡375.第375章 會盟衡州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252章 籠絡猛將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241章 次輔親迎第105章 雷霆之怒第340章 縱橫捭闔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210章 生離死別第322章 奇襲羚羊峽第162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第389章 奇襲跳馬澗第410章 改攻金口第170章 大局崩壞第222章 水戰芻議第154章 飛奪黃花驛第169章 武備學堂,龍門鑄將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169章 武備學堂,龍門鑄將第386章 牛刀殺雞378.第378章 釐定官制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169章 武備學堂,龍門鑄將第六十七章 獨立成鎮第297章 破城第243章 援剿大將軍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143章 步兵第二標第176章 薑瓖反正第七十八章 教導第403章 李明忠出使吳三桂378.第378章 釐定官制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第222章 水戰芻議第五十九章 夜校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第六章 出城第150章 釋放俘虜第391章 持重保守第346章 微服私訪373.第373章 狙殺佟圖賴第175章 封爵之議第二十四章 突擊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337章 再次擴軍第410章 改攻金口第四十章 陰結少年,挾洋自重第一十九章 勒捐第125章 五屯所第301章 投名狀第408章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第214章 昭平大治第204章 忠貞營進退兩難第117章 問政鄉村第385章 交趾內亂第149章 擒賊擒王第135章 上架感言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四十二章 智取陽朔第203章 撤退第115章 民心之辯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333章 浙閩大變第389章 奇襲跳馬澗第231章 耿仲明畏罪自殺第六十六章 完婚第四十九章 錢糧之數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129章 破城第198章 援軍到了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16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365.第365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208章 伸張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