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臺灣模式

“我知道了,你去休息吧。”段雲點點頭,然後示意郭凱可以離開了。

看到郭凱輕輕的關上房門離開後,段雲直接倒頭躺在了牀上,雙眼看着天花板,進入了思索之中。

正如剛纔潘宗光所說的那樣,胡正明極有可能不會同意段雲的加盟邀請,因爲之前的時候,美國和臺灣的集成電路企業都曾經向他拋出過橄欖枝,並且承諾給予非常高的薪資,但最終胡正明還是沒有同意,由此可見,胡正明並不缺錢,用高額的薪水想打動他是很困難的事情,自己必須要有挖角失敗的心理準備。

另外說起公司實力來,臺灣的半導體企業實力上也是相當強的,因爲有臺灣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他們的集成電路發展也是相當迅猛,無論是技術規模還是資金方面,都要比他的天音集團強很多。

說到臺灣的集成電路發展,是從20世紀70年代的封裝環節起步,到80年代末,已經發展了整整20多年的時間。

封裝環節實際上是整個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含量最低,也是利潤最微薄的環節,美國和日本的很多大型跨國企業他們看不上這點微薄的利潤,所以往往會把封裝環節外包給國外的企業,尤其是臺灣企業,從1966年起,臺灣已在高雄市設立了出口產品加工區,憑藉低廉的勞動力,吸引了飛利浦, TI,日立,三菱等企業,紛紛在此設立加工廠,這給臺灣奠定了技術轉移的基礎,也讓臺灣很快就成爲了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封裝基地。

【書友福利】看書即可得現金or點幣 還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可領!

在臺灣政府的支持下,1974年成立了電子工業研究中心,並於1975年推出了集成電路示範工廠設置計劃,其設立的工業研究院已經開始向美國購買技術申請專利,推動了升級產業生產線,並且組織專業人員去海外深造,其中聯發科的創始人蔡明介創維科技董事長王國肇,華邦電子創辦人楊丁源都在其中。

早在1977年的時候,七微米的CMOS製造工藝的,三英寸圓晶生產線就已經落成,而且當時的臺灣出現了衆多推動臺灣經濟由低廉勞動製造向高價值工業化轉型升級的行業英雄企業家。

比如李國鼎,他在1976年就支援了多座大學研究半導體,赴美顧專家學者爲顧問,吸引全世界範圍人才回到臺灣,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動了臺灣的微電子發展工業。

另外也包括了陳正與徐賢修,張忠謀等行業翹楚聯合推動了臺灣的專業晶圓代工發展事業。

還有一點就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迅速,其中離不開他們的政企合作模式,臺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爲主,懼怕投資風險,所以在早期臺灣半導體發展的過程中,很多資金都來源於政府的入股,臺灣地區官僚和民間企業之間的特殊合作方式,在經濟轉型時強力推動,堅持民營化,促進企業在競爭中發展,這也讓臺灣地區後來居上,一度成爲全球IC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而到了1989年的時候,臺積電的成立更是帶動了不少中小企業進軍晶圓代工領域,其完善的供應鏈,完備的技術升級的工業園區,更是臺灣晶圓代工發展的重要基礎。

另外臺灣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是花費了很多心思和投入了巨大資金的。

在1976年的時候,臺灣地區開始以硅谷爲範本,規劃半導體科學園區,仿照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與產業集羣合作的模式,將園區設置在了與臺灣清華大學,工研院,臺灣交通大學等比鄰而居的新竹。

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臺灣就有很多高材生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並且在畢業之後,大部分人留在了美國創業,還有一些人進入了美國硅谷工作,而這些人在日後也成爲了臺灣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助力。

臺灣工業園區建園之初,就是爲了吸引在美國創業的臺灣企業家回臺,支持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另外還有一些硅谷迴流的人才扮演了橋樑的角色,向臺灣IC產業傳播新技術和新經營模式,促使企業組織規模轉變,形成了專業分工垂直分離的全球化生產模式。

當時那些留在美國的海外華人也與臺灣的技術部門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許多高度流動的工程師在美國和臺灣兩地工作,定期的往來於太平洋兩岸,通過跨國技術共同推動了兩地技術人才的與企業的協作,這也使得臺灣的集成電路產業擁有了非常雄厚的人才資源。

其實段雲在深圳發展芯片產業的思路和臺灣地區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是基本相同的,他也準備在深圳關外設立一個類似於美國硅谷的園區,把國內最頂尖的高科技企業和人才聚集起來,逐步建立成以集成電路產業爲核心的“中國硅谷”。

段雲成立中國硅谷的這個想法以當前的國內環境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但幸運的是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市長李灝在看到集成電路產業給深圳帶來的巨大產業和經濟效益之後,也是不遺餘力的給予了段雲巨大的幫助。

除了資金和政策之外,段雲如果想完成自己的計劃,還需要大量的頂尖人才。

這次他準備高薪聘請胡正明,就是他後期計劃中重要的一步,除了可以藉助胡正明在業界的名氣,在歐美國傢俬立研發中心之外,同時還可以利用他臺灣華裔的身份,接觸到更多優秀華人工程師,從而和臺灣半導體企業爭奪人才。

其實在挖角臺灣半導體人才方面,後世的內地企業一直有着這方面的“優良傳統”,他們會以高達三倍的薪資大量挖掘臺灣半導體生產,有的臺灣半導體公司上百名工程師集體跳槽,甚至連保安也被挖走,這件事情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也正是靠着這些挖來的人才,中國內地的半導體企業才得以迅速發展,縮小了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第二千零五十五章 民企校招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九百六十四章 顧慮第二百二十四章 悠閒時光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產業聯盟第一百六十九章 一分價錢一分貨第三百八十七章 訂單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西部數據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瀋陽金盃第二百七十三章 答謝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大膽地建議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價格戰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嚴謹作風第一百四十七章 俊男靚女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鐵人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3+1+1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規避風險第一百七十九章 否決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雲鵬電子市場第四百四十八章第一百五十九章 優越感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跌落神壇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中小企業商會第二千零五章 雄厚籌碼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刻板印象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黑馬第2354章 指點建議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重返拉斯維加斯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中國工程師第一千九百六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2264章 凱旋而歸第一百九十章 鳥槍換炮第八百六十八章 奢華的新家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天音多彩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企業轉型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重要佈局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一元轉讓第八百二十五章 重點培養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老闆第二百五十八章 資料篩選第二千一百章 數字革命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把戲第七百零七章 2選1第一百八十一章 電子錶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 汽車測試場第九十八章 交誼舞會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陽謀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瑞典考察第八百八十八章 招賢納士第七百零七章 2選1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親筆信第2422章 交易第六百五十三章 情懷第六百五十一章 考察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 肺腑之言第二千一百一十九章 宣傳片第二千零二十二章 天之驕女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GPS導航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重要決策第三百九十章 舉報材料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應用軟件第一百一十七章 廢料第二千零三十六章 民航管制第六百七十三章 接風宴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頭戲第2379章 僞專家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集團會議第九百八十八章 正規軍與游擊隊第八百三十三章 校長面談第2405章 惺惺相惜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講故事第二千零五十一章 富人俱樂部第一百二十六章 村支書第二千零四十五章 新車下線第七百九十七章 大光明影院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互拋橄欖枝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 汽車測試場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冠名贊助商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跌落神壇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深入交談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黃金空白期第七百九十四章 國產隨身聽第2210章 終極夢想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技術改變產業第2405章 惺惺相惜第五百四十七章 調解人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重大事件第六百二十九章 外貿訂單第二百六十三章 西裝革履第三十三章 第一件成品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把戲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 送別宴會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驚人的差距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低調奢華第一千零五十章 鉅額訂單第二千零九十二章 民族產業轉折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贊助研討會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虛職第2329章 手機發布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