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大膽的想法呢?馬林打算,從匈牙利幾萬戰俘中,挑選一萬人出來,組建成軍,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
馬林對英格蘭那邊的情況越來越不滿了,因爲,愛德華現在小動作不斷,正在竭盡全力清除馬林的影響力,以達不受制於馬林的目的。
老實說,愛德華這樣的做法,從他自己的角度而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但從馬林的角度上講——你一個本來必死被我救回來的“配角”搶什麼戲啊?老老實實當配角不行麼?非要搶主角的戲份!這是在逼迫主角早點讓你領盒飯啊……
不只是愛德華如此做,英格蘭本土的貴族們,也對國內有一個手握雄兵的外國諸侯感到不滿。關鍵是,馬林的兩個萬人軍團偏偏還駐紮在英格蘭境內。雖然被愛德華和英格蘭大臣們想法子調走了一半去蘇格蘭和愛爾蘭,可還是有一萬人在英格蘭本土。
要知道,這可不是什麼徵召兵,而是戰鬥力強大的常備軍!而英格蘭的常備軍纔多少?以前,英格蘭全國的常備軍只有幾千人。但馬林放了兩個軍團過來後,爲了防備這兩個軍團發動叛亂,愛德華不得不招募了兩個萬人軍團作爲嫡系部隊,爲的就是自保。不過,當初因爲都鐸王朝的餘孽還很多,的確需要那麼多軍隊保證安全。
但如今,隨着都鐸王朝最後的公主瑪格麗特以及那個所謂的“亨利小王子”被殺,加上愛德華清剿國內叛黨數年,英格蘭國內已經基本穩定下來。然後,就到了“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和平時刻了。
愛德華很想解散大部分軍隊,可是,他看到馬林那兩個萬人軍團還好好地在那兒,絲毫沒有解散或撤走的跡象。所以,他也不敢輕易解散麾下兩萬大軍。
可是,兩萬常備軍啊!就算按照3便士每人每天的薪水算,一年開支就要9萬多英鎊。但問題是英格蘭王室每年的財政收入才十幾萬英鎊。這麼多軍費開支,負擔實在太過沉重。
所以,這幾年,愛德華的財政基本是年年嚴重赤字!好在當初殺光了都鐸王朝的大貴族,查抄了很多錢糧,才維持了這些年的花銷。
但愛德華知道,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不出兩三年,之前靠着查抄大貴族財產得到的錢財,就都要花光。而且,爲了維持大軍開銷,他就需要和銀行家們借高利貸了。
正是因爲如此,愛德華才迫不及待地動手,想要清除掉馬林在英格蘭大部分的駐軍。如此,他也能解散掉大部分常備軍,只保留七八千常備軍。這樣,他就能節省一半以上的軍費開支,讓英格蘭朝廷達到收支平衡。
愛德華可不是馬林這樣的土豪,維持幾萬大軍都不費勁。按照英格蘭的財政水平,維持七八千常備軍纔是正常的承受範圍。再多,那就是超標了。
所以,愛德華打算在兩三年內,讓馬林在英格蘭駐軍減少到5000人以內。當然,愛爾蘭和蘇格蘭那邊形式不穩,還需要馬林免費幫忙鎮守幾年。
這並不是什麼秘密,而是英格蘭朝野的共識。馬林知道,所以他也打算在一兩年內讓愛德華領盒飯。然後,他自己控制英格蘭。
可是,一旦他吞併了英格蘭,和法國的大戰在所難免。畢竟,法國人絕不會允許英格蘭和北海國這樣的陸軍強國聯合。
爲了備戰,馬林之前故意和皇帝配合演戲,並公開擴軍,打算組建第七軍團。諸侯們似乎也被騙到了,默許了他招募德意志南部山民的行爲。
可馬林知道,這還不夠……
就算再招募1個萬人軍團,北海國本土也就5個軍團5萬人,外加一個平時放牧種地,戰時才召集的非常備軍的哥薩克騎兵軍團。
5.5萬大軍看着不少,可面對的敵人更多……
只要馬林吞併掉英格蘭,莫說法國會憤怒,德意志其他邦國也會嫉妒發狂,很可能和法國聯手對付馬林。
因此,到時候那場戰爭,基本算是北海國的生死存亡之戰。若是打輸了,北海國本土就要丟了。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自然是越多越好,越強越好。
此前,馬林已經打算在北美殖民地,從那幾萬戶德意志移民中招募一個萬人軍團。一旦本土發生戰事,就調集那個萬人軍團回國參戰。
但這還不夠!
6.5萬大軍,只能單獨勝過法軍,可擋不住背後德意志諸侯們的攻擊。所以,馬林打算至少準備7.5萬人甚至8萬大軍。這樣,才能保證不敗!
也就是說,馬林還想擴編一個萬人軍團!
但是,人從哪裡來呢?
之前,馬林也考慮過那五六萬匈牙利戰俘。畢竟,那可都是有作戰經驗的壯丁。只要好好挑選下,一萬精銳還是能夠挑選出來的。
可是,馬林並不相信匈牙利人。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根深蒂固。而且,那些匈牙利戰俘,可都是叛逆出身,屬於“有前科”的匪徒,更加不讓人放心。
所以,那些匈牙利人,馬林之前是打算讓他們當農民,去開發美洲殖民地的。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自從計劃從海地島擄走幾十萬人口去北美種田後,馬林忽然發現——貌似北美殖民地勞動人口不缺了……
加上這次海地那邊的報告,馬林忽然意識到——貌似那6萬多匈牙利戰俘,也是可以利用的……
不過,考慮到忠心的問題,馬林還是找來科勒,讓其派人去調查戈斯拉爾礦山剩下的6萬3千多匈牙利戰俘的情況。主要是,對德意志的認可度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查,科勒派人去戈斯拉爾礦山的教堂找當地教堂的人瞭解了下德語學習進度,就摸到了情況……
道理很簡單——凡是學德語上心的人,往往對北海國的認同感較高。而那些拒絕學德語的戰俘,往往都是死硬派,不肯合作的。
好在,大部分戰俘都是知道靈活變通的。幾天後,數據傳回來顯示——只有一萬多戰俘屬於死硬派,堅持不肯好好學德語,也不願意融入德意志社會。而其餘4萬多人,只是隨大流的普通人,還是願意學德語並融入北海國社會的。畢竟,馬林之前明確規定了——學會德語待遇提高。
然後,馬林拿起名冊,開始查看那願意融入北海國的四萬多戰俘的情況……
於是,馬林發現——似乎願意融入北海國社會的匈牙利戰俘,大多是年輕人。而那一萬多拒絕融入的戰俘,貌似多半是中年人,甚至還有些老年人……
馬林立即明白了……
畢竟,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而歲數大的,更喜歡保持原來的習慣和想法,想改也難。
但馬林徵兵,恰恰喜歡年輕人。因爲,他們體力和爆發力更好,能服役的時間也更長。最讓馬林高興的是——這4萬多學了德語的年輕匈牙利戰俘中,居然有2萬餘人曾經是騎兵!
匈牙利騎兵啊!那可是在拿戰時期都很有名的兵種,也是歐洲輕騎兵中的代表!甚至,波蘭翼騎兵也是借鑑了匈牙利驃騎兵的戰鬥方式發展起來的。具體的,其實也就是驃騎兵穿上胸板甲,戴上鐵盔而已。
這些來自匈牙利的馬扎爾人騎兵,多半從小在馬背上長大,騎術精湛。而且,也都擅長使用馬刀和長矛,和波蘭翼騎兵的戰鬥方式很像。畢竟,波蘭翼騎兵也是跟他們學的。
一般情況下,首輪衝鋒時,匈牙利驃騎兵都是用長矛衝鋒。但用長矛衝鋒時,長矛扎入敵人身體後,很難抽出來。畢竟,長矛上可沒有方便拔出的留情結。
所以,一般第一輪衝鋒後,很多匈牙利驃騎兵在刺中敵人後,不得不丟棄長矛。否則,他們的手臂吃不消,甚至會骨折。
然後,如果繼續集團衝鋒,匈牙利驃騎兵會拔出歐式的直劍繼續衝鋒。而如果是混戰,他們則會拔出腰間的彎刀和敵人互砍……
也就是說,不管是匈牙利驃騎兵,還是波蘭翼騎兵,此時一般都攜帶三樣兵器——第一輪衝鋒的長矛,騎士直劍和彎刀。根據情況,他們會使用不同的兵器。
這對騎兵本身素質要求極高,因爲,他們需要熟練使用三種不同的兵器,而且是在馬背上熟練使用。
所以,從農民中挑人訓練成驃騎兵是很難的。後來,19世紀時,爲了避免農民在馬背上作戰的能力缺陷,乾脆發展出了不怎麼仰仗個人能力的牆式衝鋒,也算是無奈中搞出來的神操作了。
但是,若是論機動能力和用途,顯然靈活機動的驃騎兵比那些只會牆式衝鋒的農夫騎兵強太多了。
這些匈牙利騎兵,不但能夠在戰鬥時發起衝鋒,平時,也可以用來襲擊敵軍補給線,還能滲透到敵國境內搞破壞。或者,用來擔任偵察兵和信使。
而且,匈牙利人(也就是馬扎爾人)原本就是馬背上的民族,只是這幾百年漸漸轉向農耕而已,其族人,遊牧民族的特點目前還保留了大半。所以,這6萬多戰俘裡,光是輕騎兵就有兩萬多人,比例非常高。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都樂意接受馬林的招攬。畢竟,沒人不喜歡好的待遇……
思考再三後,馬林決定——從這兩萬多匈牙利驃騎兵戰俘裡,挑選出最強的1萬人,組成新的騎兵軍團。
一旦和法國人開戰,這一萬匈牙利驃騎兵,將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別的不說,但是破壞補給線,就能讓法國軍隊吃不消。加上本土再搞堅壁清野,光是補給問題,就能拖死法國人。
而且,匈牙利驃騎兵本就有很強的突擊能力。若是找到敵軍的破綻,這些人會使用長矛,對敵陣發起毫不留情的突擊和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