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已婚男女來說,從日常生活中,都能悟出夫妻相處之道:要想家庭和睦,雙方最好是互補型的性格,也就是說一剛一柔,一強一弱。如果一方比較強勢,另一方要懂得寬容,遷讓,這樣才能減少夫妻之間的矛盾衝突,以達到和諧相處的目的。
柳波和趙倩的性格都很強勢,他們經常爲一些瑣碎家務事吵得不可開交,互不相讓,直到雙方都筋疲力盡方纔罷休。可想而知,感情哪經得起這般爭吵。在曠日持久的爭吵聲中,他們漸漸感到身心俱疲,怎奈何與生俱來的個性,誰都不願意遷就對方,以致兩人的關係越發惡化。
新婚的激情褪去後,一切趨於平淡,面對柴米油鹽的枯燥生活,生性高傲的趙倩無法接受婚前婚後生活的巨大反差,她感到很不適應。
儘管出生在農村,不過對於她來說,她的家境並不算窮。她從小倍受父母的寵愛,既不會做飯,也很少幹家務活。在父母和哥哥的呵護下,她從小沒有受過一點苦,也習慣了唯我獨尊的生活方式。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她根本就不懂得勤儉持家。
在沒有生女兒之前,她和柳波租住在一居室裡,早餐和午餐都在工廠食堂吃,晚上下班後兩人一起買菜回家做飯。
起初他們都不會做飯,作爲外來打工者,他們的收入都不高。如果總去飯店吃飯,既浪費錢,又不衛生,而且還不合口味。沒辦法,只能在家做飯吃了。儘管柳波不願意幹這些婆婆媽媽的家務活,但是總得有人幹才行,因爲趙倩什麼事都不做。
沒辦法,爲了一如既往地討好妻子,不得已,柳波只得耐着性子“趕鴨子上架”,每天變着法子學做不同口味的飯菜,只要妻子吃得開心就好。
至於做飯的問題,時間長了柳波倒也沒覺得什麼,因爲社會上很多家庭都是男人做飯。他覺得兩人在一起生活,只要每天開開心心的就好。即使付出再多辛勞,他也覺得很值。
剛走進婚姻圍牆的他們,對婚後的生活考慮得不是很周全。婚後的家務活可不只有做飯那麼簡單了,比如:洗衣服,拖地,擦桌子,等,既繁瑣又辛苦。
作爲一個公司的中層管理幹部,每天下班回家後,讓他偶爾做做飯倒也沒有怨言,可是讓他每天都拖地,擦桌子,柳波的脾氣也不好,對這些瑣碎的家務活早就沒有興趣,特別是洗衣服。可想而知,有哪個男人願意天天洗衣服呢?
隨着時間的推移,兩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矛盾越來越多,他們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柳波不願意幹那些家務活,在常人眼裡覺得無可厚非,畢竟他是一個大男人,忍耐是有限度的。不過趙倩作爲已婚女人,她也不願意幹家務活,就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了。
生活是現實的,哪有那麼多的“不願意”呢?兩人朝夕相處的日子裡,由於瑣事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夫妻矛盾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有時爲了該誰洗碗,有時是該誰洗衣服,該誰拖地,當意見無法達成一致時,他們便不可避免地吵起架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