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愁雲慘霧中迎來了康熙二年的春天,清廷因天下大局敗壞,江南失陷,由康熙下令減膳、撤樂,並禁止文武百官飲宴戲樂。整個京城之內,處處充滿了面色青白、一臉死色、四處覓食的百姓。
因南方糧運斷絕,北京城內糧米不能自給,糧價飛漲。普通的平民百姓早就不能果腹,連滿人的鐵桿莊稼也維持不了太久了。除了奪回江南,便只剩下了在北方加賦增稅,滿清的頹勢更顯,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來。
先說奪回江南,清廷倒是不斷增兵,但荊襄對河南、陝西構成威脅,不得不防;明軍以數軍兵力匯聚在長江中下游,使得清軍又要提防其沿運河水陸並進;還有四川,巡撫高明瞻也急奏增兵,否則有被明軍攻克保寧,進逼漢中的危險;北方沿海也要加強防禦,特別是天津,如明軍以水師之威,在此兩棲登陸,便可威脅京師……
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取江南便成了口號,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在色厲內荏的叫囂中,清軍卻開始悄然堵塞運河,使明軍難以發揮水師之利。而在天津,駐防的清軍兵力在增加,並緊張地構築炮臺工事,以護衛京師。
“長江以南重歸大明,昭武皇帝登基即位了。”
“昭武帝比永曆可強多了,好象就沒打過敗仗,再看滿清這樣子,估計是沒幾天蹦躂了。”
“不知道昭武皇帝什麼時候北伐,咱們也別在這等着餓死了,往南走吧,興許能早點碰上明軍呢!”
“聽說昭武皇帝一登基,便在光復區減賦減稅,又分發土地,賑恤貧民,人人都能飽飯呢!”
“往山東去,往淮南去。明軍很快便要反攻了。”
…….
北京城中,各種各樣的議論在流傳,有的是百姓的猜測,有的則是情報局故意散播的消息。越來越多的人對在北京是否能活下去感到絕望。離開了這座漸漸死去的城市,向着山東、淮南逃亡。
而在滿清的宮廷內,一番激烈的爭論正在進行。收縮已經是肯定的事情,但如何收縮,如何讓明軍停止進攻,如何能在時間上緩衝一下,卻個個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言遷都者,可斬也。京師乃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索尼拖着病重的身體,勉強用嚴厲的語氣襯托出他的決心。卻已是氣喘不已。
“索公言之有理,我大清尚有半壁江山,尚有悍勇八旗,雖是暫時失利,然亦有反敗爲勝的機會。”鰲拜是強硬派。收縮固然是形勢使然,但過於畏縮,依然令他無法忍受。
江南已失,但從實際損失來看,滿蒙八旗不過數萬,餘者不過是綠旗漢兵。本來在江南便沒有多少八旗駐防,屢次增兵也多是北方綠營。以及少部滿蒙八旗。至於旗丁家奴,其實也不應算是八旗的真正兵力。
遼東、宣大,以及整個北方的八旗兵將,加在一起,依然能湊出十餘萬。而北方綠旗比南方更有戰鬥力,對清廷的忠誠也比南人強很多。再者。北方空曠,最適騎戰,八旗以騎射爲傲,在北方打仗,顯然更有信心。
而且這個時候稍微退縮一點可能還無大礙。若是退讓過多,顯得清廷過於軟弱,已經頹勢難挽,則人心思變。不說北方綠營,便是蒙古諸部恐怕也要生出別樣心思,不再對清廷恭謹聽令。所以,清廷必須強撐着,起碼在表面上要做出氣勢,以免樹倒猢猻散,牆倒衆人推,使局勢徹底崩壞。
“此時雖有危難,然戮力同心,必能轉危爲安。”蘇克薩哈猶豫了一下,向索尼、鰲拜徵詢道:“索公,鰲公,爲安定人心,休養民力,以增賦稅,是否可廢‘圈田令’,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另外,可適時推出更名地之策,令百姓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已交過易價銀兩的,可從來年常稅中沖洗。”
鰲拜冷哼了一聲,說道:“邀買人心嘛,可未必奏效吧?那些尼堪倒是會覺得滿人不行了,向他們示弱討好似的。”
遏必隆本是帶着耳朵來的,此時倒是附和道:“升米恩,鬥米仇,確是不宜太過放寬。何況圈地早已停止,又何來廢止一說?”
順治元年清廷頒佈“圈地令”,之後又三次下令圈地。到順治四年,大規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星的圈地、換地仍時有所聞。之前鰲拜更以鑲黃旗地少貧瘠爲由,提出要與正白旗換地,這其實又是一輪圈地。
“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孥醜者攜去,欲留者不敢攜。其佃戶無生者,反依之以耕種焉。”圈地後,很多農民田地被佔,流離失所,部份地主或農民投充到八旗莊園成爲佃農,或流亡他鄉,造成大量流民、乞丐出現。圈地使的部分使其生計的農民投入的反清的運動當中,增加了清朝初期的不穩定。
蘇克薩哈提出的建議本來很好,但在鰲拜聽來,卻是影射他要與正白旗換地一事,是以不悅而加以嘲諷。
索尼想了想,覺得圈地在事實上已經基本停止,而且圈地是爲安置入關的滿族諸王、勳臣和解決八旗官兵生計的舉措,突然以明令廢止,豈不是說之前是做錯了,八旗官兵又該如何想?
“明令廢止暫不可取,更名田之事倒可實行。”索尼思慮已定,覺得這樣已經夠了,便開口說道:“僞帝善收買人心,不是免以後年份的賦稅嗎,咱們也免,便先免後年的。你們覺得如何?”
“寅吃卯糧?”鰲拜愣了一下,旋即點頭道:“可行,二年之後是個什麼情形,誰能說得清呢?沒準那僞帝居於江南,醇酒美人的享受,咱們大清朝又能席捲江南,重定天下呢!”
“重要的是不氣餒,不畏敵如虎,不聞風喪膽。”索尼掃視了一下另三位輔臣。說道:“當年太祖、太宗時,咱們滿人只踞遼東,也沒有什麼江南、漕運,可還不是直取天下?失之未爲禍。得之未爲福。只要咱們同心協心,能夠把眼下的難關過了,這天下大局啊,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啊!”
鼓舞完三位輔臣,索尼又強撐着與他們商議軍事。目前的防禦重點有三處:一是運河,漕運已斷,明軍水師又強大,儘可以堵塞河道,只以陸軍加強沿河防禦;一處是荊襄。可主要以河南綠旗,再加部分滿蒙八旗,駐紮南陽;再以甘陝綠旗和西安八旗駐白土關,與南陽成犄角之勢,進行抵擋;另一處是天津。可調禁旅八旗前往駐防,再輔以直隸綠旗兵,以爲京師屏障。至於四川保寧,只能嚴令高明瞻等人死防死守,暫時是抽不出兵將支援了。
一番佈置之後,四大輔臣又商議了召蒙古諸部出兵助戰的諸項事宜,主要是早已歸附清朝的漠南蒙古。以及與清廷關係密切的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各部。
這樣一來,如果籌劃盡皆實現的話,又多了數萬蒙古騎兵助陣。四大輔臣這才覺得事尚可爲,也不知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這麼簡單。
“賊火器厲害,非以火器敵之。否則難以取勝。”蘇克薩哈突然一皺眉頭,張嘴提醒道。
“可造火炮,打製鳥槍。”索尼說完亦是皺眉,這花費定是不少,該從何處籌措呢?要說清軍中火器最多的。還應屬三藩,可三藩盡滅,損失慘重啊!
“各地多有富豪,便讓他們捐輸。”鰲拜冷笑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道理他們不會不懂。”
圈地、加賦已經得罪了平民百姓,這又要把富豪士紳都得罪光嗎?索尼沉吟不語,可又沒有別的辦法,忍不住一陣劇烈咳嗽,臉憋得都紫了。
………..
相比於北京的愁雲慘霧,南京乃至整個光復區都還未完全褪去新皇登基的喜慶氣氛。
南方和北方地區通常以秦嶺-淮河一線爲界.北方農作物的熟製爲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南方農作物的熟製爲一年兩熟到三熟。而新光復的地基本上屬於南方,朱永興一下子免除了這些地區今年一半的錢糧,以便休養民力,儘快恢復戰爭創傷。並且名文規定“日後凡遇蠲免之年,免業主七分佃,戶三分”,從而使佃農也能得到好處。
浙江、江西、湖廣,以及南直隸的一部地區,本來便沒有了漕糧的負擔,又一下子減免正賦的一半,無論是豪紳、地主,還是普通百姓,都是歡欣鼓舞,齊贊聖上仁慈,愛民體民。
滇、桂、閩、粵、川等老光復區,免昭武三年的一半賦稅,免昭武元年,也就是今年的人頭稅,戶賞肉或魚十斤,米一斗。
從昭武元年起,所有光復區取消甲役、力役、雜役、力差等項目,每一州縣每年需要的徭役,由官府從所收的稅款中拿出錢來僱募,不再無償調發平民。也就是說,歷史悠久的徭役制度行將消失,農民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少了無償的徵調和剝削。
廢除新光復區的匠籍制度,將各類手工業工匠,編入民籍,也就是說,取消了匠籍要按政府規定服勞役,或者交納班匠銀代役的制度。從而使手工業者擺脫了人身的控制,有利於促進手工業的發展。
官員俸祿加倍,任期十五年以上,沒有貪腐、失職、瀆職的,退休後俸祿照領,直至終老,是爲養廉銀。
爲表彰戰功,在籍士兵按服役年限,分別賞功田十畝、五畝、三畝,每畝地若折算銀兩的話,至少也要兩三兩銀子,也就是說,每個士兵至少得到了六七兩的賞錢。這還不包括一些立有軍功的士兵得到的額外賞賜。
軍中將領也各有賞賜,或是金銀財帛,或是爵位、官銜,或是府宅住房,反正是皆大歡喜。
這些還只是立刻兌現的福利和優惠,朝廷已經發出聖旨,待土地丈量、清查完畢後,將實施“公地放領”政策。就是將無主田地,或從清朝官員手中接收過來的“公地”出售給農民,地價爲耕地主要農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穫量的兩倍,由承領農民分十年平均攤還,不必負擔利息。
朱永興又下旨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起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爲五年。預計這一政策將刺激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
有財力,有底氣,或者說是着眼長遠。先緩後急。這些政策本已制定完成,但戰爭時期,也是留有施恩的空間,所以直到現在才正式推出。自然,效果和影響是極好的,立時便爲朱永興贏得了無數的讚頌之聲。
雖然政府的賦稅是減少了,但民衆的熱情卻提高了,朱永興得了明君的彩頭,戰爭的潛力也會被更好地激發出來。
“涸澤而漁那是短視愚蠢,如滿清韃虜那般。豈能長久,豈能得人心?”朱永興頭戴通天冠,着絳紗服,在御座上擺手示意衆閣臣平身,繼續說道:“優禮閣臣。亦是我朝家法。日後入見,不名,不拜,賜座。諸位不需推辭。”
“臣等謝陛下恩典。”閣臣們施禮謝恩,在早已擺好的椅子上恭謹就坐。
雖然在機構上基本採取了以往的名稱,變動不大,但也是爲了不引起太大的負面影響。以後當然會有所增減。目前明政府的內閣由九人組成,與古代的六部九卿是一樣的人數。
禮部:暫含外政司,教育司,民政司,民族司;尚書:陳紹愉;
兵部:未設尚書,暫由下設的參謀總部推吳三桂或皮熊出席內閣會議;兵部下暫含軍工司。陸軍司,海軍司,後勤司,退伍軍人安置司;
吏部:暫含人事司,稽考司。書院;尚書:劉佐宸;
戶部:暫含審記司,統計司,度支司,海關,銀行;尚書:由原王府長史易成簡拔擔任;
刑部:暫含司法廳,公安司;尚書:張煌言;
工部:更名爲農工商部;暫含建設司,交通司,水利司,商務司,郵傳司,農業司;尚書爲蔡明;
監察部:尚書爲周良甫;
國家安全部:尚書爲葉虎;
大理寺:正卿爲郭之奇。
先以最能讓人認同的政府機構進行工作,日後再逐漸細分,這是朱永興的思路。在他想來,工部、禮部中便可劃分出外交部、教育部、農林部、商務部、水利部等獨立機構,刑部又可分出司法部、公安部……以後呢,還會設首輔,次輔,使內閣的職能更全,權力更大。
但現在,機構暫時合併,一是精簡,二是某些事務還未做大,制度還未完善,還沒有單獨劃出的必要。
其實對於這早朝,朱永興覺得作用不大,而且很折騰人。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牀,凌晨三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到凌晨五點左右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啓。然後,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通常,皇帝駕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四品以上的官員纔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覆。
這就好象領導天天召集屬下開會一樣,有沒有事都得浪費時間聚一次,見見面,聽聽讚頌。可要說當面聽到問題,馬上便能做出正確決定,朱永興覺得不太可能。
而早朝時皇帝若是未臨百官,便會被視爲怠政、倦政,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對此,朱永興卻不贊同。看看崇禎,應該算是明朝最勤奮的皇帝了,根據史料記載:崇禎雄心壯志,立志做箇中興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摺到凌晨一兩點是常事,而且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要勤政。
結果呢,他越勤政,國家越亂,政務越糟。可見勤奮未必正確,事必躬親未必便會做好事情。
所以,朱永興登基之後,雖然沒有去掉早朝,但卻頂着反對之聲,把時間推後到早上八點。就算是開會,也得吃了早飯纔有精神吧?若是有緊急的事情,朱永興又不實行宮禁,總理處晝夜有人值守,難道還能耽擱了?不知道凌晨是人睏意正濃的時刻嗎,腦子反應遲鈍,怎麼能處理好政事?
“雖說國家目前以農業爲重,但農工商並舉,亦是治平之道。”朱永興見衆閣臣落座,繼續說道:“便如沿海漁民,以駕舟捕撈爲主業;蘇鬆織工,以紡紗織布來謀生。難道非要讓他們去耕種田畝,纔算是務了正業?豁除匠籍,是革除弊政,減輕他們的負擔。這一點,諸位要心中清楚。所以呢,工部的奏摺,朕不準。”
工部尚書蔡明猶豫了一下,躬身奏道:“啓奏陛下,自豁除匠籍後,蘇鬆織工自是感恩戴德,然絲綢行業若是興盛,家家便會以養蠶爲業,從妻絡夫織,到積累錢財後又增置綢機,則織者愈多,耕者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