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心之中,馬林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看到金幣,馬林很想賺。而且,路易十二開出的價格是1.2芬尼每磅,比德意志糧價高兩成。但是,想到趁機從法國招募人口的計劃,馬林心裡又動搖了……
他心裡很清楚,如果讓路易十二得到足夠的糧食,平息了天災,那自己能招募到的人口就有限了。畢竟,能活下去,誰願意輕易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農業時代,不僅華夏人戀家,歐洲人也同樣如此。只有進入19世紀,工業時代開始後,世界人口才出現大規模的遷徙。
比如美國,在17、18世紀近兩百年的時間,北美十三州不過才兩三百萬人。但進入19世紀後,隨着工業時代的到來,世界人口遷徙規模越來越大。而到了19世紀中後期,每年的移民數量都有幾百萬。
所以,在這個年代,想要讓法國農民,尤其是自耕農離開他們的土地,是非常困難的。除非,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很顯然,馬林只要賣糧給路易十二,路易十二哪怕煮點很稀的麥粥,裡面摻雜一堆雜物……只要吃了能活下去,大部分農民都不會願意離開家園的……
漸漸地,馬林更傾向於不賣糧給路易十二了……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北海國的一堆貴族聽說了路易十二願意拿真金白銀來買糧食,紛紛找到馬林,想要賣糧。
在北海國,馬林雖然一個人獨佔了全國一半的耕地,可另一半也在各家貴族和很多軍中將士手裡。馬林的糧食積壓賣不出去,那些北海國貴族家裡的糧食一樣積壓賣不出去。
很多北海國貴族家裡,積壓了大量的陳糧。最嚴重的是,今年豐收後,很多北海國貴族家裡的糧倉都放不下新糧了。
雖然知道法國和北海國不大對付,可想要處理積壓糧食的願望,還是促使很多人找到了馬林,要求賣糧。
馬林此時心裡是有苦難言啊,利用法國天災趁機招募法國農民的想法,只能做不能說。否則,馬林會成爲路易十二的眼中釘。他不能和手下的貴族們解釋清楚,就沒法阻止他們賣糧啊……
思來想去,馬林最終給出了一個勉強的理由——路易十二買糧,除了賑濟災區,其實是想要用作軍糧,來進犯皇帝佔據的瑞士地區的……
這個理由勉強成立,畢竟,馬林是靠皇帝起家的。而德意志人,就算看皇帝不爽,也不能看着法國人欺負皇帝。特別是,馬林軍中將士,很多就招募自德意志南部親近皇帝的諸侯國的山區。
北海國衆貴族覺得有道理,於是一起商議了半天。但半天后,他們向馬林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出售勉強夠法國東北部災區災民所需的糧食,這樣,既能銷售出一批糧食,以換取現金。同時,也能避免法國人將多餘的糧食用於軍事目的……
馬林心中雖然不太樂意,可他也不好明說自己看上了法國災民啊。無奈之下,他只好同意貴族們向法國銷售夠上百萬災民吃幾個月的糧食。折算下來,按照每天喝稀粥的低標準,同意向法國出售3000萬磅糧食。按照1.2芬尼每磅的標準,價值3600萬芬尼,價值60萬金幣。
路易十二有些嫌少,爲什麼嫌少?他的確想趁機採購一批軍糧來着。可是,馬林拼命阻攔,讓路易十二隻能買到這麼些。
爲了安撫手下貴族,馬林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售糧份額,把好處全讓給了手下。但私下裡,馬林卻讓科勒悄悄地把那些跳得最歡的貴族的名字都記在了小本本上……
馬林認爲,這些跳得最歡的貴族,有私通法國的嫌疑。退一步講,就算沒有私通法國,這麼見錢眼開,也不大靠得住。畢竟,北海國和法國關係不好,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這麼積極地賣糧給法國人救災,難道有問題?
結果,科勒私下派人一查,還真查出了問題——有兩個叫得最歡的貴族,的確和法國人有勾搭。當然,不是投靠了法國人,而是收了法國人的賄賂,幫法國人說話了。
馬林頓時在自己的小本本上給這兩個人打了叉叉,當然,眼下不適合處置他們。而且,他們的罪行,在目前這個年代也不算啥大罪。但是,馬林總有辦法收拾他們的。以後,找個藉口就是。幸運的是,這兩人是文官,不是軍隊將領。不然,馬林就要緊張地睡不着了。
事實上,在這個年代,有貴族被別國收買其實是正常事。這個年代的貴族大多貪婪,只要賄賂一下,加上事情不大的話,他們都會接受。
但馬林來自華夏,華夏人講究“非左即右,非善即惡”,有時候非常較真站隊問題。所以,馬林纔會這麼生氣。但在這個年代,和外國有勾結的貴族,其實非常多。這個時期的很多歐洲貴族,大兒子爲這個國王效力,二兒子可能就爲這個國王的死敵君主效力。這些貴族和古代華夏的世家一樣,家族利益至上,纔不管你什麼君主不君主的。
只有馬林後來從平民中提拔的那些將領,一開始就受到馬林“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誠教育,纔沒有兩面三刀的習慣。而那兩個被收買的貴族,其實也是後來投靠馬林的被馬林佔據的諸侯國的老貴族。他們還保持着多方下注的老習慣,見到法國勢大,雖沒有投靠過去,卻也不會跟法國劃清界限。
對於歐洲傳統貴族的這種多方下注的老習慣,馬林也非常無奈。他總不能以這個理由去處置那些貴族,而且,北海國現在也的確沒有公開和法國翻臉。不是敵國,根本無法判定他們有罪……
想要改變貴族們的觀念,馬林只能指望下一代了。於是,馬林下令——改革貴族學校教學方式,將貴族學校全面改爲寄宿制,不再允許走宿。
同時,馬林下令那些學校裡的老師和教官,下大力氣對那些貴族子弟進行“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誠教育。每週7天,他們有5天呆在學校裡,比和家長接觸更多。這樣,就有充分的時間去扭轉那些貴族子弟的思維了。
如果這麼賣力教育了,還扭轉不過來,還保持着兩面三刀的陋習,就別怪馬林放棄他們了。畢竟,哪個君主都不希望自己的臣子兩面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