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歡看娛樂頻道的觀衆都清楚,《走進好萊塢》是一個品質極高的節目。只有那些真正精彩,乃至經典的電影纔會在這個節目上露面,然後由主持人以輕快幽默的談吐詳加分析一番。基本上來說,這些影片中最差的也是奧斯卡提名級別,當然,歐洲棕櫚獎的精彩電影也都有涉及。
雖然對於很多觀衆來說,這些影片中的情節早就都耳熟能詳了,但正因如此,當一起分析電影的節目再將它們搬上熒幕時,先天地就會吸引無數受衆。所以,自《走進好萊塢》於84年3月次播出以來,已經成爲abc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之一了。
所以,當該節目忽然播出了對《異形二》的專場時,全美範圍內至少一千萬人都收看到了。所以就在第二天,該片的票房毫無意外地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
在這至少一千萬戶觀衆中,大約三分之一是爲了再體會一遍這部精彩的電影,而剩餘的那六百多萬,其目的自然只有一個——趕緊去看!
一部正在上映的電影,居然能夠走進以分析傳統經典影片而出名的《走進好萊塢》,光是這件事本身,就足夠讓許多人對它興致勃勃了。而當節目再對電影進行了二次宣傳,並狠狠地劇透了一番後,新的一輪票房高潮自然不可避免。
事實上,這種現象主要集中在最普通的百姓當中,對於那些經常關注娛樂圈、經常和娛樂圈生交集,乃至本身就是娛樂圈一員的人來說,其實他們早已對此做出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畢竟,當卡梅隆在英國開機時,相關的宣傳活動就已經開始了,那還是去年九月份呢。
卡梅隆的大名,可以說是近兩年來的一顆璀璨新星,憑藉自編自導的《終結者》,他算是爲好萊塢的科幻導演與編劇們好好地上了一課——別總是關注那些虛無縹緲的宇宙探險,
看吧,老子只是個未來戰士迴歸現代的老梗,就能賺到這麼多錢!
當然,錢歸錢,那是製片方關心的,而對於諸多影評人和百姓來說,那就是一場饕餮盛宴了。所以,早當新聞刊登,稱他要負責執導夢工廠的新片,由愛麗絲-王編劇的《異形二》時,其實很多人早就炸窩過了。
“這是一場新人王者間的強強聯合,由出品了內涵如《終結者》的卡梅隆執導,由出品了暴利如《鬼影實錄》的愛麗絲編劇,再加上《異形》的續集定位,一部新的經典即將誕生!”——《紐約時報》
顯然,究竟誰是話題重點,每個言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自編自導了史無前例的暴利電影《鬼影實錄》後,傳奇的少女愛麗絲又開始了新神話的製造。五千萬美元的鉅額投資,和處女作三兩萬的成本形成鮮明對比;租借國家物理實驗室級計算機用於特效製作,和前作‘實況錄像’的風格再次形成反差;出動業界新星卡梅隆執導,和前作聘請大學電影社團的‘豪華陣容’再次天差地遠。這讓我們不禁想去臆測,在有了這麼多的加分項後,新作會是多麼的驚人!“——《洛杉磯時報》
除去這東西海岸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紙媒外,全國各大電視網及各類報紙、雜誌的娛樂板塊也都沒有閒着,紛紛報道和評價起《異形二》的相關情報來。畢竟,不提愛麗絲的身份其實早已脫離了好萊塢圈,單憑她已經拍攝的那部暴利處女作《鬼影實錄》,就導演的身份而言,已經足夠成爲最大的賣點了。
事實上,一些有心人在閱讀相關報道時,略微察覺到了各大媒體的一種糾結的心態。
他們不約而同地統一了對愛麗絲的稱呼:愛麗絲。
而不是像稱呼卡梅隆、斯皮爾伯格、蓋茨、巴菲特那樣,用姓氏來指代。
沒人認爲,這只是因爲“王”姓過於大衆化的緣故。雖然這個姓不管是在中文中,還是在英文“ong”的書寫中,都顯得很大衆化,突出不了人物存在,但肯定不會是主要原因。
到底是因爲她是華裔嗎?
這是一種很容易就現的事實,放眼整個美國,安格魯-薩克遜裔白人、非洲裔美國人、印第安人、德裔、愛爾蘭裔、墨西哥裔,意大利裔、日裔、華裔,政治家、律師、醫生、教師、商人、明星、科學家……不分種族,不分職業,只要是美國人,多少都有些心知肚明的感覺。
女孩本人幾乎不在電視上露面,三兩年來,只參加過一次脫口秀,只有一次接受了《時代》週刊的採訪,明顯是個很低調的人。所以,大衆們無法從各個渠道得知,她本人對這種情況有什麼想法,而當那些媒體編輯們選擇這樣一個稱呼時,那些人又是經歷過什麼樣的討論。
一切都是不可知,民衆們能在報紙電視上看到、聽到的,只是一個又一個親切可愛的稱呼:愛麗絲。
當然,並沒有人愚蠢地在某些媒體刊文或表看法,揭露出那種暗含在幾乎全美國人心中的事實。也許各大媒體就是覺得,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少女來說,稱呼愛麗絲要更親切些?
嗯,那就這麼認爲好了。
有趣的是,從電影上映前的宣傳開始,這個已經橫跨了好幾個行業的小名人,就一直很低調地沒公開露面過。而現在,當電影已經開始熱映後,她依然像個隱形人般,將所有工作,包括映式等活動都交給了劇組其他人員。
這是一個足夠被很多業界人士批評的行爲,畢竟,身兼編劇、投資人、製片商股東,乃至劇組特效部部長職銜的愛麗絲,可以說是整個映式中最重要的人物了。就算是主演們和卡梅隆,都未必能有她更吸引媒體眼球。
這樣一個人物沒在映式出席,甚至沒在任何一場宣傳活動中露面,往輕了說,是太傲氣,往重了說,就是不在乎觀衆。一般情況下,如果有另一個處於相同身份的人敢這麼幹,有的是人會在報紙上罵他。
但這一次,無數人翻遍了各大報紙的娛樂板塊,卻根本看不到相關負面職責。
是女孩微軟股東、思科老闆等一系列身份在起作用?
扯淡。
當然是因爲,版面上實在沒空間容納那些渣滓了。
因爲,所有的版面都被《異形二》上映後的情報堆滿了。
僅僅是映日當天,憑藉其英國、日本同步映的優勢,和全美幾百塊熒幕共同播放帶來的效應,《異形二》便狂攬了足足一千三百萬美元的票房!
上映當天,成本便迴歸了四分之一!
從上映當天就能看到,全美各家大型影院的門口都排起了長隊,而隨着電影持續上映,這種浪潮依然沒有任何消退的跡象,反而是隨着更多人的口耳相傳,讓越來越多的新觀衆不斷加入其中,而老觀衆也不乏有反覆觀看的。
正好這會兒還是寒假時節,上映日離二月十四的情人節也不是很遠,青年那女對科幻驚悚這種設定可不要太喜歡了。不管是爲了滿足男友的愛好,還是爲了滿足女友被驚嚇後被擁抱的愛好,或者是其他什麼愛好,當時間越是靠近情人節時,就越容易在觀影人羣中現情侶的身影。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這部電影會這麼出色呢?
“我從來沒想象過,星際戰爭居然會這麼真實!”
當abc電視臺對街頭路人採訪時,這個正站在洛杉磯迪士尼樂園門口的青年,激動地說道:“和《星球大戰》完全是兩個風格!星球大戰是很精彩,但畢竟離我們還太遠了,但這部電影……哦我的上帝啊,拍的太真實了!”
出色的電腦特技效果,的確是吸引觀衆反覆觀看的一大利器,尤其對於科幻影片來說,除非劍走偏鋒,不然特效幾乎就等於生命。然而,當以abc爲的諸多電視臺對路人隨機採訪後,卻驚奇地現,大部分人都是對戰鬥的“真實感”最有興趣。
“《異形二》這部電影,爲我們展現了好萊塢太空科幻電影誕生以來,最具真實性的軍隊作戰場面。和《星球大戰》令人眼花繚亂的激光飛舞不同,《異形二》的6戰隊員們用的都是實打實的兵器。高斯動力槍械和火藥武器的距離並不過於遙遠,火焰噴射兵更是我們現在就能做到的技術,而看似做工粗糙的動力裝甲,也恰恰處於觀衆能理解的範疇內。簡而言之就是,蔽日《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中的高不可攀,如果五角大樓和各大軍火商願意,也許等下個世紀到來時,《異形二》當中的美國6戰隊員,就會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好長的一串話啊,而且居然還真被他猜到了。”
晚飯後的臥室裡,愛麗絲翻着今天的報紙,嘖嘖感嘆着。
就在剛剛,一個跨越了東西海岸的電話,剛剛被她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