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千古第一流氓皇帝劉邦

第15章 千古第一流氓皇帝·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軍事成績:馬上皇帝,七年開國定基。評價S級,得五分。】

【制度建設:設置漢律九章,爲漢家律法基礎。集合郡縣制與分封制,創立郡國並行制。評價S級,得五分。】

【外交策略:派酈食其遊說諸侯,勸降七十餘座城池,派陸賈勸降南越王趙佗。利用“假公主”和親匈奴,爭取了漢初七十年的經濟發展。評價A級,得四分。】

【民生經濟:運用黃老使百姓休養生息,降稅爲十五稅一。評價A級,得四分。】

【用人識人:善用蕭何、韓信、張良、酈食其、陸賈等人。能夠甄別厲害的人物,分析下屬的能力並且委任適合的位置。評價S級,得五分。】

【後世影響:承上啓下,使華夏大地沒有重回戰國分裂的時代,建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朝代——漢朝。爲漢族、漢人與漢文化起到開頭作用。評價S級,得五分。】

【總計:二十八分。】

……

大秦·章臺宮

一身玄袍大氅,頭戴玉冠的嬴政看着天幕上劉邦的得分,眉頭一陣跳動。

這個感覺很難言說……

你要說他亂臣賊子吧,他也沒有傷害子嬰和嬴姓宗室。

而且這人的能力確實不差。

嬴政看着用人識人的那一欄,又想到李斯趙高,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下詔。”

底下的右相馮去疾和上卿蒙恬等人俯首而聽。

“詔:泗水亭亭長劉邦爲典客。”

“詔:沛縣縣尉蕭何爲治慄內史。”

“詔,淮陰縣韓信爲上將軍。”

這一連串的詔令並不出意外,雖然直接升爲九卿之列,但這些人的確是值得的。

而嬴政再連發三道詔令後,又沉默片刻。

緩緩而道:

“下文書,尋找張良,上報其蹤跡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蒙恬。”

“臣在。”

“命你與趙佗合力圍捕項梁項籍,要死不要活。還有,告訴趙佗。”

嬴政甩開袍袖說道:

“事成,自立爲王的事一筆勾銷。”

“事不成,讓他提頭來見吧。”

……

【檢測到後世的強烈情緒,開始同步。】

【劉邦算不算是千古一帝?】

【選擇一:算。】

【選擇二:不算。】

{這還用說?當然算了!}

{笑死,白登之圍的“千古一帝”是吧?}

{就說劉邦是檢驗史盲的利器吧,你光說白登之圍,怎麼不說人劉邦守了七天七夜呢?怎麼不說周勃主力大軍沒來呢?}

{劉邦對的匈奴作戰,很多人只記住了白登山之圍,但這只是第一次對匈作戰的一部分!

不說白登山之圍之前漢軍在晉陽,離石,婁煩多次擊敗匈奴和韓王信的聯軍。

白登山之圍解除後,《史記·夏侯嬰傳》有一段記載“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功爲多,” 最後應該是以漢軍的勝利爲結尾的。}

{一個疆土都沒秦國大的千古一帝,也好意思。}

{好意思,沒劉邦開創大一統的漢朝,我現在就去你那IP地址幹你去了!}

{大一統是嬴政的功勞,管劉邦什麼事!}

{嚴格來說,嬴政那是地盤上的大一統和制度上的大一統,但主體認同上並沒有。我們現在認定的大一統概念,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所以劉邦這個“漢朝平臺”的建立者,是夠格的。}

{那也是漢武帝的事,跟劉邦這種流氓有什麼關係?彭城之戰後,爲了逃跑的快點把劉盈劉魯元從馬車上踹下去,還是夏侯嬰停車下去撿上來的。就這樣來回踹了三次!純地痞流氓。}

……

大漢·未央宮。

看到這條文字的劉邦氣的破口大罵!

“這是哪個史官記得!”

“一點腦子沒有!”

“彭城之戰楚騎追的那麼緊,乃公還有心思推人下車?!”

劉邦氣的在大殿上走來走去罵罵咧咧。

“還被夏侯嬰停車救下來了,那種情況還敢停車?!還第二次第三次?!”

“別說三次,就停一次馬車都夠楚騎追上來了!”

“還三次,一次就摔死了!”

……

大漢·漢武帝時期。

“這是哪個史官記得?既然如此侮辱高祖皇帝!”

“後世子孫居然不好好考據一番!真是豈有此理!”

劉徹狠狠一拍案桌,怒聲喝道。

底下的司馬遷莫名的感覺下身一涼。

降溫了,該添身衣服了。

……

北宋·真宗年間

剛剛簽訂檀淵之盟,來到泰山完成封禪的宋真宗趙恆。

看着天空上的問題不屑一顧。

“笑話,一個飛鳥盡良弓藏的人也敢說千古一帝?”

“太祖不費一兵一卒就拿回兵權,那豈不是萬古一帝?”

隨後瞟了一看天上的文字,一甩袖袍留下一句“無知庶民”後下山回京去了。

……

而天上的光幕還在播放着。

{劉邦最厲害的點在於能在關鍵時刻化身斷絕人情的政治機器。封雍齒,扔劉盈,分我杯羹……這些對政權無所厚非的事只有漢高祖能毫不猶豫的做出來了。}

{分一杯羹的典故說簡單了,如果劉邦就說了這一句話,那他只是個簡單的流氓。

實際上他當時說的是:我們曾結拜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如果你要烹了自己父親,那麼請分我一杯羹。

這纔是一個有政治智慧的大流氓風範。}

{冷知識,在芒碭山上有着全亞洲最大的人物雕像,這個人物便是帶領華夏民族開創人類文明新紀元的劉邦!}

{教員覺得劉邦是封建皇帝裡最厲害的一個,大家要記得:被史書留名傳頌的,不論出身和品格如何,絕對不是庸才不是無用之輩,不要被營銷號和地攤文誤導了,劉邦的天下可不是靠撿來的。}

{額外說一句,白登山之圍在史官眼裡和軍事家眼裡是兩回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教員對楚漢戰爭的分析。}

……

天幕中,兩個選擇彼此焦灼着。

直到最後幾句話的出現,選項一才徹底領先選項二。

而千古一帝四個金字則出現在天空上!

頓時,無數時空的天上風雲突變!

白登山之圍,絕不能只看太史公的一面之詞。

我今天看了衛星地圖才知道,白登山那地勢哪是太史公說的那樣啊?!

特麼劉邦往那一堵,大軍一壓境,誰圍誰啊那是!

但劉邦的確浪,戰略上已經收復山西了,非得領着先頭軍碰一下冒頓,然後就把自己幹出境了。

本來想甕中捉鱉,沒成想把甕遞人家手裡了。

(本章完)

第414章 富平之戰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第385章 西夏:要地!司馬牛:給了!第394章 朱棣:永樂?!第420章 千古奇冤盡忠報國!97.第95章 孫權:投降?我還能往哪跑啊?!第331章 唐莊宗李存勖第480章 朱元璋:你才騎牆呢!咱那叫遠交近攻!214.第208章 高洋:就這啊?你想笑死朕嗎?188.第184章 高湛也能洗白?第672章 傳庭死,明亡矣。不死,亦亡矣!第406章 劉邦:乃公管這個叫做轉移矛盾!第613章 最早的KPI考覈考成法第343章 陳橋兵變半壁江山第585章 大禮儀之爭!第2章 六合一統!萬世永昌!第664章 孫承宗滿門忠烈!但沒有諡號197.第192章 宇文贇:主打一個叛逆116.第112章 曹丕:朕這就死了?第489章 你以爲是漢高祖,其實是秦始皇第65章 李隆基:假的!都是假的!299.第290章 一團亂麻的結束99.第97章 劉備借荊州,打一成語第12章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第468章 開局一個碗第665章 盧象升之死。第360章 趙匡義:我大宋纔是正統!第47章 劉縯:來,跟我念“引”224.第218章 淺水原之戰(下)第399章 大宋國情就是崩賣撤溜!第475章 朱元璋與元順帝聯手除掉脫脫,可喜可賀!第502章 朱元璋龍馭賓天第492章 取死有道!取死有道!第660章 崇禎:這有一口鍋,楊卿你看?第390章 天幕:不裝了,我攤牌了!就是要搞死下一任皇帝!第556章 成化犁廷!160.第156章 堪比文景之治的元嘉之治134.第130章 司馬昭弒君169.第165章 李世民:唐宋?什麼宋!108.第105章 白衣渡江,關羽之死第419章 十二金牌召岳飛十年之功毀一旦第408章 東京留守中流砥柱宗澤!第435章 草原版鴻門宴122.第118章 諸葛亮:亮,想造個坦克。第554章 奠基近現代的繁榮第19章 劉邦:大號練廢了,要不練小號吧?第557章 河套之亂第48章 昆陽之戰!劉秀首秀!123.第119章 刻在DNA裡的名詞,北伐!76.第74章 十三歲,發起黨錮。98.第96章 赤壁:起風了,該放火了第539章 朱祁鎮:王振我父,王振我母第453章 空前的大元疆域!254.第246章 一窩“世民”出場。第463章 元朝是中國五年換五帝第608章 兵不血刃就得邊境安寧,居功至偉!102.關於三國情節統一回復一下。第642章 兩黨相爭傳首九邊第34章 劉弗陵:朕只是年紀小,不是傻子!(第10章 奮六世之餘烈,召喚胡亥!231.第225章 李世民:不浪我不會玩。第656章 五年平遼攻敵首腦205.第200章 楊堅的獎勵262.第254章 父死,其妻吾養之。第344章 杯酒釋兵權?土地買兵權!275.第267章 李隆基,登場!第458章 從一開始就歪了的元朝第615章 逆流而上的張居正第631章 萬曆:再苦一苦百姓!第407章 宋高宗微微出手就能第606章 隆慶中興277.第269章 步入盛唐第338章 光明之世成於周世宗第10章 奮六世之餘烈,召喚胡亥!第44章 新始祖王莽126.第122章 曹叡:諸葛亮都死了!朕享受享第588章 大明唯一爭得最終解釋權的皇帝第409章 過河!過河!過河!(上)第422章 以帝血!換衆生!223.第217章 淺水原之戰(上)第677章 朱元璋的第二次未來之旅第434章 黃金家族的誕生之初。第639章 天啓黨爭遼瀋之戰246.第239章 唐太宗李世民第549章 也就是評分沒有負數177.第173章 蕭衍:我,梁武帝,打錢!179.第175章 梁武帝的功績第336章 後周世宗郭榮第592章 河套之獄庚戍之變第526章 鄭和下西洋197.第192章 宇文贇:主打一個叛逆第47章 劉縯:來,跟我念“引”293.第284章 父子同赴黃泉225.第219章 別人家的孩子。第346章 雪夜訪趙普,趙普亦未寢第378章 文景之治的含金量還在升高!第629章 擺爛的皇帝進取的胡主第4章 光說不想學英語,倒是給個具體方向啊167.第163章 速通北魏的前半生222.第216章 把李淵改名成楊淵如何?第396章 低血壓就看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