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金鑾殿上,馬大忽悠

此次朝會是在奉天殿舉行的,也就是後世的太和殿,民間又叫金鑾殿。一般情況下,金鑾殿是不輕易啓用的。只有在正旦大朝會、冬至和萬壽節(皇帝生日),皇帝登基、大婚,出征儀式,以及朔望朝(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朝會),纔會在金鑾殿上舉行。

平時,早朝的時候,大臣們非常辛苦。因爲,一般的早朝根本不在大殿裡舉行,而是在奉天門(太和門)舉行,又稱“御門聽政”。皇帝好點,在門下走廊裡坐在龍椅上聽政。而大臣們,則站在奉天門外的空地上,奏事還要跪在院子裡的石板地面上。若是春夏秋三季還好,到了冬季,寒風一起,簡直凍死人。

正好,六月十五是朔望朝裡的望朝,明廷乾脆趁機在金鑾殿裡舉行大典,來接見馬林這個外國君主了。

踏上金鑾殿之前,馬林心裡有些緊張。畢竟,這陣仗有些大。但馬林暗暗給自己打氣:

“別怕,我是來演古裝戲的,我是來演古裝戲的……馬大忽悠,加油……”

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手持朝笏的馬林一本正經地略微低頭,小心翼翼地在離皇帝一定距離上站定。然後,馬林在大殿中間跪下,先雙手持笏,行五拜作揖禮。然後,又右手單手持笏,左手放開,行三叩首的大禮……

在叩首的同時,馬林按照禮部官員的提示,大聲道:

“臣,泰西之地北海國國主馬林,叩見皇帝陛下!皇上萬歲萬萬歲!”叩完頭,馬林並未立即擡頭,而是繼續伏着,等待正德的指令。

“你就是泰西北海國的馬國主?平身吧,擡起頭來讓朕看看!”金鑾殿龍椅上,年僅18歲的正德皇帝饒有興趣道。

“謝主隆恩!”馬林按套路回話道。

在明清兩朝,大臣們都是跪着回話的。能被皇帝免跪起身回話,按照封建禮制,的確算是施恩。

事實上,正德皇帝之所以讓馬林站起來,還讓他擡頭,只是好奇,看看馬林長啥樣。要是跪着的話,哪能看得清?

當馬林擡頭挺胸的時候,大家都吃了一驚……

畢竟,馬林可是個身高差不多1米8的大個子。在古代明朝,這絕對算是高個子了。北方人雖然高,但這個年代能達到1米8的絕對不多,只是1米7以上的不少。而這個年代的南方人,超過1米7都能算大個子。

恰巧,大明朝文官以南方人居多。畢竟,南方文化繁榮,比北方更容易出才子。當然,這不是說南方人比北方人聰明。而是因爲,南方多水田,而且農作物至少一年兩熟。所以,南方人經濟條件普遍較好,入學率高。讀書人多了,人才自然更多。而北方種旱地,而且難以做到一年兩熟,還經常鬧旱災,自然比較窮。讀書可是很耗錢的,北方人窮,自然讀書人少了,才子也就少了。因此,在大明朝,身材不高的南方人,佔據優勢,是朝堂上文官的主力。要不是朱元璋強行規定進士按照“南六北四”的比例錄取,估計北方人在朝爲官的會很少很少。

但即便朱元璋特地進行了照顧,北方人的科舉成績也很不理想。雖然有四成的進士是北方人,但名列三甲的北方士子卻是很少。大部分狀元、榜眼、探花都是南方人。其中,以南直隸、浙省和江一西三省的人爲最多。

雖然每科進士三百人,但只有排名靠前的進士纔有更大的機會留在朝堂之上。至於排名靠後的,多半下放到地方當知縣去了。所以,朝中大臣,主要以南方讀書人居多。當然,平均身高也都不高。

正德皇帝身高1米7多,在大明算是不矮了。可是,跟1米8的馬林比起來,還是矮了不少。

年少的正德帝好奇地看着馬林,喃喃道:

“黃髮碧眼,膚色白皙,果然是典型的泰西番鬼形象啊……”

此時,金鑾殿上並沒有什麼雜聲。而爲了看清楚點,正德帝還讓馬林上前幾步。所以,馬林聽到了正德帝的話。

馬林頭上頓時冒出幾道黑線——番人就番人,幹嘛帶個“鬼”字,真不禮貌……

……

然後,正德帝朱厚照像是想起了什麼,好奇地問道:

“馬國主,朕觀你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泰西番鬼,爲何你的官話說的這麼好?而且,還有北方口音……”

馬林說的是地道的後世普通話,但明朝的官話是偏南方口音的。畢竟,明朝第一個首都是南京,屬於江南地區。

而後來因爲滿嘴大碴子味兒的滿清入關,使得京城的官話更向北方口音靠攏了。所以,在明朝人聽來,馬林的官話很接近燕趙之地的北人講帶家鄉味的官話。

……

“這個……”馬林想了想,開始“背臺詞”了……

這些“臺詞”都是馬林早就想好的回話,純屬虛構……

於是,馬林憋了口氣,開始裝比……阿不,是開始回話了……

“回陛下,臣有一老師,名爲愛因斯坦,早年曾雲遊四海,來到大明南方沿海的廣東。在那裡,他向我的師祖沖虛道長學習,不但學習了師祖的一身本領,同時,也學到了臣的師祖的一口的北方官話。然後,又教給了臣……據說,臣的師祖沖虛道長,祖籍就是大名北方燕趙之地的,自然一口的北方腔調的官話……”

“原來如此……”正德帝點點頭。馬林的解釋很合理,而且,朱厚照還很年輕,此時也容易輕信他人……

……

“那麼,馬國主,你自稱北海國國主,那北海國方圓幾許,有多少人口,實力如何?”

馬林又憋了口氣,繼續施展忽悠大法:

“回陛下,臣的北海國,面積大概和‘戰國七雄’的韓國差不多大,相當於大明浙省的面積的樣子。至於人口,則不到200萬……還有,北海國兵力,大約有6萬多人……”

“什麼?200萬不到的人口竟然有6萬大軍?這也太窮兵黷武了吧?”朝堂上的大臣們頓時議論紛紛。

大明帝國有近億人口,軍隊在正德朝只有90萬左右。也就是說,大明帝國軍隊人數戰人口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左右。而北海國,軍隊數量佔到了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三以上。其佔比,是明朝的三倍多。在“以和爲貴”的明朝文人看來,的確是有些窮兵黷武了……

……

正德皇帝受到羣臣影響,也覺得北海國軍隊規模也太大了點。面對正德的詢問,演技不錯的馬林苦着臉抱怨道:

“陛下,臣也不想養這麼多軍隊啊……”然後,馬林在金鑾殿上,施展了新一輪的忽悠大法……

第507章 腓特烈三世的決斷第340章 不服又能咋的?第1383章 老忽悠泰勒第1050章 夜襲失敗第844章 硫酸的作用第1700章 就是這個感覺!第1703章 瘤牛和黃銅幣第1024章 調集第四軍團南下第429章 戰場之外第1589章 收買第909章 潘帕斯草原和美利奴羊第1943章 打擊過度第1379章 戰爭善後第922章 少年火槍禁衛團第1664章 發展石油工業第132章 大頭兵搶媳婦第30章 一曲成名第1363章 諸侯們的恐懼第735章 西葡聯和艦隊第385章 英格蘭軍團第1032章 演戲和暗示第118章 條頓國的羊毛第666章 躲進馬林的大營第276章 確定總督人選第970章 煮石灰法第704章 生擒亨利七世第1009章 喋血街頭之戰無不勝(上)第1911章 捷報第1199章 攤丁入畝和免除人頭稅第1291章 “重建”第二軍團第773章 新式雙桅縱帆船第1710章 批發爵位封地第1501章 出兵愛爾蘭第1335章 水泥炮彈第1151章 體弱腎虛第1685章 規劃第435章 查理二世的決斷第812章 塵埃落定第47章 壞了,這下闖禍了!第717章 排隊槍斃時代第1358章 呂訥堡的鹽和草原第1799章 明朝版拿破崙炮第1477章 出發前的準備第610章 印第安僱傭兵第1213章 菸草第1088章 人口置換融合的建議第1473章 回馬槍第820章 木材堆積如山第1084章 蘇格蘭高地步兵軍團第902章 鎳鋼鐵皮包裹船底第197章 蜂蠟和軟木第1890章 內部爭論第505章 宣傳戰第1240章 馬六甲驚變第1964章 獨家代理銷售權第1591章 數量優先第406章 原由第516章 亞歷山大大公的決斷第807章 怎麼會這樣?第1480章 蜂窩煤在大明第158章 《水手優先法案》和組建航運公司第469章 擒賊先擒王第111章 買馬第1500章 騎士團正式成立第1354章 利益再分配第1587章 匈牙利形勢第1869章 工匠學校由虛變實第617章 密謀第1828章 守規矩的災民第615章 事先商議第145章 奧爾登堡事務第1504章 少主的質問第1221章 馬林死了?第1979章 新手難度第1563章 舉國備戰第23章 既然糧食辣麼多,那就養豬吧!第1994章 拆分隱藏和四個騎兵師第971章 誰是凱子?第1105章 流浪騎士來了第1423章 指東打西第691章 紐卡斯爾形勢第705章 約法三章第1204章 “主場優勢”第344章 意大利戰爭的核心第476章 影帝和利益劃分(下)第1319章 真是瘋了!第164章 有人想泡我妹?第1327章 迅速全殲第887章 新式軍刀第26章 借槍第1019章 馬家堡第467章 狼牙突擊隊第321章 俞大猷獨輪戰車第1982章 轉變態度第781章 槍炮建功(下)第993章 滅口和密信第1405章 巡洋艦和打擊海盜的準備第999章 攻入愛丁堡第1874章 烤只大猩猩第862章 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