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

1850年,意大利半島地區新黨勢力驅逐奧地利軍隊,及建設立憲體制的舉措都失敗了。

半島地區的舊勢力無不捲土重來,例如,羅馬天主教教主因爲得到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勢力的支持,顛覆了羅馬共和國。

然而主張立憲體制的革命黨人,仍然以驅逐奧地利及統一意大利爲職責。

革命黨人有相同的統一目標,但是在如何統一的方法上意見則不一樣。

共和黨人痛恨貴族奴隸社會,渴望共和政體:有主張擁戴羅馬天主教教主爲統一半島元首;又有主張薩迪尼亞大酋長爲統一領袖,1848年薩迪尼亞大酋長支持立憲。

這也是在革命之勢起來後,雖然被舊勢力打壓,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裡。

但是礙於奧地利的干涉,都要腳踏兩隻船,萬一踩錯了還有挽回的餘地。

凡是孤注一擲的舊勢力,在大勢面前都會被拍死在岸上。

共和黨的著名領袖馬志尼(1805-1872),自幼醉心革命,不久加入燒炭黨。

1830年被警察逮捕,但是仍然能夠從監獄中與革命黨聯繫。

馬志尼鑑於燒炭黨沒有多大發展,所以組織新黨少年意大利。

馬志尼認爲君主及外援都不能夠依靠,主張建設統一共和國。

但是意大利未來的統一,不在共和黨及羅馬教主黨,而在薩迪尼亞大酋長。

所以有實行能力的志士,無不投效於薩迪尼亞大酋長。

只因自1848年以來,只有薩迪尼亞大酋長能同奧地利對壘,且支持立憲政體。

薩迪尼亞大酋長即位後,便任命加富爾(1801-1861)處理政務。

加富爾主張立憲政體且統一意大利半島,認爲薩迪尼亞的勢力太過於弱小,人口才500萬人,內部四個部落還互相猜忌,所以統一意大利半島只有藉助外部勢力纔可以。

不久薩迪尼亞得到同法國同盟的機會,1854年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發生戰爭,次年薩迪尼亞與法國簽訂攻守攻守同盟,派兵援助英法。

1856年,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時,薩迪尼亞獲得參與的機會。

加富爾據理力爭,認爲奧地利佔據意大利半島北部地區實擾亂歐洲和平,並請求法國拿破崙三世援助意大利獨立。

拿破崙三世之所以援助意大利,蓋因爲得位不正,所以獲得民心必以來爲國立功不可。

1859年,薩迪尼亞與奧地利宣戰,法國軍隊援助,打敗奧地利軍隊。

但後續拿破崙三世變卦了,認爲如果把奧地利軍隊都驅逐出去,那麼意大利將會是又一個強敵,所以並沒有幫助意大利半島完成統一。

1859年8月9月之間,多地部落加入薩迪尼亞,這走出了意大利半島統一的重要一步。

1860年,薩迪尼亞以武力迫使那不勒斯合併。

1861年,意大利召開第一次國會,着手各部落的合併。

雖然奧地利還有勢力在意大利半島北部,羅馬教皇的領土還在,但是這確確實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羅馬天主教教主下令,驅逐薩迪尼亞大酋長及其閣員出羅馬天主教教會外。

羅馬天主教放出話來了,憲法爲革命的產物,當視之爲瘋狗,應該隨地擊斃之。

拿破崙三世受到國內羅馬天主教教徒及耶穌會的壓力,派兵進入羅馬保護天主教教主。

1866年,普魯士與奧地利要爆發戰爭,普魯士與意大利聯合攻擊奧地利。

意大利獲得威尼西亞,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開戰,法國軍隊撤出羅馬城,意大利軍隊遂退到梵蒂岡。

1871年,羅馬城只有一千多票反對併入意大利,羅馬居民歡迎併入意大利。

1871年,意大利遷都到羅馬,支持意大利半島統一完成,薩迪尼亞的憲法成了意大利的憲法。

1871年5月,意大利政、府宣佈對待梵蒂岡天主教教主的政策,梵蒂岡天主教教主宗教職務自由,本人神聖不可侵犯。

梵蒂岡天主教教主認爲自己是囚徒,所以直到1929年才與意大利政、府開始交往,絕交達60多年。

之後意大利擴充海陸軍,仿照普魯士實行徵兵制改造陸軍。

因爲軍費開支嚴重超支,財政入不敷出。

意大利便開始擴充殖民地,因在突尼斯沒有爭過法國,所以意大利加入普魯士、奧地利同盟,即他日三國同盟。

1887年,意大利企圖殖民埃塞俄比亞,打了十五年的仗。

然而對外開拓殖民、增加軍費的舉動,使得稅賦增加,使得內部不穩定因素增加。

共和黨人反對君主立憲體制,教皇黨主張神權政權,還有社會黨人主張改善工人權利。

意大利商業雖然有諸多進步,但是意大利人不識字被各國詬病,所以政、府有改良學校的計劃,之後便有好轉。

但是即便如此,軍費已經六七倍於教育費。

意大利急於建設成爲歐洲的強國,所以加強軍事力量,而發展軍事力量就必須要徵稅。

意大利地區負債最多,且稅賦是最重的歐洲地區。

意大利人需要繳納地稅、所得稅、房稅、遺產稅、印花稅、統捐及關稅等,此外菸草、彩券、鹽及調料等都是專賣。

工人及農民負擔是最重者,所以國家的收入大半出自於人民。

食鹽的成本不過六毛錢,結果稅就有16塊。

1898年,佛羅倫薩的工人收入四分之一要繳稅,而英國則是二十分之一。

1878年,意大利國王去世,其子即位,然而沒啥能力,解決不了現實的問題。

1900年7月29日,被國內反對派刺殺。另外一子即位,然而繼續原有政策。

1888年開始,出逃的意大利人有十一萬九千人;1900年增加到三十五萬兩千人;1901年達到五十萬人。

南北美洲爲移民地。1910年回來的意大利人不足十四萬人。

移民國外的人雖然多,但是稅賦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意大利國內的人更加的困苦。

1905年,國內社會黨勢力發展強盛,而梵蒂岡天主教教主通令天主教教徒參加選舉,兩大力量之下足以破碎保守勢力實行改革。

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前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前言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