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智取陽朔

bookmark

聽聞岑丹初、何國駒求見,焦璉大喜,從牀上一躍而起,光著腳出帳迎接。

“爵帥,深夜叨擾,還請恕罪。”丹初一面行禮,一面暗自讚歎,焦璉果真有大將風範,即便白日戰事不利,晚上依然能夠安然入睡。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一招,得儘快學會。

“你帶駒子深夜來訪,必有好事。”焦璉把二人迎進帳內,迫不及待地問何國駒:“駒子,妥了?”

焦璉愛兵如子,對立下戰功的何國駒十分喜歡,以“駒子”相稱。

何國駒眼裡都是血絲,卻難掩興奮之情,說道:“妥了。”

焦璉睡意全無,像個孩子一樣追問道:“講一講,怎麼個過程?”

“前天,我提前趕到陽朔……”

前天,何國駒提前趕到陽朔。彼時,白貴所部一千五百兵馬還未抵達,明軍只有馬起蛟部兩千人。清軍出城接戰,敗退回城。何國駒剃去頭髮,潛伏在西門外,跟著清軍敗兵一起入城。

進城之後,何國駒直奔主題,尋找瑤人土兵,瞭解情況。原來,陽朔土兵由舉人莫之元率領,糾合瑤、侗土兵一千餘人,分守東門。

陽朔東臨灕江,東門爲水門,又稱水東門。明軍缺少戰船,水東門不是防禦重點,故交給瑤人防禦。

何國駒以十兩黃金相賄,遊說瑤人投降,瑤人起初猶豫不決。這兩天,明軍陸續抵達陽朔,從西、北、南三面包圍陽朔,形勢爲之一轉。

昨天下午,瑤人決定投降。條件是:城破後,明軍不得迫害瑤人,戰後聽其還鄉或編入明軍。編入明軍者,軍官各升一級。

何國駒當機立斷,答應了瑤人的條件,又利用自己的身份,得到土兵信任,與其歃血爲盟。

雙方約定,瑤人於寅正時刻打開水東門,明軍可乘機進城。瑤人統一在左臂綁白布條,與清軍相區別。

焦璉聽罷,盤算片刻,覺得何國駒所言沒什麼漏洞,便笑道:

“駒子,你今日又立下一件大功。若真能從水東門破城,就算你先登之功。你曾是瑤人俘虜,老兵多質疑。沒想到,你接連立下大功,火燒慄木嶺、智取水東門,足見有大將之才。”

何國駒是岑丹初發現、提拔的人才,得到焦璉的認可,丹初也臉上有光,免不得把他誇獎一番,然後嘆道:

“三月,標營在桂林城外大破清軍。當時,便有一支瑤人土兵,由陽朔武舉人黎獻統領。怎麼,又冒出來一個莫之元,也是個舉人。”

何國駒對道:“我在家鄉時,聽說他早年急功近利,拜閹黨爲老師。後來,崇禎爺欽定《逆案》,他老師名列其中。莫之元受到牽連,一直不能入仕,在鄉里包攬訴訟。

“黎獻糾集土兵,向清虜邀賞,得任廣西督糧道。莫之元有樣學樣,也向清虜請降,糾集土兵,負隅頑抗。”

“哼!”焦璉恨恨地說道:“我們立志保大明,誅韃虜。可我打了這麼多年仗,真正與韃虜交手者屈指可數。大部分戰鬥,殺的都是漢奸,都是自家同胞。真是可悲!可恨!”

岑丹初亦有同感,幾個月來,自己至少斬殺過三十多人,卻沒一個韃子。

什麼時候才能與韃子痛痛快快地戰一場?什麼時候才能親手殺死一個韃子?

不管了,明天先把莫之元這個漢奸給除掉!

深夜,明軍連夜調遣兵馬,準備船隻。

寅時,丹初率領督標左協三百多精兵,乘小船順灕江而下,靠近水東門。

透過望遠鏡,丹初果真看見水東門上點著三處火炬,火炬右側各立一杆軍旗,正是守軍約降的信號。

呼吸不由自主地變得粗重,心跳也在慢慢加速。這是臨戰之前的興奮感,非人力所能控制。

丹初在心中默默告誡自己:每臨大事有靜氣,鎮定,不要著急。

他深吸一口氣,下令進擊。何國駒率領第三隊第一哨,乘坐三艘小船,充任先鋒,前往水東門試探。

將士們都乘坐小船,不帶戰馬,不帶長矛、馬槊等長武器。若瑤人有詐,第一哨將士很難逃脫,十有八九會命喪黃泉。

第一哨,實際上充當了敢死隊的角色。督標規矩,敢死隊戰前每人發放十兩賞銀,戰後若活下來,再發十兩賞銀。若有戰死,則發給家屬五十兩撫卹銀。

錢不多,但敢死隊不難募。除了撫卹銀,軍隊還有其他手段招募敢死隊員:官職升遷、軍令相逼、抽籤、長官帶頭、子孫廕庇……

明清滅國之戰,軍隊都發展出了五花八門的管理手段。

何國駒作戰勇猛,不懼死亡,敢闖龍潭虎穴,人稱“何閻王”。

他這次勇闖水東門,卻比上次勇闖慄木嶺還要緊張。無他,上次他只帶著兩個同袍,這次卻帶著三十個同袍,還全都是他的部下。

沒辦法,得硬著頭皮上。 何國駒坐第一艘小船,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水東門下,按約定發出三聲貓頭鷹的叫聲。城頭很快回應了三聲野雞的聲音。

瑤人深居大山,常以狩獵補充家用,模仿禽類惟妙惟肖。

緊接著,水東門處,閘門緩緩升起。一陣波浪把小船激得上下搖晃。

城門內,水流兩岸,已有瑤人舉著火把等候。

何國駒深吸一口氣,指揮手下划船,相繼通過門洞。他已經上好弓弦,若有不測,臨死之前也要拉幾個墊背的。

好在瑤人守信,見到何國駒後,和他有說有笑,招呼明軍上岸。衆人見狀,也都鬆了口氣,先上岸,然後登上城樓,向城外的明軍揮旗示意。

丹初見狀,知道一切妥當,下令餘部入城。走水門得划船,比較麻煩,但能出敵不意。

左協標兵進入東門,天還未亮。丹初留下五十人看守城門,接應友軍入城,自己率領三百主力向南門進發。

副總兵白貴率領一千五百人馬駐紮在南門城外,原負責阻擊清軍援軍,在此堅持已久。

陽朔是個小城,正是凌晨,清軍疏於防備。不多時,丹初便率人趕到南門,先打開城門,放下吊橋,接應白貴入城,爾後大肆砍殺。

清軍措手不及,明軍很快奪取南門。白貴帶主力入城,與清軍展開巷戰。

明軍在陽朔頓兵多日,仗著人多,把陽朔團團圍住,不留缺口。

隨著南門、水東門被攻破,大量明軍入城。至午時,局勢已定,守軍投降,俘虜都督馬必晉、副將管雄、守道李勝、參將莫之元等人。

第234章 料敵於先第270章 清軍攻入廣西第137章 九節十成炮 再議火器第282章 親兵渡河第222章 水戰芻議第163章 籌建水師353.第353章 珠瑪喇堅守贛州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第344章 普及公學第四章 敵襲第四章 敵襲第300章 孔四貞第318章 統一戰線第412章 兵臨城下第227章 為國除奸第五十八章 納妾第五十三章 姐姐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170章 大局崩壞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五十章 永安莫氏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414章 鰲拜坐困武昌第417章 破城在即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一十五章 擴軍第九十二章 返回桂林第413章 掘壕圍城第142章 半老徐娘第208章 伸張大義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150章 釋放俘虜第八十三章 降服土司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三十五章 泰州學派第一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406章 三路出征363.第363章 進取吉安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第140章 時間窗口第九章 管隊第一十五章 擴軍373.第373章 狙殺佟圖賴377.第377章 步兵第四鎮第303章 整編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五十一章 根據之地第116章 十兩撫卹銀第406章 三路出征第一十五章 擴軍第196章 極度被動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217章 三堵牆第395章 民心所向,則無所不可第260章 陸戰大捷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225章 房緯小事,關系大業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161章 羞辱陳曾禹第103章 黨同伐異第259章 北上三江口第二十五章 破營第三十一章 奇襲慄木嶺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404章 吳三桂南下雲貴第331章 太后第408章 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第九十五章 大兵團之戰第405章 赤王第九十六章 衝陣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101章 結爲兄弟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406章 三路出征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二十一章 練兵第四十一章 東徵第134章 籌議大學第258章 中興銀行第233章 寧國公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120章 情報局第132章 徵蠻將軍印第146章 天賜不取,必受其咎第九章 管隊380.第380章 千古罪人洪承疇第152章 首登之功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一章 告急第197章 出營野戰第三十八章 教頭第133章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第七十一章 教導隊第256章 以眾擊寡,以快製慢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六十八章 訪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