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節 仁而非同】
午時,宇文君山的父母兄弟一家二十四口,於東市問斬。鮮血染紅了夕陽,映得粉牆一片通紅。我坐在廊下,看丫頭們灑水壓塵,濯洗花葉。茂林修竹,過牆成蔭,蕉雨凝翠,疏花翦翦。景色正好,我不能流露出半點痛心惋惜之色。丫頭們正撩水玩耍,前院笑成一片。忽見李威回府請安,一張臉黑得能掐出墨汁來。丫頭們見了,頓時斂聲屏氣。
我笑道:“李總管回來了。”
李威直挺挺地行了一禮,頗有些不耐煩:“王爺明日帶兵出征,百官餞行。小人以爲,君侯明日也去送一送的好。”
李威不是新平侯府的人,雖然住了好一陣子,卻從未有所提議。我明白,他口中的“小人以爲”,實則是“信王有命”。他這般不快,也是因爲厭倦了在京中守護主子的“外室”。我也不點破,只淡淡道:“送一送也是應當的,只是我一介女流,實在不好與百官一道踐行。”
李威道:“百官只送出二十里,君侯若能送出五十里,王爺定然高興。”
“好。”說罷我轉頭吩咐綠萼,“備車。”
綠萼蹙眉道:“備車做什麼?天就要黑了。”
我起身笑道:“趁城門還沒有關,連夜趕到中牟,明晨在路邊早早恭候,方是踐行的誠意。”綠萼不解,卻也不敢多話,只狠狠剜了李威一眼。我忙道,“銀杏與小錢隨我去就好了,你留在家裡。”說罷推一推她,綠萼這才領命去了。
李威低着頭,眉心緊鎖,目光渙散,顯得心不在焉。我微微一笑道:“我知道你一直想隨王爺出征,明日我便在王爺面前提一提此事,允不允准,卻要看王爺的意思了。”
李威擡起頭,眼中流露出五分驚喜、五分感激。隨即一怔,眸中光彩隨夕陽沉落,依舊低眉垂首:“留在京中保護君侯與隨王爺出征,於小人來說,並無什麼不同。”
我笑道:“也罷。”
李威暗暗嘆了一口氣,雖不甘心,卻又無可奈何:“小人先去預備,伺候君侯出城。”說罷退了兩步,轉身離去。
銀杏饒有興致地望着李威的背影,笑道:“姑娘若肯爲他說幾句話,信王說不定還真準他從軍了。他倒是乖覺,不肯受姑娘半點恩惠,謹小慎微,怨不得最得信王寵信。”
我笑道:“你也瞧出來了。”
銀杏道:“姑娘一向對信王不假辭色,爲何這一次要出城去送他?”
我笑道:“衣帶詔之事雖然暫且查不出來什麼,可信王的耐心已消耗殆盡。他命我踐行,不過是需要我表一表忠心。表忠心而已,去就去吧。”
銀杏忍不住又問起她已問了千百次的問題:“姑娘,你說昌王會勝麼?”我沒有回答。銀杏又嘆,“如果鉅哥哥還在,咱們也不必看李威的臉色。巴巴地去踐什麼行,是嫌昌王敗得不夠快麼?”
我拉起她的手,寬慰道:“該做的,能做的,我們都已做了,餘下的不必多想。”
銀杏雙目一紅:“是因爲無事可做,所以姑娘才遣鉅哥哥走了麼?”
我淡淡一笑:“‘禍福無門,興亡有數’[129],由他去吧。”
當夜,我宿在中牟驛站。第二日清晨,我早早起身,與銀杏在官道旁漫步。遠樹蔥蘢,芳草萋萋,清溪奔注,水若流風。一線霧氣如輕紗橫逸。
小錢命一小廝遠遠地在路口探聽,若見有大隊人馬來,立時稟報。
不過辰初,便聞車馬轔轔,舉目煙塵漫天,不辨多少。我特意換了一身紫地牙白團花的廣袖交領長衣,綰起華麗繁複的驚鴻髻,中心一枚金絲白玉點翠扣,簪一對赤金多寶珍珠步搖。銀杏亦換了一身華衣,捧着三隻玉杯並一壺自釀的葡萄酒,站在我身後。
不一時,高暘當先馳來,勒馬道旁。衆騎依舊不停,在他身側呼嘯而過。人馬俱着戎裝,一般的鬥志昂揚。雖消瘦,卻掩不住勇猛彪悍之意。
高暘下了馬,我連忙迎了上去:“殿下爲國征戰,勞苦功高。玉機特來相送。”銀杏躬身奉上三隻玉杯,我依次斟滿。高暘見我盛妝,甚是滿意,舉杯一飲而盡。
“你來了就好。”高暘一揚馬鞭,“你瞧我的健兒,是不是必勝?”
但覺馬蹄隆隆,旌旗飄飄。大地震顫,溪流如沸。我恭敬道:“殿下必當凱旋。”
高暘豪氣萬丈,朗聲道:“兩宮還在洛陽,此一戰,許勝不許敗!”這話似是說給我聽,又似說給眼前疾馳的健兒聽。忽聽三聲暴喝,自隊伍中間向前後蔓延,似轟雷陣陣,攝人心魄。這是衆軍士對高暘的回答。銀杏與小錢都被嚇了一跳,三隻空玉杯在填漆小盤上一齊跳了兩跳。
我的心猛地一顫,頓覺喘不上氣,一張臉變得蒼白。高暘歉然:“我忘了,你經不得嚇。”說罷伸手欲扶。我退了半步,微微一笑道,“王爺忠君體國,破敵殄寇,壯志幹雲,可貫金石。”
高暘笑道:“可惜你身子不好,不然我定然帶你從軍。”說罷將馬鞭折起,敲一敲手心,“雖然不能從軍,我還是想聽一聽你的主意。”
我微微喘息:“什麼主意?”
高暘道:“高思誼已在洛陽城下攻打大半個月,情勢可謂膠着。倘若你是我,會如何應對?”
戰旗獵獵,馬躍如龍,羣鳥振翅,激飛而起。高暘用兵,素來神鬼莫測,想來出征之前,已有周密對策,何須我來多言?不過是嫌送行不足,還要我出謀劃策,方纔甘心。我欠身道:“軍國大事,玉機不敢擅言。”
高暘哼了一聲,微微冷笑:“都說你在太宗朝時,一言而升,一言而黜,連立太子的事,太宗都要問過你。到我這裡,便什麼都不肯說。”
我笑道:“些微見識,不敢露醜。”
高暘笑道:“你又沒帶過兵,所言不當,有何出奇?只管說便是。”
我深吸一口氣。馬蹄輕疾,泛起淡淡的腥氣。我舉眸一笑:“高思誼耽於洛陽城下,強攻十數日,已精疲力竭。此正是殿下用計之時,斷絕糧道,以奇兵襲擾,與城內大軍夾攻,不過一旬,高思誼必當退軍。”
“然後如何?”
“殿下或邀其歸路,或追亡逐北,敵寇授首,關東可定。”高暘默然,目光卻不肯放鬆。我只得又道,“殿下挾兩宮入關,自可一舉掃平關內。”
高暘這才露出一點笑意,頷首道:“我就知道,你與我所思一般。你若是男人,我就任命你爲軍師。”
我笑道:“胡亂一說,殿下見笑。”
騎兵過後,乃是輜重與步兵。但見長槊如林,盾甲如山。高暘遠望將盡的隊伍,稍稍猶豫,還是上前握住我的手,柔聲道:“近來城中不太平,你自己要多多小心。無事不要出門,出門也必得讓李威跟着。”頓一頓,忽又道,“那日的事,望你不要怪我。”
我淡淡道:“不敢。”
他屈一屈臂,似乎想抱住我,遲疑片刻,又怕鐵甲堅硬,終究只是緊一緊雙手,上馬絕塵而去。
自從高暘宣稱在襄陽城搜出的衣帶詔是宇文君山等人僞造的,整個汴城都鬆了一口氣,至少不會因爲這份僞詔明着興起獄事了。他臨行前將吳粲的命案交予施哲與董重。御史臺、大理寺與汴城府聯手查了十數日,仍一無所獲。最蹊蹺的是,吳粲的無頭屍身至今沒有尋到,更無法確定兇案現場到底在何處。高暘每日飛書催問,口氣頗爲嚴厲,施哲與董重每每聞信,俱汗流浹背。好在這兩人也並沒有尋我幫忙,連採薇也不曾來過。我每日只呆坐府中,專心等待前線的消息。
銀杏說起此事,甚是慶幸:“幸而信王沒有將這樁案子交給姑娘去查。施大人也聰明,否則姑娘可就爲難了。”
我正埋頭畫着一幅美人春睡圖,聞言笑道:“有什麼爲難的?”
銀杏道:“這件案子連施大人和董大人都難住了,若姑娘查不出,只怕信王要怪罪。若姑娘查了出來,難道真要將那殺手交給信王麼?不知又要牽連出多少人?”
美人斜臥於貴妃榻上,拈花而笑,慵懶沉醉。點睛之後,才發現她的目光已不再是當年所繪的欣喜而清澈,而是疲憊、麻木和滄桑。原來畫裡畫外,都是一般。我甚是不滿,將畫紙揉做一團拋在地上。“敢殺了吳粲,卻不敢償命麼?我是不會爲他可惜的,自也沒有什麼爲難。”銀杏頓時語塞。
我掀起一張新紙,提起玉管蘸飽了墨正要落下,忽而躊躇,繼而沮喪:“信王不願我爲難,所以不教我查吳粲的命案。施董兩位大人也心知肚明,平白將我牽扯進去,並沒有什麼好處。”
銀杏微微冷笑:“姑娘與施大人固然聰明,又很默契,到底讓王甯與宇文君山壞了事。如今看來,昌王也不大靈光,真是白費了姑娘的一番苦心。”
我搖頭道:“‘兵行敵所不敢行,強;事興敵所羞爲,利。’[130]不是昌王不靈光,而是信王實在太厲害。襄陽之戰,令敵寇膽寒。信王又挾兩宮在軍,只要昌王兵敗,餘寇不足爲懼,這天下便是信王的了。”
銀杏道:“真的沒有辦法了麼?”
我甚是慚愧,不禁擱筆而嘆:“‘事非權不立,非勢不成’[131],從前總當是書中的一句話而已。如今無權可變,無勢可借,才知艱難。真是悔不當初!”
恍惚聽見銀杏問我:“姑娘是後悔當年出京遊歷了麼?”
我一時出神,沒在意銀杏說什麼。腦海中滿是熙平臨死前的情景,她在昏暗的耳室中舉杯向天,喚着父母兄姊,慨然赴死。換作是我,我會如此義無反顧麼?我自詡聰明,爲何被她騙了半生?她所謀兇險,卻有條不紊。我“得道多助”,卻瀕臨失利。“我終是不如她!”
銀杏似懂非懂,不敢答話。我也不想再畫,吩咐上樓歇息片刻。忽報越國夫人府中的管家娘子前來下書,忙命請進來。但見是一箇中年女子,一張圓臉。身着淺酡色窄袖衣裙,外罩天青紗比甲。鬢髮一絲不苟,雖無珠翠,兩枚白玉簪成色倒好。手上一對紅玉鐲,一絲雜色也無。瞧衣着打扮,當是易珠府中舉足輕重的管家娘子。趁我看帖子的工夫,銀杏已命人奉上茶來。
合上帖子,我笑道:“我說你們夫人怎的十幾日都不來,原來在家調教伶人。幾時興起了這個嗜好?我還巴巴地留着棋局,等她來呢。”
那女人滿臉堆笑:“我們夫人說,忙忙碌碌十幾年,連在宮裡的日子一起算,也不曾好好聽過曲子。所以特意買了四個絕色的小廝,都才只十五六歲,又請了名師來調教。如今排了幾支曲子,請君侯去玩一日。”
易珠出宮多年,一直未嫁。若想養小廝,多少沒有?可惜她的愛好,除了掙銀子,便只是下棋。突然轉了性子,必有緣故。我笑道:“夫人盛意拳拳,玉機恭敬不如從命。”
細雨濛濛,粉牆外碧柳如新。天色青中閃金,幽冷而壯麗。瀟瀟雨幕,綿密無聲。正是夏日賞景的好天氣。易珠帶領僕婦親自降階迎接。只見她一身青白色米珠織錦齊胸襦裙,挽着銀絲捲葉、金絲簇花的櫻草色緞子披帛,滿頭金翠,飄逸而華貴。反觀我自己,白衣灰練,甚爲簡樸。
易珠迎上前道:“還以爲姐姐不得閒,誰知來得這樣快。”
我笑道:“整日無事可做,只盼着妹妹來,偏偏又不來。”
易珠側頭抿嘴而笑:“聽說姐姐親自出城,送信王出征,信王拉着姐姐的手,說個不住。信王又日日有書回來,軍情緊要,我只當姐姐運籌帷幄,日理萬機呢。”
“日日有書回來”,自是聽采薇說的。我笑道:“你就愛胡言亂語!”說罷一同攜手入內。
因往後園去,李威不便跟隨,只留在前面奉茶用膳。後園幾經易珠的母親與兄弟擴建,已頗有幾分壯觀氣象。遠方一帶密林,積翠如山。前面是一大片平坦的草地,草茵如錦。當中孤零零一座石臺,上有石亭與拴馬石,俱蒙了碧油油一層綠苔。密林後是一處十分幽靜隱蔽的所在,今年暮春時,我還在那裡住過幾日。
易珠笑道:“這本是小侄跑馬騎射之處,家母特意營造的。馬駒買好,老師請定,纔不過三兩日,就又丟開了。”
我笑道:“小孩子總是不定性的。”
易珠笑道:“從前我不知教訓過多少,一家子鬧得不快活。近來也想通了,隨他去吧。家裡有資財的,只管花便是了,人生苦短,說不定哪一日就人頭落地了。”我微微一驚,卻見易珠轉眸一笑,當先往水邊去了。
雨勢浩茫,平靜的水面微微漣漪。易珠早已在舫上備下水酒。但見一溜四個少年在舫中站得齊整,俱是白衣玉冠,君子謙謙。舫上只有兩個婆子在整饌燙酒,兩個使女一個彈箏,一個吹笛。再加上我與綠萼、易珠與淑優並四個伶人,頓顯擁擠起來。
淑優向易珠笑道:“這舫也太小了些,既有四位美人在側,且容奴婢躲個懶。”
易珠笑道:“你去吧。”
我會意,也向綠萼道:“越國夫人的園子很大,你只管去逛逛,不必在這裡服侍了。”
當下淑優挽着綠萼下了船。船孃撐起長篙,破水無聲。周遭樓閣低矮,大多隱於碧樹濃蔭之中,偶露片瓦,但覺輕靈小巧。目中所及,盡是天然蒼冷之意。
易珠攜我入席,一面笑道:“我這園子,雖比不過金沙池,可也看得過了。”
鹹平十三年的夏天,我曾與易珠在景園的金沙池上飲酒談天,觀賞夕陽晚景。那天她青絲委地,不飾珠玉,一襲水色長衣,如挽碧煙在肩。美酒佳餚,與知己泛舟,實爲人生一大樂事。仔細回想,那是在愨惠皇太子高顯與三位公主出事之前。我微微嘆息:“金沙池雖好,到底讓人不自在。”
易珠指着在一旁恭立的四個小廝道:“當年與姐姐泛舟金沙池時,比他們還小呢,一轉眼,都十四五年了。”說罷命四人上前,“這四人叫琴童、棋童、書童、畫童。都過來給君侯磕頭。”四人齊刷刷跪下,磕了三個頭。易珠一指右首二人,道,“書童與畫童留下,琴童與棋童且去預備。”
琴童與棋童起身往船尾去了。兩個婆子支起帳幔,方便兩人換衣裳。書童與畫童上前斟酒佈菜。桌上都是我素日所愛的江南菜餚,酒是梨花白。我雖然不自在,卻也不忍拂易珠的意,只得由書童斟了一杯,遞到我脣邊。我自己接過碧玉杯,掩袖飲盡。擡眼望易珠,只見她就着畫童的手喝了一杯。
一時歇了箏,只聞笛聲清悠,吹徹萬里雨幕。還未到池心,我與易珠便各飲三杯。易珠雙頰微紅,麗色頓生:“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姐姐說對不對?”
我笑道:“妹妹一向勤勉,如何生出這樣的感慨?”
易珠笑道:“勤勉是不假,卻也毫無收穫。守着千金萬金,一朝丟了小命,又有什麼趣兒?”說罷自斟一杯,仰頭飲盡。宇文君山與王甯兵敗,昌王孤掌難鳴,易珠又素與啓春不睦,自不免擔心起身家性命。憂心有理,及時行樂自也無錯。我無話可說,只得陪了一杯。
不一時琴童與棋童上來,俱塗脂抹粉,穿着婦人衣裳,嬌美難言。琴童道:“不知君侯與夫人,想聽什麼?”
易珠舉杯笑道:“隨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