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福和大人們達成共識後,就離開堂屋,去看方子湛。方子元立刻跟在後面出來,尾隨在後,也不怕被嫌棄。
他剛纔一直穩坐旁聽席,並沒有參與意見,因爲他知道,小七兒現在是在宣佈制度和分配利益,已不需要和大人們商討了。
一些細節,他們兄弟早已討論過了。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何應對,如何執行,都討論出輪廓了。
方小福經過院子的時候,發現日頭偏移了,便又搬動盤箕讓其繼續沐浴充足的陽光。
今天用木耳包了餃子,大家都說好吃,脆脆的、嫩嫩的,味道很美。因此她琢磨着,明兒再把大哥派到山上去多采些回來,曬乾了隨時可以吃。
方小福進方子湛屋子的時候,發現二哥真的快成她的跟屁蟲了,有些哭笑不得,想了想,便交給他一個任務。
“二哥,這兩天事兒多,咱們討論了很多東西,也決定了很多事情,但是太多了,怕以後忘記,所以你回屋去寫個總結書吧。”
“總結書?”方子元愣了一下,迅速思考着總結書是什麼。
“就是把最近咱們決定的事情,在做的事情,分門別類一一列舉出來,歸檔,以後忘記了也容易翻查。”
“比如這次和村子裡合作的事情,定了什麼制度,怎麼執行,可以記錄出來,估計今晚村長還會來咱們家,繼續說招人的事兒。”
而且昨晚他們說了今天會去縣城打探消息,可是這都半下午了,村長還沒來過,說明他們並沒有等米下鍋,而是在等的過程裡也沒有閒着,想篩選好了名單再來。
“嗯,沒問題。”方子元聽明白了,點頭應允,卻又忽然笑問,“你還沒問文先生給相中的院子長什麼模樣,是什麼價錢呢。”
“好吧,二哥先說說房子的事兒。”方小福嘆氣,轉身進屋,看見方子湛歪在炕上睡着了,一角被子隨意地搭在身上,一雙腿還伸出了炕外。
看來他是坐在炕上困了才歪下去的。還知道給自己搭一角被子,總算是知道照顧自己的。
方小福走過去,將他的鞋子脫下,把腿擺正,又拉好被子。
她什麼也沒說,就是這麼默默地做了,很是賢惠的樣子。卻看得方子元沉下了臉,心裡有些煩躁,便扭頭出了屋子。
方小福照顧好方子湛後轉身,就發現屋子裡少了個人,不由奇怪地揚了揚眉,走出門外左右看了看,卻只看見南廂的屋門開着。
二哥這又咋了?怎麼說風就是風、說雨就是雨呀。竟然一聲不吭就跑回自己屋了,是去寫總結了嗎?
她只好帶上方子湛的屋門,去南廂找二哥。方子湛睡了,也不可能在他屋裡說話,會吵着他的。
這時,東廂傳來動靜,她扭頭一看,原來大哥睡醒了,正走出屋子,看見她看過來,有些不好意思地咧嘴笑了笑。
他們兄弟這酒醉的癖好還真是有趣,非得睡一個小覺就好了。
方子健跟在後面也進了南廂屋子,就見到方子元歪在椅上,一把摺扇開開合合耍來耍去,在他面前的書桌上鋪了三張紙。
三張紙上都畫的是有如航拍一般的建築圖,每副建築圖都是一個大院子。
“這就是文先生相中的三座院子?”方小福頓時瞪大了眼,身子立刻湊了過去,驚歎不已,“文先生的畫功果然了得,讓人身臨其境啊。”
“文先生說,這三座院子環境都還不錯,位置沒在鬧市但也不太偏僻,適合咱們家居住,而不大不小的這家,還有兩個臨街鋪頭,如果你想自己做生意,也方便。”
“價錢呢?”方小福仔細欣賞着這三副畫,覺得每一副都不錯,要取捨還真是有些難。可是就算她有錢,也不可能都買下來呀。
“最大的那座要四千多兩,是一位商家大戶的宅子,對方要舉家遷往京城,不會再回來了,因此要賣掉宅子,如果要買,四千整數包房地契過戶。”
“不大不小這座也是一個商戶的宅子,只因那商戶的兒子欠了債,才急着拋售,要兩千多兩。應該也能還價到整數,包房地契過戶。”
“最小的這座是一位京官的別苑,最近那位京官被貶,他家人變賣家產籌銀子疏通關係,因此也是拋賣,已經談到了一千八百兩,包房地契過戶。”
方子元將文先生說的那翻話複述了一遍。方子健也在一旁欣賞着,之前在天一書局也沒仔細看的,這會兒也是驚歎不已。
和方小福一樣,驚歎的不是院子的大小,而是畫功的漂亮。讓這座院子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大哥,二哥,你們喜歡哪座?”方小福拿不定主意,徵求他們的意見。
“我看都好,不過子維不喜歡住大院子,而且這個大院子確實夠大了,除了前院、花園,還有八個小院,還有這個什麼閣、什麼軒,家裡要沒有一羣婢女下人走動,還真是冷清。”
方子健指着最大那座,指了好幾處地方,發表了他的意見。
“我到是覺得這座最理想了,咱們一大家人都可以住。如今你們覺得冷清,等娶妻生子,兒女成羣的時候,就會覺得這院子一點也不大了。”
方子元撇了撇嘴,想得超遠的。在他心裡,這樣的院子纔是正常的,適合一個大戶人家居住。像他外祖家裡就跟這差不多了。
他家,還是在蒙外祖家照顧,家境差了太多。雖然他也是公子少爺,可是在徐家人面前,他還是有些謹慎的。
子雅不同,他還小,天真爛漫,又深受外婆喜愛,住徐家的時間比住自己家裡還長。
可是他們到底是方家人,是姓方不是姓徐。等這次在縣城安定下來,他到是想把子雅也接過來,多和方家兄弟親近,這纔是他們的親兄弟哪。
雖然徐家確實待他們不錯,他也不想鬧生分。不過做人要分得清主次,不能忘本。這次他們和方山村合作,又要捐助村塾,也就是因爲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