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文帝時期
“……”
劉恆眼角不由自主的抽動着。
“下次你還是不要出聲了。”
劉啓如遭雷擊!
關我何事啊?!
……
炎漢·明帝時期
“這熟悉的情形。”
劉莊頓了頓手中的木杖。
“慧極不壽啊。”
……
大唐。
“可惜了。”
李世民是真的可惜這個皇帝。
縱觀歷代皇帝,這已經是上等的守成之君了。
“還好大局已定,沒有什麼波瀾。”
外患已定,內藩已平,又沒什麼變法黨爭。
“就看下一個皇帝能不能接住這滔天富貴了。”
……
大宋·哲宗時期
趙煦覺得哪怕第五位大明皇帝像阿斗那樣。
大明天下也基本可以大唐比劃比劃了。
甚至後面歷代碰不上趙佶趙桓趙構那種人。
大明都能跟前漢論一下高低了。
這仁宣之治就是大明的文景之治。
還是個不需要後代擊破匈奴的“文景之治”
“真好……”
羨慕啊。
……
大明·永樂時期
朱高熾幾人被突然從假山後面跳出來的朱棣嚇了一跳。
“爹,你這是幹什麼?”
“爺爺,你不是去出恭去了嗎?”
“爹,你又騙娘!”
朱棣懶得理會那倆傻兒子,只是抓着朱瞻基左看看右瞧瞧。
“你怎麼了?又暗疾?”
“沒聽說過啊!”
“好好的怎麼就病逝了?!”
朱瞻基被朱棣晃的頭暈眼花,連聲道:
“沒事!爺爺!我沒事。”
朱棣捏着朱瞻基的肩膀,斬釘截鐵道:
“孫子,你放心。”
“爺爺不會讓你早死的!”
“爺爺算了一下。”
“你爹死的時候是四十八,咱勻他兩年湊個整就得了。”
“五十歲死也算高壽了。”
朱高熾都聽懵了。
一邊的朱高煦則差點樂出聲。
“你二叔,我也帶走。”
這回朱高熾差點笑出聲。
“老二,沒事,我在下面都收拾好咯,你跟爹一來咱們就直奔奈何橋。”
“下輩子我還當你大哥!”
朱高煦看着笑盈盈的大胖子,咬牙切齒:
“我是你大哥!”
朱高熾笑着點頭。
“行,到時候再商量。”
那邊倆脣槍舌劍,這邊倆苦口婆心。
“剩下的年壽都給你!”
“你爹多活兩年就行了。”
“你不行!你得多活十年!”
“三十七加十三,也有五十了。”
朱瞻基堅決搖頭。
“不行……”
朱棣直接打斷他的話。
“後面的北征我就不親自去了。”
“好好養養身體還能多活兩年。”
“就這麼定了!”
朱棣平了平朱瞻基肩膀上衣褶,看着天幕喃喃道:
“你和你爹給咱漲臉了。”
“下去見着太祖皇帝,我也有底氣說。”
“爹,我朱棣的後代……”
“不比大哥的差!”
……
【明宣宗在軍事方面沒有什麼顯著戰績。】
【唯一可稱得就是宣德三年(1428)九月,朱瞻基在巡邊時,蒙古兀良哈部蜂擁萬衆擾邊。】
【在其竄入大寧,經過會州,快到寬河時。朱瞻基親自率精卒三千爲諸將先鋒打敗夷衆。】
【史載爲“寬河之戰”】
【《三衛傳》記載:“獲其人口、兵器、馬匹、牛羊、輜重,不可勝計。”】
【但就在朱瞻基征伐期間,草原等部還寇犯了遼東。】
【西邊從開平、宣府起,東邊到遼陽、開原,侵擾不停。】
【軍事成績:評價C級·得兩分】
……
{明宣宗在位期間就這兩件事沒幹好。}
{一個是太宗皇帝五次北征的成果在朱瞻基在位時成熟了,而他不願乘人之危沒能把熟了的果子摘回來。}
{二是丟了安南,和太祖太宗皇帝一比,感覺就是這兩件事讓他如今的評價不高。}
{永樂靖難,五次北伐,修永樂大典,這些直接把明朝底子打光了……}
{他不想也不敢隨便動了,這時候不趕緊休養生息,等着滅亡呢?}
……
季漢·懷帝時期
劉禪胖胖的臉上浮現憂愁。
這問題要是讓他攤上怎麼選?
“朕可能會跟明宣宗一樣的選擇吧。”
諸葛亮明亮的雙眼注視着皇帝。
劉禪有點慌亂的解釋着:
“相父,朕的眼光看不到那麼遠的未來。”
“誰也不知道安南要打多久。”
“但不管打多久,事情總是要循序漸進的辦啊。”
“畢竟永樂年間幹了那麼多燒錢的大事。”
“朕覺得,以明宣宗的能力完全可以邊休養生息邊慢慢對外征戰。”
“先棄地,騰出經費休養生息,時機成熟了一鼓作氣。”
劉禪一口氣說完,看着天幕又嘆口氣。
“只是天妒英才。”
“算一算時間,從他發病到去世也就十幾天。”
“可惜了。”
諸葛亮微笑着聽完後。
整個人都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先帝啊。
亮,看到希望了!
……
炎漢·靈帝時期
“沒錯啊!其實本質上就是沒錢了啊!”
劉宏一隻腳踩在龍榻,揮舞着雙手說得唾沫橫飛。
治國,他是一知半懂。
搞錢,那他可太懂了!
“大明那是從一開始就不富裕啊!”
“朱元璋好不容休養生息一陣。”
“朱棣又是修永樂大典又五徵塞外又是下西洋。”
“對!前面還一個靖難,那是將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又給雪上加霜了!”
“他阿父要是多活個三五年還能攢下點。”
劉宏衝着大臣們拍手一攤。
“但是並沒有啊!”
“你要說他丟這丟那,沒錢怎麼把攤子支那麼遠啊?”
“加徭役賦稅?”
“歸順也不算你的地盤啊!”
“使用效率又低,又不能爲自己所用。”
“還不停往裡搭錢。”
“中原百姓日子不過了?”
“你們說對不對!”
大臣們相互看了看。
年輕的劉備開口道:
“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
“所仗爲何?”
“無非四字,化夷爲夏。”
“而自古化夷入夏,方法無非二途。”
“其一,先納土收民,然後繼以教化。”
“此法好處在於迅疾直接,教化得好可在短短數十年內克盡其功。”
“但壞處也很明顯,移風易俗,本非輕易可以辦到,稍有過激,則會激起夷狄反感。”
“而且變革若由華夏強行推動,因對夷狄心意難以把握,故很難拿捏好這其中分寸。”
“一旦產生矛盾,又容易演化成華夷之爭,進而惹出禍端。”
“觀大明對安南便知,果至如此。”
“中國受其拖累不說,若無足夠力量鎮壓,其結果就是是夷狄納而復叛,一番辛苦白費。”
“而第二種辦法則是先以文化之,待其風俗與中華趨同,再或以兵收之,或蠻夷主動要求入夏。”
“此等做法一大好處便是,入夏過程乃潛移默化,不易激起族爭。”
曹操也點頭道:
“先前是不得已而爲之,後續的君主只要能以文化之。”
“收復之功依然能得。”
“但觀後世說辭,宣宗之後的歷代皇帝似乎並無此心。”
“交州就這麼丟了……宣宗的眼界確實不夠長遠。”
劉宏摸着下巴思索着。
最後無奈承認道:
“就如當年的楚國越國一般。”
“周天子不取楚、越,而行冊封,是朝廷力有不逮的緣故。”
“數百年後,南北交通暢通,楚、越亦承沐王化日久,風俗與中國無異。”
“秦、漢二朝攜一統之勢收土納民,便水到渠成。”
“若宣宗能效法周天子,先將其冊封,以爲外藩。”
“假以時日,依大明海船的堅固,加之當地華夏風氣也已成氣候。”
“屆時朝廷再收土納民,便就輕而易舉!”
“這麼說來,的確有幾分可惜啊。”
……
【對外軍事雖差,但制度建設卻頗爲可觀。】
【可以說大明一朝未來就是在明宣宗的制度上加以延續。】
【雖然也不一定就是好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