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1914年歐洲大戰之起源

1914年,歐洲爆發戰爭前,沒有人相信歐洲各國會負破壞世界和平的責任,展開前所未有的戰爭。

對於這場戰爭,並不是沒有因由而突然爆發的。

這還得從1870到1871年說起,普魯士自戰敗法國以來,五十年西部歐洲並沒有戰爭。

但是對於失敗的法國,以及害怕法國復仇的德國來說都在積極擴充軍備。

近代普魯士的軍隊起源於拿破崙戰敗普魯士之後,所推行的全民皆兵制度。

即國民都受短期的訓練,後爲後備兵、常備兵數額不增加,然而一旦發動戰爭可以動員的受訓軍人數量龐大。

這種全民皆兵的制度曾經戰敗了拿破崙,1866年戰敗了奧地利,且又戰敗了法國,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類似的制度,在今天的日本也是這樣,因爲束縛,所以對於裝備採取的就是短期服役、然後退役,但是一旦爆發戰爭,可以派出的先進裝備數量很可觀。

自普魯士1870到1871年戰敗法國以後,歐洲各國都模仿普魯士的全民皆兵制度。

1914年前,德國法國兩國陸軍有四百萬人以上;俄羅斯有六七百萬人;奧地利、匈牙利有二百五十萬人;英國陸軍20萬人,然而海軍勢力強大。

由於各國都鉚足了勁擴充軍備,俄羅斯於1898年提議在荷蘭海牙召開和平裁軍會議。

1899年開會,然而對於裁軍問題並沒有達成一致,只通過了建立一個公斷法院。

1907年,第二次開會,規定埋藏地、雷、炮轟孤城及戰時中立國的權利等,然而開戰後都成了紙面權利。

歐洲各國之間都互相簽訂公斷條約一百三十多種,然而如此重要的契約,在1914年也都撕破了。

看來所謂的契約也只是有利於己方時纔會遵守,而不利於己方時便不遵守了。

而在和平運動的這個時期,國家工人運動組織發展也比較迅速。

1914年,歐洲大戰爆發的原因,被認爲是帝國主義和近東問題。

何爲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就是成吉思汗主義,但是比成吉思汗主義更加的沒有人性。

所體現出的是以佔領土地爲目的,而以掠奪礦產資源及迫使當地生產初級產品來獲取收益。

經過百年的佔領,能夠獲得的利益已經被瓜分,而新起的勢力如德國卻沒有多少利益。

面對法國的衰弱,德國有沒有想法,那肯定是有的。

法國在非洲北部擁有大部分領地,所以對於德國、意大利、英國都有衝突。

法國1830年征服阿爾及利亞,1874年完全佔領;法國藉口突尼斯襲擾阿爾及利亞邊界,1881年征服。

而意大利本來打算佔領突尼斯,被法國捷足先登。

自此意大利與德國及奧地利結成同盟,稱爲三國同盟。

法國與英國也有衝突,英國人控制埃及的財政權,法國被排除在外。

1898年,英國軍隊在征服蘇丹的時候損失太大,沒有到達法紹達之前,法國人從非洲西部到達該地,高樹三色旗。

自此英國和法國兩國之間,互相抱有敵意。

1900年,法國同情被英國驅趕的荷蘭農民,雙方之間以世仇相稱。

然而過了四年之後,英國和法國開始締結協約,表示都要尊重彼此在海外的利益。

而從世仇到締結和好協約的原因,恐怕是背後對新崛起的三國同盟的擔心。

英國除了和法國締結協約,與日本結成同盟及與俄羅斯締結協約,與丹麥及葡萄牙聯手,英國公主嫁給了挪威與西班牙的國王。

如此合縱連橫,遠交近攻,也類似於戰國時代。

英國如此作爲,讓德國不得不懷疑這是爲了對付意大利、奧地利、德國三國同盟的舉動。

1905年,德國得到奧地利的支援,反對英國和法國對摩洛哥的協定。

1911年,德國派軍艦前往摩洛哥領海示威,法國不得已割讓剛果河上土地,而德國承認法國擁有摩洛哥。

英法認爲德國是要在世人面前羞辱兩國,而德國國內認爲本來是要謀求摩洛哥的利益,結果一塊剛果的土地搪塞了。

結果是各國再次加大力度擴充軍隊,以備未來的衝突。

1911年,德國與英法的衝突解決後,奧地利與俄羅斯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

奧地利叫做奧匈國家,國內人種複雜,其中就有斯拉夫人。

而斯拉夫人分佈在巴爾幹半島,奧地利及匈牙利多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結果是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更加惡劣。

俄羅斯以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同種爲由,援助巴爾幹半島,且以保護者自居,那麼這樣一來就與奧地利產生衝突。

自柏林公會,奧地利獲得土耳其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908年,土耳其國內革命,奧地利害怕這兩個地方被土耳其收回,所以正式合併。

但是塞爾維亞因匈牙利的這一舉動而惱怒,塞爾維亞本想與蒙特尼格羅及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聯合起來,建立南斯拉夫國家。

俄羅斯對奧地利此舉也相當不滿,但奧地利背後有德國撐腰,而俄羅斯被日本擊敗及國內革命以來元氣還沒有恢復,所以不得已忍受了下來。

1912-1913年,巴爾幹各國爆發戰爭,塞爾維亞向南擴張領土,差點就得到亞得里亞海。

奧地利阻止塞爾維亞獲得出海口,對此塞爾維亞更加的切齒。

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之後,奧地利扶植阿爾巴尼亞牽制塞爾維亞。

德國支持奧迪裡阻止俄羅斯支持的塞爾維亞南斯拉夫計劃,而德國則有意建設一條自柏林經過巴爾幹半島、土耳其至巴格達的鐵路。

1913年,各國增加軍費,擴招軍人,都在爲不可預知的未來做準備。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到波斯尼亞出遊,在薩拉熱窩被刺殺。

奧地利懷疑這件事是塞爾維亞做的,一個月後奧地利通牒塞爾維亞,要求塞爾維亞停止反奧地利的新聞出版及結社行爲;

凡是反對奧地利的塞爾維亞官員都應該被免職;

奧地利派法官參與審判;

這些要去限塞爾維亞48小時答覆。

塞爾維亞不得已同意奧地利的要求,只有最後的條件沒有答應。

塞爾維亞也同意在海牙法院來協商,然而奧地利不允許,維也納人都認爲有面子。

1914年7月,俄羅斯對奧地利和塞爾維亞的事情,不會袖手旁觀。

德國則宣佈如果奧地利被俄羅斯攻擊,德國會援助奧地利。

俄羅斯、英國、法國都認爲應該提交海牙法院,德國認爲要嚴懲塞爾維亞。

7月28日 ,德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羅斯遂下達戰爭動員令。

8月1日,德國向俄羅斯宣戰,並向法國詢問立場,法國態度模棱兩可,卻又下令動員令。

8月2日,德國軍隊進入中立國盧森堡,並通牒比利時12小時答覆,是否允許通過其國境。

比利時政、府否決了,英國於當天電告德國英國不允許德國海軍攻擊法國海岸。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而之後英國向德國宣戰。

不久,日本也向德國宣戰,土耳其則選擇與奧地利德國結成同盟,意大利選擇中立,雖然開始是三國同盟。

德國宣佈此次大戰,其原因在於英國,英國沒有能夠勸阻俄羅斯干預奧地利及塞爾維亞的爭執。

當然英國也隔空喊話,這是德國一意孤行。

雖然是一件事情,導致歐洲爆發大戰,然而其背後的根源在於殖民利益的分配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及新老勢力之間的利益劃分問題。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前言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