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

對於歐洲來說,目前的主流是主要敘述西歐地區的歷史,這同近現代以來西歐地區對於世界的影響最爲廣泛有關。

但是就歷史來說,西歐地區在歷史中相當長一個時期,其發展程度是遠遠落後於東部歐洲。

對於歐洲歷史並不能割裂東部歐洲歷史,同時也不能夠將歐洲歷史封閉起來。

以爲歐洲地區是一個封閉體,是一個內部自我發展所形成的獨特文化。

所謂的希臘及羅馬僞史並不能夠使歐洲地區形成一個文化上的閉環,事實上是歐洲地區從來都沒有形成一個文化上的閉環。

公元三到四世紀,匈奴人的入侵徹底改變了歐洲地區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原始形態;

中東地區阿拉伯人對西班牙的殖民,及意大利半島地區成爲承接中東與西歐的橋樑;

十三世紀蒙古人的入侵,打通了亞洲到歐洲的貿易大通道,使得歐洲地區可以直接的接觸到世界上最發達的中華文明;

十六世紀、十七世紀土耳其人對歐洲的入侵,明確的讓這些歐洲部落貴族認識到其部落體制的落後,也爲後來的轉變提供了轉機。

伴隨匈奴人入侵帶給歐洲地區的是貴族奴隸社會的分封制;

伴隨中東阿拉伯人對西班牙殖民,使得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傳入歐洲。

紙及印刷術使得歐洲地區部落開化的基礎,指南針使得船隻可以遠航;

蒙古入侵帶去了火、藥及原始的火器,改變了冷兵器時代,且使得歐洲可以與世界上最文明的地區中華文明聯繫起來;

土耳其的入侵,使得歐洲地區的部落有識之士認識到自己部落體制的不足。

歐洲地區從來都不是一個封閉體,也不存在歐洲地區的文明閉環。

歐洲之所以沒有淪爲非洲和美洲的模樣,在於其在同亞洲大陸相連,受到亞洲文明的不斷輸血,才使得歐洲有今天的模樣。

那麼你就要問了,既然中華文明如此強大,爲何還要衰落?

既然歐洲如此落後,爲何現在會變得如此強大?

中華地區自人類懵懂初開之際,中華地區就是引領人類進步的搖籃。

中華地區在堯舜禹前爲原始社會時期;堯舜禹時期爲無血緣分封的貴族奴隸社會形成時期;

而到了夏商周時期已經演變爲血緣繼承及無血緣分封的貴族奴隸社會;

經過春秋戰國,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類命運的大討論,即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爲後世提供了各種形式下的學術解決方案。

例如,道家的自由放任主義、法家的威權主義、儒家的折中道德負責制。

中華也是最早形成國家的地區,而世界其它地區,例如歐洲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才形成國家;例如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形成國家;日本是在19世紀才形成國家。

伴隨國家的形成,其制度的力量使得中華地區在世界2000多年的歷史上成爲引領世界文明的唯一力量;以同中華遠近影響逐漸衰弱。

在現實優勢體制的慣性下,一種文明是很難做出調整的,所以在受到這種文明的邊緣地區西歐實現了反轉,因爲船小好調頭。

西歐地區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權力家族化世襲問題(選舉),使得西方能夠在20世紀成爲引領世界的主要力量。

沒有中華這個世界缺乏主軸,不談中華這個世界就不是世界。

法蘭西大革命以前歐洲地區的歷史多以西歐地區的各部落部落史爲主,例如法蘭西部落、英格蘭部落、尼德蘭部落、日耳曼部落、西班牙部落及意大利半島地區諸部落。

在十六十七世紀之時,有兩個在後世有巨大影響力的部落開始顯露出來,一個是普魯士(後世德國),一個是羅斯(後世俄羅斯)。

在歷史中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東部歐洲地區的部落是最先受到來自蒙古高原及中東地區部落民族的侵襲。

所以這個地區一直生活在匈奴人、蒙古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影響下,相比較而言整體上要比西部歐洲發達一些。

但是在近代現代以來,除了一個俄羅斯崛起外,其它部落不足稱道。

羅斯爲東部歐洲的一個小部落,十世紀的時候東部基督教傳入羅斯。

十三世紀的時候,蒙古人入侵,羅斯被蒙古人統治了兩三百年。

自1480年,俄羅斯脫離蒙古而獨立,然而後續又受到奧斯曼土耳其人對俄羅斯的打擊。

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成爲大酋長。

俄羅斯比較有名的部落大酋長爲彼得大酋長(1672-1725),立主改革。

歷史中描述效仿的對象是西歐地區,但是現實更可能是效仿奧斯曼土耳其。

因爲彼時的俄羅斯處於貴族奴隸社會,而土耳其已經進入君主平民社會的形成時期,沒有貴族和教士的羈絆。

公元1697年,丹麥部落、波蘭部落、俄羅斯部落組成同盟,企圖入侵瑞典部落,結果被瑞典15歲的查理十二酋長擊敗。

其中俄羅斯以五萬士兵不敵瑞典八千士兵。

公元1709年,瑞典酋長查理十二入侵俄羅斯部落,但是被擊敗。

後俄羅斯與瑞典達成盟約,俄羅斯獲得波羅的海東岸一帶利沃尼亞、愛沙尼亞等地。

彼得大酋長去世後,三十年間後繼大酋長沒有什麼功績。

直到1763年,俄羅斯女酋長凱瑟琳二世即位,部落勢力再次增長。

除俄羅斯外,另一個崛起的部落就是普魯士。

勃蘭登堡選候部落在歐洲有數百年,公元十五世紀初年,勃蘭登堡選候無子嗣。

日耳曼大汗蒙德把這個領地分封給霍亨索倫族,即他日的德意志皇室。

公元1614年,勃蘭登堡選候在萊茵河擴充克里普斯及馬克兩地,此爲第一次擴張。

四年後,又獲得普魯士公部落。

普魯士公部落爲斯拉夫人居住地,後在十三世紀時被條頓騎士所征服,日耳曼人逐漸移居過去。

十五世紀普魯士的西部被波蘭部落所奪。

公元1525年,條頓騎士團改信新教並解散,由其團長爲酋長而建立普魯士部落,附屬於波蘭大酋長。

公元1640年,勃蘭登堡選候腓特烈·威廉即位,其領地內部落氏族貴族囂張跋扈,形勢嚴峻。

這位選候生性粗魯殘忍,行事詭詐,對內集權,對外擴張。

公元1648年時,勃蘭登堡得到民登及哈爾伯施塔特兩主教領地,及上波美拉尼亞公領地,同時將普魯士公獨立出波蘭及日耳曼部落。

腓特烈極力擴充軍隊,加強集權,不久就同英格蘭部落、荷蘭部落共同抵抗法蘭西部落的路易十四,實力可想而知。

在歷史書中勃蘭登堡選候腓特烈被稱爲始創軍國主義,但是軍國主義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加強集權,發展軍力,擴充領土。

按照這個邏輯,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後來勃蘭登堡成爲統一日耳曼諸部落的強大部落。

公元1688年,腓特烈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繼位,繼續擴充領地。

其最大功績在於將勃蘭登堡由公國變爲王國,意思是由酋長變爲大酋長。

以前是日耳曼部落大汗下面的酋長,但是後來勢力增加變成同法蘭西部落、英格蘭部落一樣的地位。

公元1701年,日耳曼大汗不得不承認腓特烈三世爲大酋長。

勃蘭登堡大酋長不在勃蘭登堡稱大酋長,而在普魯士稱大酋長,因爲普魯士獨立於日耳曼大汗的領地之外。

腓特烈三世在普魯士哥尼斯堡稱大酋長,改稱號爲一世。

新部落第二位大酋長爲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大力招募軍隊,由兩萬多人增加到八萬多人,可以與法蘭西部落、奧地利部落相媲美。

公元1740年,腓特烈二世繼位(1740-1786)。

在腓特烈二世繼位不久後,日耳曼大汗查理六世去世,無子,傳其位給女兒瑪利亞·特蕾莎。

日耳曼大汗沒有死之前,西歐諸部落諸侯都承認其遺囑把領土傳給他的女兒。

去世後不久,各部落諸侯開始躍躍欲試,腓特烈二世出兵佔領勃蘭登堡東南西里西亞的科雷勞斯城。

法蘭西部落也不甘示弱,聯合巴伐利亞攻擊日耳曼部落,幸好女大汗果敢擊退法蘭西及巴伐利亞聯軍,但是不得不割讓西里西亞給普魯士大酋長腓特烈二世。

後英格蘭與荷蘭結成同盟維持均勢的局面,實在是不願意看到法蘭西部落爭奪尼德蘭的地盤。

公元1748年,各部落諸侯與日耳曼大汗媾和,恢復戰前的狀態。

不過只有普魯士大酋長腓特烈二世獲得西里西亞地盤,領地增加了三分之一。

日耳曼女大汗即位不久,各諸侯就要瓜分領地,瑪利亞·特蕾莎對於普魯士搶奪西里西亞耿耿於懷。

考慮對普魯士展開報復,之後引起大規模戰爭衝突(1756-1763),東自印度,西自美洲。

公元1756年,瑪利亞·特蕾莎女大汗派出的使者使兩百年來與哈布斯堡族有仇的法蘭西同奧地利結成同盟,共同攻擊普魯士。

俄羅斯、瑞典、撒克遜三部落同樣有攻擊普魯士的協議。

就這樣的形勢,普魯士部落滅亡指日可待。

普魯士大酋長腓特烈二世知悉後,對撒克遜部落不宣而戰,再向比希米亞前進,中途被阻。

公元1757年,在羅斯巴赫大敗法蘭西部落與日耳曼部落軍隊。

一個月後在洛伊滕大敗奧地利軍隊,瑞典及俄羅斯軍隊聽說後,均聞風而逃。

公元1763年,各部落締結了巴黎盟約,結束了這場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普魯士腓特烈三世雖然獲得了奧地利部落的領土,但是並沒有阻止他的野心。

腓特烈三世大酋長對於波蘭部落的西普魯士地區垂涎三尺,也是因爲當時波蘭部落衰弱,才使得其它周邊部落產生了野心。

波蘭部落中的貴族囂張跋扈,大酋長對內對外無實權。

周邊部落都加強集權來對抗其它部落,所以對於部落內混亂,且沒有有效凝聚力的波蘭下手了。

波蘭的部落體制類似於英格蘭部落,英格蘭部落體制之所以能夠維持,是因爲其孤懸海外。

波蘭部落大酋長沒有部落大會及國會的同意,不得宣戰、媾和、徵稅、立法。

然而部落大會即國會的議員都是部落內貴族的代表,凡是議案都需要全體議員同意才能夠通過。

一名議員反對則議案作廢,這就是自由否決權。

這也就是貴族奴隸社會中的一種弊端,於部落命運前途而言不如貴族一家族之利益。

波蘭部落爲除歐洲俄羅斯外最大的部落,部落內都爲平原無險可守。

部落大酋長無世襲的權力,一旦部落大酋長去世,部落內貴族就另選一個其它部落的人出任部落大酋長,大不列顛也有類似的案例。

所以每到選舉大酋長的時候,周邊各部落都極力干涉波蘭部落內部事務,或武力脅迫或金錢賄賂,以期待能夠周邊部落的人能夠出任波蘭大酋長。

波蘭部落內貴族極多,有數百萬。

有說法貴族之犬雖居於封土之中,然其尾可達鄰封之境,而貧者無立錐之地。

波蘭部落內貴族勢力強大,而俄羅斯部落、普魯士部落、奧地利部落都環伺,其滅亡不遠。

當波蘭大酋長奧古斯都三世去世,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酋長與日耳曼部落女大汗凱瑟琳達成協議,以大汗凱瑟琳的寵臣波尼亞託斯基出任波蘭大酋長,稱斯坦尼斯拉斯二世。

但這位斯坦尼斯蘭二世即位後,卻專注改革,令周邊幾個部落失望。

這位大酋長廢止部落大會及部落大會議員自由否決的權力,被周邊各部落所幹涉。

最後的結果是周邊各部落不允許波蘭自強,奧地利與普魯士達成協議。

如果俄羅斯同意退出從土耳其得來的土地,則分割波蘭的事情三個部落共同瓜分。

奧地利得到波蘭的一部分,普魯士得到波蘭的西普魯士地區。

公元1772年,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三部落共同瓜分波蘭。

三部落軍事入侵,普魯士獲得西普魯士之地,奧地利獲得一部分領地,俄羅斯獲得波蘭東部。

俄羅斯部落軍隊直逼華沙,波蘭部落大會不得已同意其分割事實。

波蘭第一次被瓜分後,此後二十年(1772-1791)也實行了各種改革,但是最本質的東西卻沒有能力觸及,也不敢觸及。

在1791年,也就是瓜分後二十年頒佈部落盟約或者叫憲法,廢除部落大會即國會的議員自由否決權,部落大酋長定爲世襲;

部落大酋長及部落執政對國會負責。

並釋放奴隸,對於這一點貴族們不幹了,趕緊跑到日耳曼部落大汗凱瑟琳二世求援。

日耳曼部落大汗凱瑟琳二世正愁沒有藉口干涉,波蘭貴族主動過來遞刀子,遂出兵入侵波蘭部落,廢憲法,恢復議員自由否決制。

公元1793年,日耳曼部落大汗已經阻止波蘭部落改革,俄羅斯與普魯士商議再次分割波蘭。

普魯士大酋長腓特烈二世率兵進入波蘭,佔領波蘭三部分領土,獲得人口五十萬;

俄羅斯獲得領土及人口三百萬;

奧地利以尼德蘭交換波蘭的巴伐利亞,不參與這次分割。

公元1794年,曾經參加過美利堅獨立戰爭的波蘭志士柯斯丘什科,暗中佈置反抗,波蘭人奮起反抗,腓特烈二世的軍隊不得不退出。

公元1795年,凱瑟琳二世大汗派兵進入波蘭,打敗波蘭民兵,柯斯丘什科被擒。

冬天,華沙陷落,波蘭大酋長退位,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三方分割波蘭其餘領土。

然而被奴役並沒使波蘭人消亡,公元1914年歐洲大戰過後,波蘭復國。

歷史何曾相似,過去是分割土地及人口,而今天是分割經濟利益。

在普魯士霍亨索倫族在日耳曼北部擴充勢力時,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族擁有了廣大領土成爲大部落。

過去日耳曼大汗查理五世繼位後,曾分封奧地利領土給其弟弟費迪南一世。

費迪南因爲娶妻得到了波西米亞及匈牙利兩部落,領土增加不少。

當時匈牙利的領土大部分被土耳其人所佔領,所以在十八世紀以前,奧地利部落都在應付土耳其人。

在十四世紀初,匈奴人的一支,從東到西征服下亞細亞一帶,其部落酋長叫奧斯曼。

歐洲人爲了區別十字軍時代入侵歐洲的塞爾柱突厥人,稱呼這支爲奧斯曼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353年,在東部歐洲一帶已經有了根據地。

此後幾百年,土耳其不斷入侵歐洲,歐洲各部落驚恐萬分。

公元1673年,土耳其孤軍圍攻奧地利維也納,差點攻陷,但是波蘭酋長率兵解了圍,土耳其人才離開。

公元1699年,奧地利恢復匈牙利及的藍希爾菲尼亞等地得到土耳其人的承認。

奧地利日耳曼大汗瑪利亞·特蕾莎去世後,其兒子約瑟二世被選爲日耳曼大汗。

在位十年(1780-1790),力主改革,但是沒有成功,所以哈布斯堡族的領土不可能有統一的希望。

這相當於夏商周的各朝代的末期,各路諸侯舉兵起事,誰還理你天子啊。

然而各諸侯都沒有使歐洲統一,一來是沒有任何一方諸侯有足夠的實力及智慧實現;二來其宗教的影響促使沒有發展出可以爲統一奠定合法性的學說。

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前言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