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收購國企

段雲還有一個計劃,那就是他打算,那就是提前佈局,準備收購一些有價值對國有企業。

其實早在80年代末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的先例,只不過這個階段私企收購的只是國企的三產,而且這種案例比較少見,一方面是此時國內的國營企業還是能夠享受國家託底,另外一方面就是因爲政策的原因,民營企業收購國營企業是件非常敏感的事情,所以個別案例也都是私下裡進行的,很難在報紙電視媒體上見到。

從80年代末的時候,很多國有企業已經走向了衰竭,尤其是去年的風波,以及政府的宏觀調控造成經濟驟冷,對通貨膨脹下的投資過熱確實起到了遏制作用,不過卻讓所有的商業活動變成一局亂棋。

首先,匆忙恢復計劃性調控,造成商品從過熱陡然變成了滯銷,以彩電爲例,在1988年的搶購狂潮中,全國倉庫裡的彩電被一搶而空,國家某些部委大概認爲這是一塊“大肥肉”,從去年2月開始徵收高額的特別消費稅和國產化發展基金,4000元左右的18寸彩電要交900元,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同時宣佈實行彩電專營。

這一道政策下來,上海2000個銷售點被砍到了120個,廣東省東莞縣29個鄉鎮竟只有三個被允許賣彩電,僅6月後,全國彩電庫存猛增到172萬臺,還沒有從搶購的喜悅中回過勁兒來的廠家頓時遭遇了“冰火兩重天”,叫苦不迭,供求關係瞬間倒置,廠家給商業渠道的回扣從零增加到8%,這讓原本需要通過批條子才能拿到彩電貨源的經銷商現如今要反過來收廠家的手續費,而且最多的時候達到了30%,可以說專營政策上剛剛蓬**步的彩電業受到了致命一擊,全國62家主要彩電企業的平均產銷率僅不到70%,一些反應較慢的國營企業則被庫存壓得喘不過氣來,從此以後江河日下。

更爲嚴重是因爲政策的緊縮變動,企業之間原本正常的貨物和資金往來瞬間紊亂,資金的循環拖欠構成了一個無始無終的怪圈,三角債也成爲了國際內經濟界頭號難題。

從今年年初開始,來自各地的消息就很不妙,在民營企業發達的浙江省,企業之間互相拖欠貨款造成資金全面緊張,工廠沒錢備料,商業無款進貨,外貿收購壓單,不少企業只考停工停產,很多省份的三角債高達幾十億,江蘇更是突破100億。

這其中受到衝擊最大的是那些原本就反應不太靈敏的國營大型企業,亞洲最大的重型機器製造廠,齊齊哈爾富拉爾基重型機器製造廠,因三角債的拖累,被迫熄火停產,走投無路的廠長兩次給國務院發了告急電報,全國最大的鋼鐵基地,鞍山鋼鐵公司,因爲三角債,搞得暫無存錢庫無存煤,公司只好在20萬職工中發動集資解困,總經理李華忠在集資大會上含淚鞠躬,久久不起。

雖然這個時候的國營企業還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是已經顯露出了頹勢,被90年中後期大量破產倒閉,工人下崗,埋下了重大隱患。

段雲並不想當這些瀕危國企的救世主,他是個商人,沒有這方面道德上的義務,他的想法是提前進行一些佈局,爲即將到來的國企收購做好鋪墊準備。

其實在段雲看來,很多國營企業根本沒有收購的價值,這些企業生產設備和產品技術非常落後,員工也大部分老齡化,這樣的企業就算神仙也救不活,只有全部推倒重來。

還有一部分企業就是它本身有非常成熟的產品,也有技術熟練的工人,缺乏的只是資金和銷售渠道,不過這種企業往往能撐比較長的時間,至少最近這一兩年的政策和環境下,段雲是不可能收到這樣相對優秀的國營資產的。

另外在實際操作上,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流程非常麻煩,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其實一直以來,私企對國企唯恐避之不及,主要是整合中私企,如果佔了便宜,那就等於被扣上了“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要是私人企業吃了虧,也沒人會補償你,而且收購這種事情是損益的,很難恰到好處,所以一般情況下,私營企業對國營企業完全沒有興趣。

還有就是一些看起來不錯的收購項目,私營企業想要接盤的話,他也要接受當地政府的一系列條件,包括投資金額,如何解決工人再就業的問題,這些事情都會給私營企業帶來很大的負擔,從這幾方面來說,一些瀕臨破產的國營企業,在私營企業看來,完全就是個“燙手的山芋”。

這種虧本買賣段雲是不會做的,所以他在制定日後收購國營企業的計劃的時候,肯定是需要對這些企業進行嚴格評估的,看看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價值是否能夠成爲正比。

其實段雲感覺是可以從收購國企中“撿漏”的。

因爲90年代很多國營企業只是經營或者資金短缺問題而導致虧損,最終走向破產邊緣,但是其無形資產依然相當優質。

一方面是國營企業多年以來建立起來的銷售渠道以及培養出來的優秀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工廠企業所擁有的土地,廠房等固定資產,雖然按照土地法的規定,國營企業的土地歸屬國家,但是實際上在企業破產之後,劃撥土地上附着的房屋和其他建築物,以及土地使用權隨建築物轉讓,這就意味着段雲可以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入手原國營企業的土地和廠房,這些土地和廠房在90年代中後期的時候,漲幅會非常快,也就是說哪怕段雲收購的國營企業什麼都不用做,再過多年之後,依然可以賺取豐厚的利潤,所以作爲一個長期投資者來說,段雲並不容易吃虧。

對於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組建一個評估團隊,從下半年開始,有目標的對一些經營出現困難的國營企業進行摸底評估。

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人才篩選第六百八十七章 寬鬆管理第七百零四章 態度堅決第九百五十六章 資金緊張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三不政策第三百三十章 駕駛證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盜版天下第二千零九十二章 民族產業轉折第四百一十九章 新臺幣第一千七百八十章 競爭對手第一千九百零一章 迴音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 中瑞技術交流第二千零二十一章 誇下海口第四百九十九章 派人採購第八百八十章 展銷中心第一百八十章 信任第七百三十二章 爭吵第八百四十章 大婚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見外第九百九十三章 連夜組裝第七百八十章 歸來第2212章 財大氣粗第九百七十六章 背水一戰第八百八十七章 雙向選擇第2345章 巨龍通信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跛腳的巨人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三不政策第一千六百一十一章 中國重卡第五百一十章 正規公司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重返拉斯維加斯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思想博弈第二千零八十五章 MP3樣機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趙希友第三十九章 全力生產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隱形權力第六百七十二章 暴怒第八百一十五章 訂婚領證第二百二十二章 重點考察第二千零六十五章 面具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雜誌社反饋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政府借貸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內部消化第二千零七十八章 遊說顧問第一千八百七十章 銷量喜人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擔憂第一百四十章 拜師第二千零八十七章 數字時代第2164章 貴賓第七百二十九章 心力憔悴第2202章 香餑餑第二千一百五十八章 現代化物流第2165章 深圳奇蹟第七百三十六章 長期合作第二千一百三十二章 沈星汽車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 夏普電子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CES第七百四十九章 麻煩不斷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 腳踏實地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發展重心第三百一十章 雞肋第三百七十二章 新氣象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MP3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社會責任第三百五十三章 換血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遊戲規則第七十五章 私人工作室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本土化改進第三百五十九章 兔子尾巴長不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窮山僻壤出刁民第一千六百一十三章 風險第2302章 對等機會第三百六十章 蛇鼠一窩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外交部發言人第二千零七十八章 遊說顧問第四百六十四章 人才荒第2326章 黃金時代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嚴酷測試第五百三十一章 今非昔比第一百四十七章 俊男靚女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憂慮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優秀員工第二千一百三十章 嚐鮮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濃厚興趣第九百一十一章 深圳商會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錄像機廠投產第一百九十三章 請教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盜版天下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英皇集團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家醜不可外揚第四百零一章 程母的囑咐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國際名片第二千零六十五章 面具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關內關外第八百三十二章 大學校長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牛屎芯片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英皇集團第2318章 劉永好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合作研發第三百八十六章 半軍事化管理第一百三十一章 設備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