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第136章 太康之治

第136章 太康之治

【公元268年,司馬炎頒佈實施《泰始律》首部儒家化的法典。】

【《泰始律》比前代律令內容有所放寬。它“減梟、斬、族誅、從坐之條”,對女子的判處也有從輕從寬的用意。】

【公元279年到280年,晉滅東吳,天下一統。】

【平定江南後,下令罷減州郡所領軍隊,少數邊郡雖仍有軍隊,但也被大大削減,諸王國軍隊成爲地方主要的軍隊。】

……

大漢·武帝時期

躺着軟榻上的劉徹面色很臭。

原來你叫晉朝啊!

東晉是你家的唄!

你得爛成什麼樣才能讓胡人入主中原!?

呸!

懶得看伱!

劉徹猛的一扭,屁股衝着天幕。

睡覺!

一旁的衛子夫和霍去病面面相覷。

……

炎漢·光武帝時期

劉秀揉揉眼睛,確定不是自己眼花!

收兵權是你這麼個收法的嗎?

爲了收州郡的兵權,讓諸侯軍政地方?

你這比王莽還復古啊!

地方+軍政+諸侯=邦國

這是統一啊還是春秋啊?

……

【公元280年,由於數十年的戰亂,中原地區的人口從漢桓帝時期五千多萬人,銳減到一千多萬人。】

【爲此,晉武帝決定增加中原地區的人口。】

【下令十七歲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則由官府代找婆家。】

【蜀漢滅亡後,招募蜀人到中原,應召者由國家供給口糧兩年,免除徭役二十年。】

【滅吳後,又規定吳國將吏北來者,免徭役十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二十年。】

【隨即,晉武帝又頒行戶調製,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

【佔田,一家之內,男子佔田七十畝,女子佔田三十畝。】

【課田,由地方官員按照本地的丁數規定出一個墾田的面積。】

【每個丁男課田五十畝,次丁男(十三至十六歲的男子)減半(二十五畝),丁女二十畝。】

【戶調製,丁男之戶,每年調絹三匹,綿三斤,丁女或次丁男爲戶者折半交納。】

【品官佔田蔭客制,讓官吏可以按官品高低佔有土地從十頃到五十頃。】

【佔有佃客從一戶至十五戶。】

【佔有衣食客一人到三人。】

【此外,還可以按官品高低庇廕親屬作自己的依附農民,“多者九族,少者三世”,沒有數量限制。】

【簡單講,戶調製就是王莽的“王田制”和曹操的“屯田制”的綜合體。】

【戶調製的頒行,使得晉初人口開始增長,經濟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

大唐,

“呵,太康之治。”

“司馬炎想的很好。”

李世民翻着一本書,低頭對李承幹說道:

“廢除屯田制,實行佔田課田制。”

“佔田能讓屯田民有了土地佔有權,課田則使流民有了土地。”

“而戶調製的賦稅制則規定丁男之戶每年繳絹三匹、綿三斤,丁女和次丁男之戶減半。”

“這種稅賦使得百姓可以省卻拿自己生產的綿、絹拿到市場去賣,以換取繳納口錢、算賦所需錢幣之煩。”

“又可避免商人壓低綿絹價格以牟取暴利的剝削。”

“還減少了像漢代那樣不斷向農民“調租米”、“調鹽鐵”、“調役”、“調馬”、“調縑素”及“調賦錢”等等“橫調”的額外兼賦。”

李承幹聽得有點懵。

這不都是好事嗎?

“阿耶,這…沒問題啊?”

李世民將找到的一頁擺在李承乾麪前。

李承幹看着那一頁。

“但最後,他規定各級官吏有權蔭族蔭客。” “也就是說,官吏不但自身可以免除徭役,而且有蔭親族的權利,都可以不服役。”

李承幹一開始沒明白,但轉瞬間就明白了!

擡頭看着李世民,瞪大了眼睛。

“阿耶!士人變成士族了?!”

李世民眯着眼睛看着天幕。

“是啊,各級貴族、官僚,人人都可以享有蔭族蔭客的權利,只是多少的問題罷了。”

“官做得越大,享有的特權就越多,而當時能做大官的人都是門閥貴族。”

“蔭族蔭客制是在經濟上確定了門閥貴族的特權。”

“並且,不但現任各級官吏享有蔭族蔭客的權利,連世代爲官之人的子孫也可以享有這一權利,從此,士人就變成士族了。”

“到後來,士人自己做不做官並不要緊了,只要自己的祖宗是士人便可以享有同樣的權力。”

“那,怎樣證明誰是士人、誰不是士人呢?”

李承幹看着笑眯眯的李世民,艱難道:

“九品中正制,被中正評爲二品者是士人,評爲二品以下者便不是士人。”

“那九品中正制的評判權力又在誰手中呢?”

李承幹只感覺天上一片暗沉。

好似有一龐然大物壓在頭頂上,讓他一時喘不過氣來。

李世民看着一臉蒼白的李承幹,拍拍他肩膀。

“你的路還很長啊。”

……

天幕上繼續播放着

洛陽宮內,

兩隻羊拉着一輛車輦在昭昭華貴的皇宮內四處行駛着。

羊車突然停止不動。

躺在車輦上的司馬炎看了一眼。

那領頭羊正停在一位女官身邊。

司馬炎二話不說,走下車輦抱起女官,徑直向不遠處的雲亭走去。

……

【在天下一統,馬放南山,經濟繁榮之後】

【司馬炎開始懈怠朝政,荒淫奢縱。】

【《晉書·后妃傳》稱:“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衆,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公卿貴族也跟着競富爭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

【他的兒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二萬錢。】

【晉武帝的母舅王愷,與當時首富石崇比賽炫耀財富,爭誇豪麗。】

……

大隋,

“哈哈哈哈!奇思妙想!好啊!”

楊廣看着天幕裡的羊車大笑着。

“不錯,生我者不可,我生者不可,其餘無不可!”

……

【公元290年三月五日,司馬炎病重,國丈楊駿親自在其左右伺候,趁機隨意撤換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

【司馬炎病情稍有好轉,見楊駿所用之人不當,於是給中書下詔,召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助王室。】

【楊駿恐失權柄,從中書那裡借詔書看,並把詔書藏起來。】

【四月十二日。司馬炎病危,皇后楊芷奏請讓楊駿輔政,司馬炎點頭同意。】

【於是楊皇后便召中書監華廙與中書令何劭,口頭傳達司馬炎的旨意,作遺詔。遺詔寫成後,楊芷與華廙、何劭共同呈給司馬炎,司馬炎看了以後不說話。

【四月二十日,於含章殿逝世,年五十五歲,葬於峻陽陵。】

司馬炎屬於前明後暗。

掃除主觀因素,算是個守成之君。

(本章完)

206.第201章 一開始還不是廣神的楊廣128.第124章 李世民小課堂開課了!六句話,第603章 劉恆:天授即民授!第325章 招安與沖天大將軍168.第164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第571章 你都中興了什麼?!第445章 岳飛:陛下我趙昚:準了!第619章 斫棺戮屍!239.第233章 唐奪天下,大局已定第345章 沒有選擇的軍制改革第703章 光顯寺之戰298.第289章 再次淪陷的長安第606章 隆慶中興第353章 岐溝之蹶,終宋不振。第668章 崇禎遷怒清帝坐崩第669章 清太宗皇太極的功績第700章 乾隆:你懂個球!第523章 朱棣:“江山如畫,不復再見。”134.第130章 司馬昭弒君225.第219章 別人家的孩子。142.第138章 八王之亂,太亂了!別看了!真第46章 勇敢牛牛!不怕困難!第531章 朱高熾:我登基了!我死了!第681章 天下之號曰大清第517章 白溝河之戰(下)第577章 大明頹勢初顯第650章 努爾哈赤的功績203.第198章 一口背了近千年的黑鍋。第69章 差一點就中興的漢順帝。75.第73章 亮有一言,請諸位靜聽。126.第122章 曹叡:諸葛亮都死了!朕享受享225.第219章 別人家的孩子。第618章 死而後已張居正159.第155章 宋文帝劉義隆第580章 四十三天平寧王251.第243章 突厥的強大和虛弱。170.第166章 開啓通往隋唐的路第399章 大宋國情就是崩賣撤溜!第381章 “王”不懂人心215.第209章 盛德大業至矣哉第704章 火耗清欠鐵面皇帝第367章 玄武門:我感覺你在針對我。宋法:你感覺對了!第546章 北京保衛戰!第369章 慶曆增幣!第523章 朱棣:“江山如畫,不復再見。”100.第98章 曹操:割袍斷須?你沒睡醒吧?!第468章 開局一個碗第501章 立兒子還是立孫子,這是一個問題第395章 海上之盟引狼入室第33章 漢武帝劉徹第435章 草原版鴻門宴第637章 朱元璋:一天干十六個小時還叫多嗎?第551章 朱見深萬貞兒第622章 豐田秀吉:大明除了北京,都是我的領土!第540章 問題扎堆的出現297.第288章 叛亂終結洛陽三月第504章 朱元璋的功績(中)第434章 黃金家族的誕生之初。263.第255章 大唐疆域臻於極盛!第49章 隕石:我特麼來辣!237.第231章 洺水之戰(上)第623章 火力覆蓋!火力覆蓋!第342章 宋太祖趙匡胤第577章 大明頹勢初顯第432章 成吉思汗93.第91章 諸葛亮登場!155.第151章 李治限時返場。第429章 宋孝宗南渡諸帝之稱首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第517章 白溝河之戰(下)144.第140章 五胡也不是突然亂華的第428章 御天下之要術第579章 武宗南巡寧王謀反77.第75章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第514章 李景隆第330章 五代十國後梁第460章 劉邦與嬴政異父異母的兄弟第669章 清太宗皇太極的功績第434章 黃金家族的誕生之初。第433章 流浪的鐵木真第555章 李泌:吃飯睡覺罵李隆基第322章 禍基於桂林218.第212章 李淵:我不要臉,我要利益。第489章 你以爲是漢高祖,其實是秦始皇第三十二章:劉徹的功績不止打匈奴80.第78章 真正的天下大亂第377章 熙寧變法開始130.第126章 洛水之誓第514章 李景隆第313章 馬屁 佛道與催生144.第140章 五胡也不是突然亂華的第484章 收復燕雲元朝滅亡第487章 走鋼絲的朱元璋第31章 “戶口減半!”(四千五百字)第617章 天下豈有三十年不能親政的天子!第42章 元成多僻,哀平短祚!第526章 鄭和下西洋第323章 一紙空文天補平均206.第201章 一開始還不是廣神的楊廣300.第291章 勞苦之君李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