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納達島終於產糖了,一批格林納達島出產的紅糖,被運回了東弗里斯蘭,供應奧裡希王宮的消耗。
實際上,格林納達的甘蔗種植,還在進一步擴大中。因爲甘蔗節點可以培育甘蔗苗,因此,收穫的甘蔗,大部分都被用來繼續培育甘蔗苗,然後擴大種植了。
但是,一直不出糖也不好。按照慣例,要是一直看不到收益,那些個歐洲貴族老爺們,肯定會很生氣的。事實上,馬林並沒有那麼短視,格林納達總督老喬治還是挑選出一批長勢不好的甘蔗,用來榨糖……
最後,返回埃姆登港的船,共給馬林帶回了20袋大米,供馬林做蛋炒飯;20袋生薑,用來作爲香料和調味品;20袋大豆,用來……嗯,被馬林拿去磨豆漿、做豆腐去了……最後就是5袋蔗糖——紅砂糖……
但是,對於這些貨物的包裝,馬林則有些吃驚了……
大米、生薑和大豆用麻袋裝,這沒問題。但是,那些蔗糖爲什麼要用獸皮袋?不知道獸皮很貴嗎?這樣小批量的運輸蔗糖自然沒問題,但馬林以後是要把蔗糖做成一個產業的。這樣一來,包裝蔗糖的容易,成本也是需要控制的。不然,口袋價值太高,不是膈應人麼?
畢竟,蔗糖到最後,還是要面向大衆的。用獸皮口袋裝蔗糖,太奢侈了點……
“爲什麼不用油紙裝蔗糖呢?”馬林問負責跑美洲航線的船長光頭阿本。在馬林的認知裡,這個時代沒有塑料袋,自然是用防潮的油紙袋爲最佳了。
阿本撓了撓自己光禿禿的腦袋,想了想說道:
“大人,油紙價格不比獸皮便宜啊……”
“啊?”馬林愣了下,然後,他找來科勒,讓他派人去打聽下。
果然,科勒的人回來後,告訴馬林,油紙價格真的不比獸皮便宜,還沒獸皮結實……
馬林隱隱地想起來,歐洲目前的造紙術,大概還是唐朝時期阿拉伯人學過來的早期造紙術。也就是用破布、漁網、樹皮等原料造紙的辦法。
但是,歐洲布料價格很貴,用破布當原料……紙張成本不高就有鬼了……
而此時的大明,已經開始流行竹紙。竹紙就是把竹子放在石灰塘裡泡上一百多天,泡爛了,再拿去造紙。
竹子在華夏到處都是,尤其是南方。而且,毛竹生長很快,原料易得。因此,華夏的紙張,成本要遠低於歐洲的破布、漁網造出來的紙張。
直到乾隆時期,法國的傳教士蔣友仁(原名伯努瓦.米歇爾)纔在華夏偷竊了造紙術的秘密,把新式的造紙術,畫成圖,送回巴黎。
就現在而言,歐洲紙張的價格,還真不算便宜。以至於,貴族們在簽署文書的時候,乾脆使用比紙張貴一點,但更加結實耐用的羊皮紙了。
而且,說起歐洲目前的油紙,那成本更高。因爲,歐洲流行的油紙,是牛油紙。牛油價格多貴啊?在這個缺乏油水的時代,牛油那價格……
紙張在歐洲本來就貴,加上泡了牛油,價格更貴,基本和獸皮差不多了。但獸皮不僅防水,而且更加結實。所以,在運送蔗糖的時候,歐洲人乾脆使用獸皮袋了。
……
馬林忽然想起一件事——他之前貌似打算在布雷頓角島,利用當地的森林資源造紙的。爲此,他還派人去埃及購買煮紙漿所需的芒硝(硫酸鈉)來着。只是,之前忙於戰爭,他差點忘了此事。
於是,他趕緊找來相關人員,詢問芒硝的購買情況。結果,馬林被告知——去埃及的船,已經購買了幾十袋芒硝回來了,並找到了穩定的供應商。只要有需要,買他幾百幾千袋芒硝都可以。只是,馬林後來一直沒提購買芒硝的事情,造紙的事情也被耽擱了,去埃及的船也就只顧着購買天然蘇打了,不再增加芒硝的採購。
事實上,現在布雷頓角島上,悉尼灣北邊的北悉尼礦區的煤礦已經被發現了,並已經開始開發了。而且,布雷頓角島上,包括北美大部分地區,都是叢林密度的地區。
在北美髮展造紙業,絕對是最佳選擇啊……
這裡樹木無限,加上布雷頓角島的煤礦,以及從埃及購買來的蒸煮催化劑——芒硝,馬林完全可以讓人在布雷頓角島上架起大鍋,拼命煮紙漿,要多少有多少……後世的加拿大,就是世界最大的紙漿生產國……
當然,煮紙漿的容器,並不是普通的大鍋。而是需要密封性較好的鋼鐵蒸煮器,蒸煮器在密封后,蒸煮時水蒸氣散發不出去,在蒸煮器內形成高壓。然後,溫度上升……
這樣,就能在幾個小時內,把木片,煮成可以用來造紙的紙漿……
而使用傳統的法子,造竹紙,光是把竹子泡在石灰塘裡,就需要泡一百多天……
泡完後,還要拿到大鍋裡,煮上七八天……
而在泡竹子的一百多天裡,造紙匠們,竟然無所事事,只好去乾點別的事情。等到竹子泡好了,他們才能開鍋煮,正式開工。
而使用現代化學制漿法,使用硫酸鈉爲蒸煮催化劑,加上使用密封的高壓蒸煮器,把切成小片的木材放進蒸煮器中,只要高壓蒸煮2到4個小時,就能獲得紙漿……
兩者對比之下,效率差了幾百上千倍啊……
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竹紙造紙法,至少需要一百二十天左右的時間,才能獲得可以造紙的紙漿。
而使用後世的化學制漿法,使用比竹子更廣泛的木材,只要一天,就能獲得紙漿……甚至,一天都用不着,半天就行……
也就是說,當大明的造紙工匠們製造了一刀紙的時候,用現代方法的工人,可能已經制造了幾百上千刀紙了……
如此效率之下,加上北美的木材不要錢,隨便砍。因此,馬林可以肯定——只要開始造紙,他麾下的造紙廠造出來的紙張,成本將會非常低廉,比明朝的紙張成本都要低。
明朝紙張價格大約是一張紙1文錢左右,馬林用現代科技造的紙,成本肯定比這低多了……
到時候,如此成本低廉的紙張,做成油紙,價格肯定也不貴。到時候,馬林完全有條件去普及油紙袋包裝了……
而且,東弗里斯蘭學校使用的課本,也可以做到人手一本了……不像現在,很多孩子還在學岳飛,用樹枝在沙盤上寫字呢……
而因爲北美殖民地出產大量的鯨油,即使是製造油紙,也不需要使用昂貴的牛油,而是使用鯨油浸泡紙張即可。這樣,布雷頓角島生產的油紙,價格肯定是很便宜的。
到時候,格林納達,以及將要開發的古巴,生產的蔗糖,完全可以使用油紙作爲包裝。既便宜,防潮效果也好……
爲此,馬林親自組織工匠,打造了一個大型的蒸煮紙漿用的蒸煮器,密封式的,頂端有類似坦克蓋子一樣的蓋子,蓋子周圍,套上了牛皮,以保證蒸煮時容器做到儘量不漏氣,增加容易內的壓強,提高蒸煮溫度。
只是,頭一次蒸煮,蓋子的鐵栓做的不牢固,導致蓋子被蒸煮器的高壓頂飛了,還傳來了巨大的炸響。好在那鐵蓋飛向了無人的地方。不然,要是砸向前來圍觀的馬林,那就要改變歷史了……
經過改良,工匠們給蒸煮器的蓋子,使用了承受拉力很高的高碳鋼鋼栓。這樣,不管蒸煮器內壓力多大,鐵蓋也不會被頂飛了。除非,蒸煮器內壓強達到了可以讓純鋼鐵打造的蒸煮器發生爆炸的程度……但是,那種可能性是極低極低的……
蒸煮器搞成功後,馬林命人裝船,運往布雷頓角島。同時,馬林還調撥了一批簽了死契的造紙工匠和伐木工,前去布雷頓角島造紙。那些個伐木工,自然是負責砍樹,並把原木分割成小木片,好放入蒸煮器裡煮。而那些造紙工匠,則負責紙漿煮好後,把紙漿重新調配好,並進行紙張的抄造。然後,把塗滿紙漿的木板拿出去曬乾……等到曬乾了,造紙工匠們就可以從木板上揭下一張張紙……
不過,因爲考慮到要把煮鹽基地轉移到布雷頓角島上,而造紙的廢水污染又大(尤其是化學制漿)。因此,馬林決定,造紙的基地,就不放在悉尼灣了,而是放到布雷頓角島北端去。
這樣一來,造紙廠產生的廢水,即使排入大海,也不會影響到悉尼灣的煮鹽。因爲,北美東海岸的洋流,也就是北大西洋暖流,是從南向北流的。把造紙廠半島布雷頓角島最北邊去,造紙廠產生的廢水,就不會影響到“上游”的煮鹽基地。否則,煮鹽基地用的是被污染的海水,那煮出的鹽就會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