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意外

從來都是見過罪犯在大堂上喊冤的,還沒有見過直接說自己去救人的。滿朝文武的目光齊刷刷的聚焦在韓風身上。

“我知道,今天是審理我有沒有殺李家滿門。”韓風坦然自若的說道:“官家,微臣雖然不才,讀書讀的不多。但是也明白道理。殺人是大罪,何況李四維是朝廷命官,手握鐵甲軍。更是要罪加一等!”

太子妃厲聲喝道:“你還知道罪加一等嗎?”

“我知道!”韓風看了看太子妃,自顧自說道:“雖然我書讀的少,但是你不要訛我。我豹組在建康府受到襲擊,我的人手幾乎都在建康府。我想殺李四維,一個人肯定做不到。至少也要一羣幫手,這羣幫手哪裡來?”

“我說了,我是追蹤金國細作來到臨安。如果說我沒有追蹤金國細作的話,那建康府的爆炸案是什麼人做的?難道是太子妃你?”韓風直勾勾的盯着太子妃,毫不猶豫的說了出來。

太子妃做賊心虛,不敢正視韓風的眼睛,微微側過目光,淡淡的說道:“建康府的爆炸案,天知道是不是金人做的。本宮遠在臨安深宮,怎麼可能做出這樣的事?”

“那我風塵僕僕來到臨安,又怎麼來得及調動人手刺殺李四維?”韓風聲調有些高昂,帶上了幾分威脅的語氣:“李四維的別院多少也有百十號人。若是說我單槍匹馬就能殺掉李四維的話。在座的文武百官,還有哪個是安全的?太子妃,您也太看得起我韓風了。”

“不要吵了。”趙昚知道這早晚會變成一場鬧劇,開口阻止了兩人再繼續吵下去:“現在人證說沒有親眼看到韓風殺人,物證就是在宴會廳找到的那把扶桑正倉院的戰刀。皇城司,能夠證明這把戰刀是屬於韓風的嗎?”

“啓奏官家。”從臺階下首走出一名中年官員,長鬚飄飄。看樣子應該是皇城司的官員,他舉着節笏,躬身說道:“戰刀的來歷已經查的很清楚。這把正倉院戰刀,大約在十二年前來到江南。當時是扶桑使團派人送來給官家的禮物之一。一共有十把戰刀,官家當年就已經分別賜予有戰功的將領,和駐屯大軍主將。經過十二年,有些人已經去世了,他們的戰刀下落不明。而這一柄戰刀,應該是屬於川中吳家的賞刀。不過,自從吳家上一代戰死沙場之後,這把戰刀就沒了蹤影,沒想到這一次居然出現在李家別院。”

趙昚微微點頭,輕聲說道:“這就簡單的多了,吳家的戰刀丟失在戰場,之後被金人帶走。如今,金人使用這把戰刀來到臨安,殺死李四維一家。如此看來,韓風倒是真的去救人。”

太子妃頓時急了,所有人都知道韓風的戰刀肯定不會這麼簡單,可是這當兒,沒有實質性的證據去和趙昚辯駁。太子妃一時間沒了辦法,便狠狠的掐了太子一下。

太子正發愣,旁若無人的聽着趙昚審案,被太子妃掐了一下,頓時驚醒過來,支支吾吾的回頭說道:“怎麼了?”

太子妃恨恨的嘆了口氣,怎麼嫁了個這麼沒用的男人?可她也不想想,若不是嫁了一個這麼沒用的男人,又怎麼能輪到自己把一個小小李家,一口氣提到如今朝廷裡的高門大戶地位。

趙昚也是無奈的看了兒子一眼,沉聲說道:“審案講究的是人證物證,現在人證無法指證韓風,物證也證實和韓風無關。李四維家中又沒有人能夠指證韓風。朕以爲,韓風確是無辜的。”

“怎麼可能?”太子妃失聲叫了出來:“難道整個內院只有韓風一個人還活着,還不明顯嗎?若是說有金人突襲,怎麼可能連一具金人的屍首都找不到?”

韓風帶着同情的目光看着太子妃,緩緩說道:“太子妃,我便與你說個故事。若是兩個人被關在一間密室裡。其中一個人被殺死,另外一個毫無疑問就是兇手。而若是密室裡有三個人,那麼死了一個。餘下兩個人,在沒有物證的情況下,相互指責對方是兇手。這樣的案子,要怎麼判?你可能判定哪個是兇手?”

韓風說的是密室殺人案的理論,太子妃的腦子哪裡能轉得這麼快,但是轉念一想,韓風說的的確是這個道理。密室殺人,兩人互相指責或者一致沉默,根本無從判定哪個是兇手?太子妃冷冷的看着韓風,反問道:“這跟你的案子有什麼關係?”

“一樣的。”韓風聳了聳肩膀:“若是內院只有我和李四維兩個人,他死了,那便是我的事。可內院裡那麼多人都死了,難道我這邊殺着人,那邊李四維不會跑嗎?一樣是沒有確鑿的人證和物證。只能說金國這一次出動的,都是樞密院南府的高手,一擊得手之後,悄然遠遁。我追也追不上,被困在亭子裡,剛好被呂品抓到。便誤以爲我是兇手!”

“你?”太子妃再要說些什麼。

忽然趙汝愚再度發話了:“太子妃,老臣也以爲韓風說得有道理,有道是做賊要拿贓,捉姦要見雙。現在既然沒有有力證據,就應該判定韓風無罪。官家都已經發話了,難道太子妃要質疑官家的判斷嗎?”

太子妃有些狐疑的看着趙汝愚,她知道這條老狐狸不會無的放矢。忽然之間,趙汝愚調轉了槍口,從原本和她的合作關係,一下子變成敵對關係。而且坦然站在韓風這一邊,趙汝愚心裡到底打的是什麼主意,太子妃還真的開始看不懂了。

“既然韓風是無罪的……”趙昚揮了揮手:“金瓜武士,將韓風身上的枷鎖除去,取來乾淨衣服給他換上。”

沒等太子妃說話,趙昚接着說道:“朕已經做了決定。這一次,金國細作突襲臨安李家別院,殺死朝廷重臣,實在罪大惡極。這起血債,一定要向金人討還,便交給細作司來做。既然現在細作司羣龍無首,韓風,朕準你戴罪立功,以從五品騎都尉暫代四品總領一職,統領細作司,將在江南的金國細作給朕一網打盡。若是做得到,總領的位置便是你的,做不到的話,便去崖州駐守去吧!”

韓風手腳得了輕鬆,一陣舒服,聽了趙昚的話,韓風拱手道:“微臣必當盡心竭力,將金國細作一舉擒獲。”

“好!”趙昚悠悠的看了太子妃一眼,接着說道:“李四維身亡,鐵甲軍指揮使出缺。這個職位……”

“官家,本宮三哥弓馬嫺熟……”太子妃急忙插話,要知道鐵甲軍是御前營最強一軍,可以說,掌握了鐵甲軍,就等同於控制了御前營接近四分之一的戰力。而且這裡是臨安,金兵不可能打到臨安來,若是皇城有什麼事,憑藉鐵甲軍強大的戰鬥力,橫掃射日行營這些兵馬,簡直是三根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穩。

這個位置,眼瞅太子登基在即,太子妃怎麼也要死死握在手中。

可是沒等太子妃說完,趙昚就威嚴的瞪了太子妃一眼,堅定而又高昂的說道:“軍中將領,朕的心中有數。紹興軍的荊小乙稱得上忠心爲國,治軍有方。朕已經下旨讓樞密院轉達公文,調荊小乙來臨安,擔任鐵甲軍指揮使。”

“紹興軍統制一職,交給原來細作司豹組容元豐。樞密院稍候一併將公文擬定。”趙昚一口氣說完。

這時,韓侂冑才走出隊列,躬身說道:“微臣領旨!”

君臣之間交換了一個眼色,心照不宣。韓侂冑記得當日趙昚是怎麼對自己說的:“紹興的金錢豹,在軍中是個人才。但是朕就是一直壓着他,不讓他到前線去。爲的,就是要憋住他這一口銳氣。將來,對金人的北伐勢在必行。到時候,放出金錢豹……卿家,你想想,一直被困在籠子裡多年的豹子,忽然得了自由,金人是不是能擋得住他的血性?”

現在大宋的最強軍已經交到了金錢豹的手中,一個擅長練兵統軍的將領,加上一羣如狼似虎的官兵。可以想象,若是將來鐵甲軍爲北伐先鋒,金人如何能擋?

而容元豐調任紹興,是韓侂冑給趙昚的建議。經過江北的事情,容元豐的心性,韓侂冑有數。韓風遲早要把豹組和整個細作司捏在自己手中,不再需要容元豐這個潤滑劑。而且一個能夠信任的人,在距離臨安數百里的紹興,掌握另外一支軍隊,和臨安的鐵甲軍遙相呼應,便是趙昚禪位之前,爲自己留下的一招暗棋。

太子妃的臉色這才真的變了,這個在政治上遲鈍不已的女人,一門心思只知道給李家撈好處,卻忘記了,大宋的根基,是趙昚根本不允許動搖的。哪怕是潛在的危險,都是趙昚要剷除的對象。她以爲自己的男人當了皇帝,就可以真的一手遮天了。卻忘記了,哪怕是皇帝,也是孤家寡人一個。太子這些年,培養了什麼自己的勢力?

“朕的決定,你們都沒有異議吧?”趙昚這一句,絲毫沒有詢問的意思。

第二十七章 史定波的投名狀第五十章 借力打力第四十三章 突圍第六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三十三章 淮南的清晨(上)第三十三章 舌戰羣儒(上)第十二章 聲東擊西第四章 闖七關第七十一章 與兄同行第五十八章 萬歲第八十一章 改變歷史的兩個小玩意第四十六章 調虎離山計第五十六章 金國細作第六十一章 恰似故人來第六十二章 宇文良第八十二章 必勝第七十九章 疏而不漏第四十九章 建康留守第二十五章 火攻第十四章 暗地交易第二十六章 南宋第二次內禪第四章 狼組第二十九章 淮南!淮南!第八十七章 指點江山第七十三章 理想國度第五章 違令者!殺!第十九章 脫衣服第六十九章 讓石彈飛第四十六章 求見第二十八章 聖旨到第十七章 迎風酒館第二章 自古多情空餘恨第五十六章 旖旎蒙古包第五十三章 秘密公文第五十七章 殺死趙擴第三章 初次見面第四十二章 吃魚第十章 事起倉促第五十三章 他的演說第六章 吃空餉第五十九章 出事兒了第七十六章 唯一的選擇第五十二章 潘多拉寶盒第十六章 先斬後奏第三章 譁變第二十三章 罪魁禍首第五十七章 韓家大少第五十三章 一邊倒的談判第三十章 鳳毛麟角第二十一章 平陽鎮第十八章 大好青年第六十一章 浴血男子第三章 來頭很大第三十九章 等的着急第十章 不安分的夜(七)第八章 當飛揚遭遇跋扈第十一章 苦心第四章 暗算不成第四十三章 射鵰英雄第五十五章 緋紅夜第十一章 苦心第四十五章 傳檄第五十七章 風急雨大第四十五章 賣人情第四十三章 射鵰英雄第五十七章 韓家大少第三十八章 紅塵絕戀第三十四章 聖旨再逼人第六十七章 出獄第六十九章 合葬第六十七章 出獄第五十一章 教訓兒子第二十三章 求援(下)第七十三章 戰場相見第六十九章 鐵甲軍第六十八章 逃亡第八十六章 戒石銘第十六章 柳暗花明第十四章 你的智慧很難理解第五十七章 殺死趙擴第二十一章 我不客氣第一章 生意人第十一章 草原英豪第三十六章 十天十夜第五章 違令者!殺!第八十四章 死第四十七章 魚死網破第十三章 風塵僕僕的衙內第四十二章 送神難第二章 取你狗命第十二章 北上第三十六章 交手一招第四章 錦溪鎮第十三章 風塵僕僕的衙內第八十四章 蒙古人戰無不勝第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五章 取締開拔費第三十五章 舌戰羣儒(再中一次)第二十五章 律法和真臘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