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克里斯蒂安王子率領2萬大軍從日德蘭本島北部地區南下的同時,伍爾夫.埃斯布蘭德,也帶着石勒蘇益格公國真正的八千主力,急匆匆地往石勒蘇益格公國西北部的重鎮裡伯城趕。
根據馬林派去丹麥的間諜發過來的最新情報,克里斯蒂安王子率領的2萬大軍,就在丹麥日德蘭半島的西北偏僻地區。從大營駐地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裡伯城。
而且,裡伯城對於丹麥奧爾登堡王朝的意義重大。就是在裡伯城,克里斯蒂安一世於1460年曾在此簽署著名的《裡伯條約》,宣佈石勒蘇益格公國和荷爾斯泰因公國“永遠不分離”。
所以,對於丹麥而言,裡伯城不僅是石勒蘇益格公國北方的重鎮,還是一座擁有法理意義的歷史重鎮。拿下了這裡,意味着石勒蘇益格公國和荷爾斯泰因公國的不可分割性,對於丹麥意義重大。
當然,之前爲了保密,丹麥軍隊大營並不靠近邊境地區,而是比較靠北,也比較偏僻。因爲,只有偏僻點,纔不容易被敵人發現。
同樣地,馬林派去石勒蘇益格公國的1萬英格蘭僱傭兵,也被安排在了離裡伯城有一段距離的偏僻鄉村。當伍爾夫.埃斯布蘭德率領八千主力北上增援裡伯城的時候,薩卡拉也率領1萬大軍北上了。不過,薩卡拉和麾下的1萬英軍走得不急。因爲,他們的任務,就是在裡伯城攻防戰打了幾天後,才能抵達戰場的。
那時候,丹麥軍隊的士氣受挫,這1萬大軍再忽然出現,是可以重創敵軍的。甚至,伍爾夫.埃斯布蘭德率領的八千主力,都有五千人會和薩卡拉匯合,而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將會只帶3000援軍進城。
因爲,守城並不需要太多的人馬。而且,只是堅守幾天而已,並非長久堅守。
裡伯城原本就有一千守軍,加上三千援軍,就有四千老兵了。再在城裡城外徵召些民壯,湊五六千人還是沒問題的。
而且,你要是動用上萬正規軍去守城,把丹麥嚇到了,那也不好。既然是拖延時間,就得讓對方看到一點希望。否則,丹麥大軍要是嚇退了,人家也來個據城而守,還真難攻克。
因此,守軍需要守住裡伯,但又要讓丹麥人看到一點希望。不然,人家縮回去了,那就難辦了。
畢竟,那可是二萬大軍。正面剛也許打不過伍爾夫.埃斯布蘭德的1萬石勒蘇益格守軍和薩卡拉的1萬英格蘭僱傭兵。但拿來守城,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和薩卡拉還真沒辦法。畢竟,他們沒有炮兵。
所以,城裡的守軍不能發力過猛,把丹麥人嚇回去。
要是丹麥人退回去了,那麼,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和薩卡拉就難受了。想進攻吧,他們缺乏攻城器械。可不攻打吧,兩人就要犯難——到底是繼續打下去,還是南下和馬林匯合,夾擊勃薩聯軍呢?
所以,這次裡伯城的大會戰,伍爾夫.埃斯布蘭德和薩卡拉都希望一戰解決丹麥。即使不能全殲對手,也要把對手打殘了。這樣,兩軍的主力,才能安心南下“救駕”。不然,對方只要存在,就是個威脅,會牽制本方大量的兵力……
……
就在戰爭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的同時,馬林在戰場之外也沒閒着。他讓傑弗裡派出代表,前往沃爾姆斯,向帝國大議長美因茨大主教雅各布提出訴訟,狀告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和勃蘭登堡選帝侯喬基姆一世,指責兩人吃裡扒外,明明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大貴族,卻勾結丹麥,惡意攻擊神聖羅馬帝國“善良的商人之都——呂貝克”。
因此,馬林提議,剝奪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三世的選帝侯頭銜,將其轉讓給薩克森公爵喬治;剝奪喬基姆一世的勃蘭登堡選帝侯的頭銜,轉給霍亨索倫家族的其他系的貴族。比如勃蘭登堡——安斯巴赫分支的霍亨索倫家族成員……
總之,除了戰爭之外,馬林還在德意志境內大造輿論,攻擊腓特烈三世和喬基姆一世勾結外國,侵略本國“善良”勢力……
當然,馬林不會傻乎乎地獨自行動。除此之外,他還拉上了呂貝克和漢堡,以及兩個漢薩城市的幾十個小弟,一起上書的。
不止如此,馬林還聯合兩個城市,在全德意志地區,賣力宣傳,宣傳腓特烈三世和喬基姆一世勾結外國的“叛徒”嘴臉,大力抹黑二人。
另外,馬林還派人在戰區附近地區大肆散播假消息,說哈布斯堡家族聽說瑞士僱傭兵大部分被勃蘭登堡和薩克森人僱傭走之後,覺得機會來了,打算大舉出兵,攻佔瑞士十三州,以收復故土……
畢竟,瑞士地區,以前的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只是,在盧森堡王朝時期,被盧森堡家族的皇帝西吉斯蒙德,威逼利誘之下,從哈布斯堡家族分離了出去。
因爲,哈布斯堡家族是盧森堡家族皇位的強有力競爭者。所以,遭到了盧森堡王朝的全面打壓。瑞士人在皇帝的支持下,從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獨立出來,還和哈布斯堡家族結下仇怨。而當哈布斯堡家族重新獲得皇權後,卻發現——瑞士人翅膀硬了,瑞士僱傭兵非常強力……
爲了奪回祖地,哈布斯堡家族和瑞士人打了多次的仗。而爲了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的捲土重來,瑞士十三個州組成了聯盟,共同對抗哈布斯堡家族。
而現在,瑞士僱傭兵絕大部分都被勃蘭登堡和薩克森僱傭走了,其餘兵馬,也分別在格德司公國和法國。
因此,這個時候,的確是瑞士最空虛的時候。若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大軍此時偷襲瑞士,的確是好機會……
所以,馬林讓人散佈這樣的謠言,主要就是爲了動搖勃薩聯軍那2萬瑞士僱傭兵的軍心。
有哈布斯堡家族這樣強大的敵人存在,瑞士人的確會提心吊膽,從而心不在焉,影響到戰鬥力……
至於在帝國議會上的申訴,馬林也從未想過能獲得什麼結果。因爲,其他選帝侯,不會看着薩克森選帝侯和勃蘭登堡選帝侯完蛋的。但是,他們現在也不會支持薩克森和勃蘭登堡。
爲什麼?因爲勃蘭登堡選帝侯國和薩克森選帝侯國若是這一次獲得了勝利,以後就聲威大振了。以後,七大選帝侯,就要以這兩個選帝侯的聯盟唯馬首是瞻了。
所以,其他選帝侯即使和這兩個選帝侯是一夥的,卻不會希望這兩人取勝。當然,他們也不會希望馬林取勝。
在其他選帝侯看來,最好的結局,就是雙方兩敗俱傷,然後誰也沒勝利……
但現在明面上看,是勃薩聯軍佔據優勢。所以,馬林指控兩位選帝侯叛國的行爲,是會得到其他幾個選帝侯的私下支持的。即使不能扳倒腓特烈三世和喬基姆一世,也會讓兩人噁心不已,心中難受……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種宣傳,實際上是馬林事先做好的一種鋪墊。因爲自己目前處於劣勢,其他諸侯會默許自己的這種攻擊性很強的宣傳,以打擊腓特烈三世和喬基姆一世的聲望。另外,還會通過宣傳,把兩位選帝侯塑造成反派人物。
等到自己忽然翻盤的時候,那些諸侯們想阻止這種宣傳已經晚了。到時候,打敗勃薩聯軍的自己,就會在輿論中成爲正義的一方。
而成爲正義的一方的自己,也大大降低了事後被其他諸侯羣毆的風險。畢竟,德意志地區的諸侯們雖然有羣毆的傳統,但一般都是羣毆“邪惡”的一方,而不是正義的一方。因爲,在這個貴族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是很講究“師出有名”的。即使勃薩聯軍出兵圍攻呂貝克,也打着爲姻親丹麥報仇的名號,不是隨便出兵的。
若是自己成了正義的一方,那些不相干的諸侯,就找不到藉口參與羣毆自己的聯盟了。這些諸侯別看平常很廢柴,單挑會被馬林吊打一百遍,但人多力量大,諸侯多了,實力也會強得嚇人的。十幾萬大軍朝面前一擺的話,馬林不被嚇倒,但他手下也會被嚇尿的……
而且,馬林感覺到,這次若是自己戰勝了,收益比上次打敗丹麥要大得多。畢竟,這次的敵人——丹麥、薩克森選帝侯國和勃蘭登堡選帝侯國,都是家底殷實的主兒。從它們身上割肉,一定是超級大肥肉,沒準會把自己吃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