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第196章 科舉制的本意。

天幕上

十二冕旒掩蓋着帝王面目。

殿下的羣臣恭敬而侍。

一位大臣此時正在陳述上表。

“當今郡縣,倍多於古。”

“有些地方,方圓不到百里,然境內卻設有數縣。”

“有些地方,戶口不滿千戶,卻有兩個郡在管轄。”

聲音迴盪在大殿內,皇帝掃視着羣臣臉上的顏色。

“空領俸祿而不理事的官吏衆多,國家財政日益增加。”

“吏卒倍增,田租戶稅卻一年比一年短收。”

大臣舉着玉笏長躬及地,朗聲道:

ωωω ¤тTk ān ¤¢ Ο “陛下,今之天下,民少、吏多!”

”十隻羊兒竟要九人放牧。”

“爲今之計,當保留有用的官吏,裁去閒散的冗員。”

“合併小郡小縣,量置爲較大的郡縣。”

“如此,國家不必浪費給付冗員的俸祿,郡縣也比較容易推舉出賢良之才。”

話音落下,楊堅淡淡問道:

“衆卿可有異議?”

左側爲首的一位大臣出列道:

“陛下,楊尚書言之有理。”

“今天下一統,六朝弊政皆該一掃而空。”

楊堅看着其餘衆臣沒有意見,點點頭。

……

【公元589,隋朝完成統一,楊堅開始治理天下。】

【因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各方戰亂頻仍,歷朝歷代或爲賞賜功臣,或爲拉攏豪門,往往要濫設州郡,廣佈官吏。】

【天下一統後,全國一共有二百四十一個州,六百八十個郡,一千五百二十四個縣。】

【河南道行臺、兵部尚書楊尚希上書說,把小的郡縣合併或裁撤。】

【但鑑於州郡重迭的情況極爲嚴重,楊堅沒有采用楊尚希所提的並小爲大的建議,而是更進一步的徹底解決。】

【將從西漢延續下來的超過四百年的地方制度“州、郡、縣”三級制,改爲“州、縣”二級制。將郡徹底取締。】

……

大秦,

嬴政計算着。

也就是一個州下轄兩三個郡,一個郡下轄兩三個縣?

這接受朝堂管轄的州郡也太多了。

如此繁多的機構,不僅是要耗費大量的財政、降低行政效率。

最關鍵的,豈不是極大助長地方勢力?

嬴政搖搖頭。

不如郡縣制方便。

隨即又一愣。

等等!

州縣二級制,郡縣二級制。

嘴角再度上揚一個弧度。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回想了一陣。

隨後確定了開創三級制度的“嫌疑人”

又是自己那個好大孫!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撓了撓臉。

不是你講點道理好伐?

從秦末到現在,天下的郡地增加到了一百多個!

翻了一倍!

一百多個啊!

你讓朕怎麼治理!

就是把秦始皇拉過來!一天的奏疏都能累死他!

把一百零九個郡劃爲十三州,這不就方便治理了嗎。

但最關鍵的是。

朕可沒把州刺史放進行政體系裡!

把他們放進行政體系裡的是……

劉徹想了想,從記憶里扣出一個人影。

是劉宏那個豎子!

所以,給朕把那四百年砍下去一百年!

……

炎漢·靈帝時期

講道理!

劉宏氣憤的看着天幕。

隨即又垂頭喪氣的低下頭。

這的確是我的問題。

要不是未來黃巾起義聲勢浩大,各郡面對黃巾起義軍毫無辦法。

朕也不會被迫派任州牧去地方整頓諸郡。

讓地方行政制度由“郡縣二級制”演變爲“州郡縣三級制”

放權容易收權難啊。

但是!

劉宏又精神奕奕的擡起頭。

雖然朕治理不善有了黃巾之亂,但你們南北朝就沒有錯嗎!

要不是伱們亂成一鍋粥!

天下又哪會有那麼多州!

……

東晉,

“快快快!都抄下來!”

劉裕拍着手看着底下的文員們。

“誰先抄完,獎勵胡女一對!”

文員們的手不由停頓了一下。

胡女?

“和舞女一對!”

舞女!

唰唰唰!

衆人奮筆疾書!

……

南樑·武帝時期

蕭衍看着天幕,嘆了口氣。

“這楊堅的確是有幾分雄才。”

州、郡這兩級制度在劉宋南齊的不斷擴增中就已經失控了。

但是沒辦法。

江南之地世族大家纔是主人。

新晉位的國君不得不用新的州、郡來討好、拉攏世家大族。

尤其是那些從北方搬到南方來的世家大族。

因爲他們要把自己的家鄉郡望一起搬來。

而皇帝爲了拉攏他們就必須替他們在南方新立一個和北方同名的州或“僑郡”。

又有世家大族子弟要當官,官職不夠用。

他們要當“清官”,不當“濁官”,不願意真正去治理地方。

於是就又多加一個州或一個郡。

而多了州官、郡官,必然也膨脹州郡的官吏體系。

蕭衍心累的嘆口氣。

隨即定下心思考。

兵制必須要立!

看向不遠處建立在同泰寺廢墟上的蔥蔥綠植。

佛祖啊,朕必須要學一下週武帝了。

……

【楊堅的這個決定在當時一下子就撤銷了天下近六百個郡。】 【按照當時的規定,郡分九級,最大的上上郡官員有一百四十多人,最小的下下郡也有七十多人。】

【這次廢郡,涉及的官員至少有五六萬人之多!】

【並且這些官員都是地方上自行徵召的,很多都出身於本地的世家大族。】

【他們不僅在當地勢力很大,而且往往和其他地方甚至朝廷的高官也有着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如果不能妥善處置,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但楊堅展示了極大的執政能力和政治天賦。】

【他把其中一部分郡官吸收到上一級的州里面,一部分則下放成爲縣官。】

【而更多的郡官則成了所謂的鄉官,不入官品,不理時事,徹底失去了權力。】

【同時,他還進行了一個更重要的改革,把州縣的僚屬改稱品官。】

【不僅全部要由吏部任命,而且每年都要進行嚴格的考評,作爲去留或晉級的依據。】

【並且規定了地方官的任期,刺史、縣令任期不得超過三年,品官則是四年。】

……

漢末,

諸葛亮眼睛發亮,羽扇遮在嘴邊,向劉備附耳道:

“主公,此舉意義非凡!”

劉備不動聲色靜靜聽着。

諸葛亮一邊瞄着天幕,一邊略帶興奮的說道:

“此舉之後,地方官吏的任用權將徹底收歸朝堂。”

“一轉桓靈二帝以來地方豪強左右地方行政的局面。”

“皇帝的權力被鞏固住,對地方的控制力也大大增加。”

“長此以往,朝堂對地方的指揮堪稱如臂使指。”

“主公與關張將軍掌天神之力。”

“大勢之下,蟲豸皆不敢仰面而視。”

“此時正是一立新制的大好時機。”

劉備若有所思,嘴脣輕動微聲道:

“孔明,此制雖好,但這些官員從何而來?”

“沒有這些人,官都沒人做啊。”

諸葛亮微微一笑:

“主公不必擔憂。”

“只需開太學詔天下寒門子弟入學,以策論試之。”

“這些豪強不會眼睜睜的看着這些子弟掌握權力。”

“隨後便可命地方選賢良者上舉,此謂圍三缺一。”

“此皆非一日之功,但主公須將這些新制立下框範。”

“且,亮觀之,隋帝此政必有後續。”

“主公可靜觀之。”

……

【州、縣二級制的確立使得隋朝的財政成指數級的增加。】

【並且減少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地方官位。】

【而官位是直接牽涉到人才任用和晉升問題的,少了官位,競爭程度必然隨而增加。】

【於是,楊堅也連帶的做出重要決定。】

【那就是廢除從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

【建立科舉制的前身,貢士制】

【以“志行修謹”和“清平幹濟”兩科爲標準。】

【讓州刺史每年向朝廷推舉三個讀書人,一起參加朝廷的考試,如果考試過關,由吏部授予官職。】

……

大明,

小朱棣看着天幕驚訝道:

“這隋文帝竟深謀遠慮至此?”

一旁正品茶休息的朱標聞言笑道:

“倒也不是。”

朱標將茶盞放回到托盤上,看着天幕繼續道:

“如今的科舉跟隋文帝一開始的本意並不相同。”

朱棣拿起桌子上的糕點就往嘴裡塞。

“不同?有啥不同?”

朱標想了想,開口道:

“隋朝科舉分三科,秀才、明經和賓貢。”

“到了唐之後,賓貢這科再分成兩科:進士與俊士。”

“也就是科舉的最早形式。”

“而隋文帝此時的貢士制度和後來的科舉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科舉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世家大族對於朝廷人才運用的壟斷,得以拔擢沒有門第身世背景的人。”

“但剛剛廢除九品中正建立貢士時,隋文帝要處理的是州縣改革中,那些官吏縮編所造成的人才競爭之事。”

朱棣嘴裡塞的滿滿的,含糊不清道:

“這我懂,物以稀爲貴!”

朱標失笑,但想了想還是點頭道:

“差不多是這個理兒。”

“因爲官位變少了嗎,所以要用比較嚴格的方式考查要進來當官的人。”

“隋文帝的貢士制等於是在當時的爲官途徑中多增加了一層考覈機制。”

突然一陣怪聲響起,朱標側目看去。

朱棣正捧在茶壺往嘴裡灌。

“咕嚕咕嚕!哈!嗝~”

打個嗝,擦擦嘴。

朱棣大大咧咧道:

“說白了,他針對的是門第中人,但到頭來還是要從那些有身份、有資格可以當官的人之中篩選嗎。”

“那跟以前有啥區別?還是那幫人!”

朱標顛了顛那茶壺。

嗯,空了。

“區別還是很大的。”

示意隨侍添水,朱標繼續道:

“九品中正制就是門閥士族爲了提攜門生,或者安排世家子弟走上仕途的一種工具而已。”

“一切的特權都在中正官手裡。”

“可以隨時升品,也可以隨時降品。”

朱標摘下手上的玉扳指。

“就像這指機一般,本身是一塊石頭,但要先看是從哪個礦裡出來的,再看玉石的成色。”

“然後看做工,再由掌寶者給出評級,最後流向市場交易。”

“而隋文帝的開科舉士,則是在原來的中正制之外再立標準。”

wWW .Tтkǎ n .Сo

“原本的九品中正是主觀的,由中正官來評定。”

“而開科則多了一個過程和儀式,建立一套考覈考試的客觀標準。”

朱標看了看時辰,又走向書桌後坐下。

打開一道奏摺道:

“雖然隋文帝設置制度的本意是如此。”

“然而因爲所選擇的考查方式,後來就起到了改變世族把持人才晉用的作用。”

“同樣的,分科取士也是針對九品中正制中從一個人只會得到“上上”或“下下”的總評級。”

“這樣的評估不符合人才運用,所以纔要“分科”。”

“分別看待一個人的不同能力,知道這個人在哪些方面有突出的才能。”

“至此,開科舉士和分科取士這兩種辦法就將人才從世家大族手中奪取了過來。”

朱棣抱着手臂想了想。

要是按照中正制,自家老頭肯定給我打中下。

但要是分科,那自己在打人這塊肯定是狀元!

嗯,科舉是個好東西!

……

第616章 萬曆,大明王朝最富庶之時第310章 報仇雪恨平定回紇第10章 奮六世之餘烈,召喚胡亥!第20章 漢文帝:一己之力拉高“文”字含金量第387章 宋哲宗:老子就是要打西夏!第340章 周世宗功績(上)第437章 劉邦:乃公想了想,他可能不是乃公後代。第688章 少年天子康熙皇帝第37章 故劍情深,老劉家唯一的情種。第439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296.第287章 唐代宗李豫第633章 該死的時候不死,不該死的時候死了。第506章 朱元璋的功績(下)269.第261章 奠基科舉制度格局第539章 朱祁鎮:王振我父,王振我母第513章 真定之戰戰術穿插大師朱棣第11章 打賞獎勵。第463章 元朝是中國五年換五帝第678章 嬴政:請問你母親在哪裡?299.第290章 一團亂麻的結束第678章 嬴政:請問你母親在哪裡?103.第100章 荀彧之死,曹操晉爵第515章 李景隆:五十萬打北平,優勢在我!119.第115章 《出師表》第506章 朱元璋的功績(下)第15章 千古第一流氓皇帝劉邦154.第150章 劉裕:單手指天!卻月陣!開!288.第279章 李世民:李隆基!朕來了!第696章 康熙盛世還是不盛世呢?第448章 劉氏皇帝的嘴,騙人的鬼303.第294章 白髮孤城(上)第495章 慈鳳墜臥紫山下再無柔音喚重八第341章 周世宗功績(下)第364章 歷史上最強太后系列一遼國第一女強人:蕭綽第662章 崇禎:再苦一苦百姓!第461章 在錯誤道路上狂奔的元朝諸帝284.第275章 老而不死盛世終結第312章 唐武宗功績第321章 裘甫起義南詔退場201.第196章 科舉制的本意。121.第117章 爲什麼一定要斬馬謖?第702章 和通泊之戰262.第254章 父死,其妻吾養之。第17章 漢惠帝劉盈297.第288章 叛亂終結洛陽三月第511章 靖難無大將,耿炳文做先鋒第612章 勵精圖治的小皇帝135.第131章 蜀漢倒計時204.第199章 隋文帝楊堅第677章 朱元璋的第二次未來之旅第55章 千古一帝?完美一帝?298.第289章 再次淪陷的長安第424章 趙二絕種?趙大繼嗣!第378章 文景之治的含金量還在升高!第410章 過河!過河!過河!(下)第676章 崇禎的功績(完)第704章 火耗清欠鐵面皇帝第306章 朱棣:大明不可能有宦官干政。第694章 二廢二立四子繼位86.第84章 傳國玉璽:別叫我傳國了,叫我丟第313章 馬屁 佛道與催生257.第249章 千古一帝李世民(下)86.第84章 傳國玉璽:別叫我傳國了,叫我丟第513章 真定之戰戰術穿插大師朱棣第19章 劉邦:大號練廢了,要不練小號吧?第414章 富平之戰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第585章 大禮儀之爭!第473章 焦胸藏餅馬皇后爲人剛毅呂太后124.第120章 秋風五丈原第368章 倒黴的宋仁宗第677章 朱元璋的第二次未來之旅第546章 北京保衛戰!193.第189章 宇文邕:誰念酒誥時不戴頭盔啊245.第238章 李淵的功績,大唐開國之君他爹第583章 朱厚照:所有缺點都避開!剩下的都是優點!第612章 勵精圖治的小皇帝190.第186章 北齊倒計時。第640章 朱由校:都把心肝曬一曬,拾掇拾掇!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第558章 奇襲威寧海!268.第260章 第一位女皇帝武曌204.第199章 隋文帝楊堅第617章 天下豈有三十年不能親政的天子!第608章 兵不血刃就得邊境安寧,居功至偉!第379章 國富 民窮第402章 專治低血壓的汴京保衛戰第521章 當藩王能打就行了,當皇帝可第686章 江陰八十一日第352章 雍熙北伐214.第208章 高洋:就這啊?你想笑死朕嗎?182.第178章 早死評價一定高的齊文宣帝高洋187.第183章 北齊裡唯一的正常人和一點皇帝210.第205章 隋氏之盛,極於此矣。114.第110章 魂斷白帝城第434章 黃金家族的誕生之初。第390章 天幕:不裝了,我攤牌了!就是要搞死下一任皇帝!第563章 朱瞻基:留子去父!第433章 流浪的鐵木真132.第128章 孫權的功績和一點小小的胡人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