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明軍隊的實力,與魏軍硬拼是不行的。
歷史上鄭成功曾以十多萬人,攻擊南京,最終卻義失敗告終。
如今鄭軍只有四萬衆,而魏軍要被比清軍強大,加上明軍也沒什麼大義可以號召,所以鄭森並不打算與魏軍硬碰,而是準備先攻擊魏軍防守空虛之地,調動魏軍四處救火,等魏軍疲於奔命,或者是忍不住派出水師,再攻擊最終目標。
廣東潮州府,位於粵東,地處韓江中下游,東與福建省的漳州、汀州交界,西與廣東省惠州接壤,處於兩省邊界。
潮州境內韓江、練江、北溪、南溪等多條水系穿過,整個地區人口稠密,盛產茶葉和稻米,魏國開海,又多了漁業,百姓生活尚可。
近兩年來,局勢大變,城頭換了王旗,不過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差別,生活反而更好過了一些。
此前天下分裂,南明要打仗,多少要加徵攤牌一些賦稅,現在大魏一統天下,軍費減少後,魏國朝廷適當減免賦稅,讓百姓反而輕鬆了一些。
因此百姓們對於魏明爭鼎,感觸並不大,不過是老朱家換成老高家而已。
自從明軍敗退出海,東南沿海已經太平近兩年,百姓感覺不到戰爭的氣氛,但是魏軍卻不能不防。
雖說潮州在兩省交界,加上廣東要防備西南方的周軍,還有瓊州島上的明軍,不怎麼重視潮州防禦,但還是派遣了一個丙種營三千將士駐防於此。
澄海縣位於潮州府城之南,韓江入口,扼住大海沿着韓江進抵潮州城下的要道,地理位置很重要,加上澄海對面就是明軍控制的南澳島,所以魏軍在此駐紮了三個司的兵力,並且修建了炮臺。
十一月初,澄海縣外的大海上一片波光粼粼,海浪撲打在海邊的礁石上,發出嘩嘩的聲響。
在海岸邊,韓江入海口東側,魏軍用石塊修建了一座炮臺,幾名穿着對襟布甲,戴着碟盔的士卒,揹着火槍,注視着海面。
海風呼嘯,吹拂着火炬噗噗作響,一名士卒從下面走上來,端着一框餅子和煮熟的雞蛋,道:“兄弟們,吃飯了!”
這幾年魏軍招募了一些南方兵,進行訓練,準備用來對付孫可望,不過那些南兵主要駐紮於廣西和雲南,廣州和福建駐紮的主要還是北兵,所以吃大餅子,很少吃米飯。
值哨的士卒聞聲立時高興起來,當值的日子很枯燥,每天最高興的時刻,就是吃飯,換崗和睡覺。
幾人立刻圍過來,拿着餅子和煮雞蛋大口吃着,一邊吃還一邊抱怨着沒有大蒜。
這時幾人正吃着,一名士卒卻忽然擡頭,驚呼一聲,“有光!”
衆人一愣,立刻紛紛丟下東西,站起身來看向海面,果然見海面上一片燈火閃現。
那片燈火連成一片,有的疊成幾層,就像憑空出現了一座城市,彷彿海市蜃樓一樣,爲首的魏軍哨總只看一眼,便大聲疾呼,“不好,是船隊!快通報都尉!”
哨總話音未落,便看見海上船隻的側面,忽然火焰閃爍,緊接傳來“轟轟轟”巨響,一枚枚的炮彈,便呼嘯着向炮臺砸來。
炮彈砸碎磚石,碎石飛速,立時就有一名士卒被砸得頭破血流,哀嚎着倒地。
一瞬間,不用士卒稟報,炮臺內警鐘大作,魏軍士卒在炮擊中衝出營房,匆匆登上炮臺,而這時海面上大炮轟擊,無數小船則破浪衝來。
~~~~~~
清晨,長安城中熱鬧非凡,城門處進出的百姓和商隊,老早就排起了長隊。
這時城池外的官道上,一隊騎兵疾馳而來,驚得百姓紛紛閃避,議論紛紛。
背插加急小旗的騎兵,揚起黃塵,奔馳到城門前,丟下通關文書,直接疾馳入城,來到兵部衙門,勒住了馬繮,然後飛身下馬,疾步走道門前,大聲稟報:“八百里加急,廣東揍報。”
兵部衙門最近正籌備攻擊朝鮮的事宜,衙門內官員進進出出,顯得十分忙碌。
這時兵部侍郎劉湘客,拿起一份軍報,急匆匆的走進一間公房,對埋頭處理政務的陳名夏道:“閣老,東南出事了!”
陳名夏眉頭微皺,放下毛筆,“出了什麼事?”
劉湘客沉聲道:“明軍忽然襲擊沿海,廣東潮州府數縣陷落!”
陳名夏臉色陰沉起來,上次他籌劃攻擊朝鮮,結果沙俄在西域搗亂,使得攻擊朝鮮的計劃,被擱置下來,這次皇帝發話要攻擊朝鮮,他剛籌備的差不多,物資都已經備齊,南明卻又來添亂。
陳名夏心裡非常不快,沉默半響後,點了點頭,“軍報放下,本閣知道了!”
劉湘客心頭一驚,“閣老,不立刻告知陛下?”
陳名夏冷聲道:“福建、廣東,朝廷重兵雲集,料想金聲桓、趙大憲兩位都督,很快就能奪回潮州,此事不宜過度驚慌!”
劉湘客憂心道:“閣部明軍忽然攻擊,朝廷必須要做出反應,知情不報,可是大罪!”
陳名夏白了他一眼,“本閣什麼時候說不報呢?只是不必立刻稟報!明軍上岸,本閣料想兩位都督足以應對,而明軍在海上,本閣就算稟報陛下,陛下也沒有辦法,反而可能因此打破原來的部署,被南明牽着鼻子走。”
劉湘客聞語,立刻明白了陳名夏的意思,他面露糾結,“閣老的意思是等到陛下下旨出征朝鮮後在稟報?”
陳名夏微微頷首,“不錯,不能影響出征朝鮮。明軍在海上,豪格在陸上,大魏現在無法殲滅明軍,不如先滅朝鮮,然後集中力量來對付南明。”
劉湘客憂鬱道:“只是,軍報送入兵部,知情之人衆多,萬一傳到陛下耳中~”
陳名夏沉吟一陣,“攻擊朝鮮之事,早已準備就緒,你讓欽天監的人,立刻上書,就說後天是出征吉日,明日早朝便讓陛下下旨出征。只於這封軍報,本閣會放在諸多奏疏下面,以陛下的性子,一天是看不完的。屆時陛下先下旨,再見奏疏,便不好更改聖旨,也就沒什麼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