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華對於國史的編撰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而歐洲各國對國史的編撰始於19世紀民族主義興起。

然而其社會發展階段的滯後,及沒有有效的國史編撰致其史料比較零碎。所以歐洲各國鮮有朝代史,而只有通史。

至於對世界範圍的通史來看,僅僅是便於讀者理解,而不是對歷史的詳細研究。

可能是西方對其歷史沒有信心的原因,導致許多研究歷史者都不能夠以客觀的角度去研究,而是以自己國家或者西方世界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的發展。

許多西方歷史學者鮮有民國或民國以前時代歷史大家的修爲,能夠不爲外物所掣肘去儘可能的還原歷史的原貌的品質。

這本歷史小說,是以民國時期何炳鬆的《歐洲全史》爲史料基礎,來了解歐洲5世紀到20世紀的歷史,確切的來說是西歐地區的歷史。

對於阿拉伯那些事兒來說,研究阿拉比亞的原因在於,中東地區受到阿拉比亞的影響是最大的,以此來追根溯源;而對於歐洲地區來說,現在的格局又以西歐爲最,那麼研究者對西歐的歷史就會更加的關注,研究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

這也就像一個人,貧窮的時候沒有人關注你,當你突然成爲有錢人或者有權人的時候,然後就會有人研究這個有錢人或者有權人過去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爲什麼他就會有權或者有錢呢?

有一句話說的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儘管何炳鬆先生是一位歷史大家,但是這並不是說何炳鬆先生的觀點都是對的。

由於歷史的侷限性,現在我們所瞭解的知識,在那個年代也許還沒有,所以可以採納那些主要的觀點。

儘管已經過了百年的時間,但是一些觀點現在看來還是非常振聾發聵。

何炳鬆先生所著《歐洲全史》,大部分是以美國魯濱遜所著《西部歐洲史》前二十九章爲藍本,及文明史取材於魯濱遜與比爾德合著《歐洲史大綱》第一卷爲基礎史料。

所以說,歐洲那些事兒也是間接的引用,《歐洲全史》中有提到過衆多書籍,但是都沒有找到。

希望有一天研究國家或者地區的歷史,能夠以最原始的材料來進行研究,而不是現在的暢銷通史。

歐洲那些事兒,就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結合何炳鬆先生的客觀史料,去解讀歐洲、確切說是西歐歷史的演化。

這種演化並不是以現在西方所宣傳的那種社會劃分,而是從最本質、核心的角度來了解歷史的演化,歷史演化表現出來的就是權力、財富、制度、合法性這四個維度。

這是歷史演化所表現出的四個維度,但就本質來說又是以人類社會行爲原則親戚選擇和互惠利他而展開,這是就個人而言;那麼對羣體來說,就要依靠等級進食制和等級交配製展開。

由個人和羣體這四條原則,以及四條原則所表現出的權力、財富、制度、合法性四個維度是促使歷史演化的內在推動因素。

也可以說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這四條原則及這四個維度。

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前言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前言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前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