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馬林在東番島實施“取消人頭稅”和“攤丁入畝”,只是搞試點。他真正的目的,是在北海國本土也實施這樣的政策。畢竟,貴族們的田地不交稅,甚至普通地主都不用交稅,讓馬林很是鬱悶。
歐洲爲啥打不起來大仗?因爲國王收不到稅啊!國王的收入只有領地收益和商業稅收,其他沒有。如此一來,歐洲的國王們能有錢就怪了。沒有足夠的錢糧,自然養不起大規模的軍隊。然後,自然也就打不了大規模的戰爭了。甚至,別說養不起大規模的軍隊了,就算是日常開銷,都有些捉禁見肘。在這個年代,大部分大貴族都要找人貸款,才能維持。
所以,馬林決定——以後在殖民地要推廣土地收稅制度,而且要及早推廣。也就是說,馬林打算一開始就在殖民地推廣土地徵稅制度。因爲,如果現在不推廣,等到以後忽然加稅,估計會造反的。
歷史上,北美殖民地之所以造反,就是因爲英國忽然加稅。但是,英國人增加的印花稅和茶稅,在現代人眼裡,根本就不是什麼苛捐雜稅,也不會讓人民不聊生。
但是,北美殖民地的流放犯後代們,習慣了不繳稅或者少繳稅。忽然給他來個印花稅和茶稅,他們就不樂意了。加上他們手裡有槍,就特麼反了……
所以,歷史書上鼓吹的什麼老美獨立運動,並不是出於太正義的目的,而是因爲這幫大爺習慣了低稅的好日子,忽然給他加稅,哪怕是良種稅收,也讓他們難以忍受。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少繳稅久了,都誤以爲自己天生就該不交稅或少繳稅了。要是後世的稅率拿到那個年代,還不得嚇死那幫人?總之,一切都是慣的……
因爲有英國人的教訓在先,所以馬林決定——一開始就給他們上稅,讓殖民地的人習慣交稅。這樣,就可以充分避免以後要加稅導致的變故了。既然一開始都交稅了,那麼以後誰還能拿稅收說事——既然大家都交稅,你爲啥不肯交?你以爲你是飯冰冰啊?
而且,現在馬林在美洲殖民地的開發,都是其個人投資,還沒有其他人蔘與進來。但是,美洲那麼大,以後總會有其他人蔘與進來的。
所以,馬林需要提前打個樣板,制定好稅收制度。這樣,以後就能儘可能避免糾紛了。而在東番島上試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和“取消人頭稅”,其實就是美洲殖民地管理的探索。
明朝這邊和歐洲不一樣,歐洲目前還是農奴制度,談不上土地稅什麼的。而東番島名義上屬於明朝,自然也不能套用歐洲農奴制度了。所以,馬林也是入鄉隨俗,搞均田和徵稅的管理模式。
而且,以後歐洲和美洲殖民地,也終究會放棄落後的農奴制度,改爲農田私有和徵稅制度的。
因而,在東番島實施的稅收制度,算是馬林的一次嘗試和探索。等到這一套成熟了,就直接套用到美洲殖民地。在未來,還會套用到歐洲本土,最終完成社會的變革……
……
事實上,搞出“攤丁入畝”和“取消人頭稅”的雍正也是倒黴。他明明是大清王朝民政上最有爲的明君,卻被文臣們黑出了翔。最關鍵的是,他兒子乾隆居然放任文臣們黑他。乾隆這個不孝子,只要文臣們把他誇成“千古明君”就可以了,至於文官們黑他老爹,居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早知道如此,雍正該把乾隆這不孝子射到牆上……
有時候,馬林不得不懷疑——金庸寫的“乾隆是雍正抱來的孩子”這個橋段是不是真的,因爲,這個熊孩子一點都不維護他爹的名譽啊,看起來很不像親生的……
事實上,這個說法並不是金庸先提出來的,而是民間早有的傳說。畢竟,一個放任大臣黑自己老爹的皇帝實在太罕見了,讓人不得不懷疑乾隆是否是雍正親生的。要不然,別的皇帝怎麼沒有這種傳說?總之,不是乾隆不孝,就是他真的不是雍正親生的,不然沒這麼坑爹的……
……
臺北盆地已經被打下來,但想要開發臺北盆地,卻是很麻煩的事情。別的不說,臺北盆地內那茂密的森林,解決起來就很棘手。想把臺北盆地從原始森林變成良田,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就像當初開發北美那樣,馬林需要大量人手伐木,把臺北盆地的大部分樹木都砍光,改爲農田。這其中,最難的不是把大樹砍倒,而是挖樹根。畢竟,越高的大樹,樹根越是盤根錯節。想要把樹根挖起,非常費事。
好在,馬林這次征服臺北盆地,抓了六千多土著。其中,光是青壯,就有1800人左右。於是,馬林就從福州定購了大量腳鐐後,給這些原住民青壯銬上,然後讓那些民兵押着他們去砍樹和挖樹根。而晚上的時候,這些土著青壯暫時也會被鎖進臨時夯築的土牆大院裡……
事實上,馬林也不願意虐待這些原住民。因此,除了銬上腳鐐和驅使他們去伐木和挖樹根之外,馬林並無任何虐待那些原住民青壯的舉動。而且,馬林還從福州買來很多食物,供應這些原住民食用。
之所以一開始要銬着他們,是因爲這些原住民習慣了自由,想要管理他們,一開始必須來點狠的,把他們打服了。然後,像勞改一樣,讓這些原住民壯丁幫忙砍幾個月的樹,並將土地墾荒爲耕地……等他們見慣了這種生活後,馬林就會把他們分配給島上的官員和士兵作爲佃戶,幫忙耕作土地。
臺北盆地怎麼着也有240平方公里大,就算只開墾100平方公里作爲耕地,也有15萬畝。按照每戶最多照料50畝水田來計算,也能安置3000戶,一萬幾千人。而若是按照一戶人家20畝水田的規模來算,甚至可以安置7500戶,兩三萬人口。
當然,這只是按照盆地裡不足一半的土地來計算的,沒有算上那些工匠、漁民的安置。
而且,臺島上臺北盆地也不是最大的平原地區。島上最大的平原地區是在臺南的臺南平原(也叫嘉南平原),臺南平原有4500平方公里,河渠縱橫,是後世著名的糧倉。
在後世,臺南平原中耕地面積高達3250平方公里,摺合487.5萬畝地,佔到整個臺島耕地的三分之一以上,是臺島上最重要的農業區。
但是,就目前而言,馬林最重要的,卻不是去開發臺南,而是開發臺北和基隆一帶。
因爲,馬林佔據臺島,並不是爲了種田,而是爲了貿易。而臺北盆地北邊的淡水河口,正對着福州,是海上貿易的交通要衝。因此,說起來臺北這邊比臺南重要多了。
而且,臺北邊上的基隆,也有世界級的金瓜石金礦可以開發。兩者加起來,比在臺南平原種地要重要太多了。因此,開發臺北和基隆,纔是馬林的最優選擇。至於臺南那邊,要等這邊開發得差不多了,纔會派人前往。
……
但是,僅僅是開發面積不大的小小臺北盆地,就困難重重。開發盆地,人力倒是不缺。畢竟,馬林有幾千移民,還有幾千被俘的原住民。
可除了砍樹挖樹根比較麻煩外,耕牛的短缺,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張彩告訴馬林,派去福州的商船,採購別的東西都沒問題,可就是耕牛難買。因爲,大明朝也很缺耕牛啊……
大明耕牛不貴,只要8到10兩銀子就能買到。可是,沒事的話,沒人願意賣耕牛。因爲,在農耕時代,耕牛就是農民最寶貴的財產之一,僅次於土地。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根本沒人賣耕牛的。張彩在福州都出價到20兩銀子一頭的天價了,也纔買了100頭牛回來。而且,這100頭牛裡,還有30頭是沒長大的牛犢子……
“聽說,胡建晉一江那邊,爲了解決耕牛短缺的問題,特地培育了一種矮馬,來代替牛耕地呢……”張彩把聽來的消息告訴了馬林。
“晉一江……矮馬……耕地……那不是晉一江馬麼?”馬林忽然想起來,貌似後世晉一江馬也是一種有名氣的馬。當然,它的名氣不是因爲這種馬有多能跑,而是它很能適應南方沿海的溼熱氣候。吃苦耐勞,而且是馬裡面很稀罕的能耕作水田的品種。
要知道,一般耕馬很難適應水田耕作。因爲,水田耕地,馬蹄子經常泡在水裡,容易爛蹄子。一般馬匹根本無法適應水田耕地,而晉一江馬卻能很適應這一點,而且拉車能力也不錯。
於是,馬林想了想後,對張彩道:
“既然耕牛買不到,你就去打聽打聽,看看有沒有能耕水田的馬匹可買。比如你說的那個晉一江的馬,就多買些回來,價錢高些也沒事。記住,咱不差錢!”馬林牛比哄哄地說道,一股壕氣贏面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