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長纓在手 完

趙誠陪着耶律楚材去新設的所謂譯館裡視察。

這個譯館設在原西夏皇帝與羣臣議事的政事堂裡,斯人已去,徒留空蕩蕩的殿宇。殿中的正中,一溜擺着數排桌椅,四周擺放着趙誠四處蒐羅來的成堆文籍以及筆墨紙硯,還有數位小廝伺候着,數十位身着長衫的文人模樣的人正在工作着。

“賀蘭國王駕到!”有把守的兵士高聲呼道。正在忙碌的文士們聞言連忙起身,正在想如何行禮才合適或者還是不行禮,趙誠卻一馬到先進得殿堂,擺了擺手,示意大家繼續。趙誠掃視了一眼,只見那位高智耀赫然在列,低着頭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大人請看,西夏地處中原西北,看似蠻荒之地,然而卻並非不知文也。中原人稱北方異族爲胡,南方爲夷,西方爲蕃或羌,然而党項人卻不認爲蕃字是個不雅之字,他們也常自稱爲蕃國、蕃人,口中所說的也是蕃語,所寫的也是蕃字。”趙誠撿起一本書指着扉頁道,“這是党項人編的《蕃漢合時掌中寶》,主旨就是爲了蕃人學漢文漢人學蕃文,著者開篇就明言:不學蕃言,豈和蕃人之衆;不會漢語,豈入漢人之數。蕃有智者,漢人不敬;漢有賢士,蕃人不崇。若此者由語言不通故也。耶律大人,此著者所言乃至理名言是也!”

“國主看似對夏人很是推崇?”耶律楚材疑惑道。

“非也。然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趙誠回答得很簡短。

“國主心胸廣大,耶律不及也!”耶律楚材道,“不過,天下之大,族羣歸屬之數不知多少,夏人素民風剽悍,乃慷慨鬥勇之輩,又兼有言語習俗之不同。國主將來如何面對?”

“呵呵!”趙誠故意將耶律楚材從頭至腳打量了一番,這讓耶律楚材很不爽。以爲趙誠又想拿自己開玩笑。

趙誠見耶律楚材有些不高興,便開口說道:“我剛纔說中原漢人稱北方異族爲胡人,耶律大人好像並無任何不悅之色。”

耶律楚材心中一怔,倒吸了一口涼氣,驚訝地說道:“你真夠歹毒地,然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你的想法若要施行起來。恐怕不是三五年就能行得通的吧?”

趙誠只是一提醒,耶律楚材就明白了,因爲他是契丹人,而且除了姓氏他的身上看不出一絲所謂胡人的特點,就連身體內的血液早就是漢人成份佔了大部分。趙誠的計劃就是要同化所有的蕃人,這當然是一個極爲宏大的計劃,十年二十年恐怕也不見得有什麼成效。

“史書上說,党項人乃漢朝時西羌之別種,他們原本在河湟及其以西河谷、草原與高地之間放牧、狩獵,中唐時吐蕃人強盛。他們不得不內遷,唐末曾兩次被賜姓爲李,其首領曾被封爲定難軍節度使,統領夏、銀、靜、綏、宥五州,党項人由此強大。宋初時,又被賜姓趙。趙德明(或李德明)心慕中原文華,曾對兒子趙元昊說他本人三十年來衣錦綺繡,此聖宋天子恩。不可負也。而趙元昊是個文武雙全之人,智謀過人,他想脫離大宋國自成一朝,常言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爲。所以爲了稱帝,他改姓嵬名,並命人自創一族文字。”

“我契丹人也曾創一家文字,至今識契丹字之人不多矣!”耶律楚材感嘆道。他本人就是一個生動地例子,還好他在西域時曾學過一段時間。時移事易,耶律楚材從沒想到他學契丹文還要跑到萬里之外的西域學習。

“正是如此,党項人創蕃文,元昊堅持給族人剃髮,並命漢人戴頭巾着漢服,以區分族屬。然而党項人本無剃髮之習俗,概因元昊自稱乃北魏之鮮卑後裔也,擡高自己稱帝地本錢罷了。至今,我等所見,蕃文典籍雖多,然多不過漢文,蕃文也大多自漢文譯轉而成,元昊時譯《爾雅》、《孝經》、《四言雜字》,毅宗時上表求宋皇賜御製詩章隸書石本,又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等,改行漢禮,用漢家之冠服;仁宗時國內多設學舍,崇儒敬佛。百姓當中蕃漢雜居,事農事之蕃人不知多少,只有偏遠之地的蕃人才穿皮衣事畜牧,然漢風勢不可擋。”趙誠笑着道。

“若是我蒙古大汗將來也興漢學立科舉,則大事可成也!”耶律楚材道。

“呵呵,這要賴大人進言了。”趙誠笑着道,其實很不以爲然,“不過,大人不要忘了,我賀蘭與中原不同,這裡蕃人雖是第一大族,然漢人之數排行第二,元昊立國至今近二百年,儒學通行又有數百年,通曉蕃漢兩種文字之文士有不知有多少,施政又少不了漢人,出身漢人的重臣也不知有多少,同職之臣以蕃、漢、降漢、西蕃(指吐蕃)、回鶻爲等級之序,民間蕃漢雜居,其俗漸染。如此,施行起來倒也不是難事。”

耶律楚材不置可否,在他看來施漢法是天經地義之事,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難他越是有勁頭。趙誠在心裡爲耶律楚材默哀。鐵木真對城市無比的憎惡,他的兒子們也是如此,心腹們也都想着將農田變爲牧場,將農夫變成奴僕。

“大人還不要忘了,若是興科舉,那麼考中之人是蒙古人多,還是漢人爲多?”趙誠乾脆拋出這個問題,讓耶律楚材思考了大半天。

耶律楚材在中興府內停留了三天,便要起程赴燕京。他取道賀蘭山,從黃河北岸經草原去燕京赴任。

賀蘭山下,耶律楚材有些惆悵之感,秋意越來越重了,層林盡染,山抹微雲,衰草連連到天涯。北國地秋天太過短暫,最後一批南飛雁從碧空中一晃而過,徒留幾分憂愁之感。

“當年撒馬兒幹一邊。你我一別三年,這一次分別。再見時不知又是何夕何年。”耶律楚材騎在馬上感嘆道。

“大人這般兒女之態讓我難以明瞭,有詩云,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耶律大人若是趕赴燕京任職,那也是榮歸故里,我想天下士子必對大人翹首以待也,大人何必如此消沉吶。”趙誠取笑道。“我想蒙古若是召開忽鄰勒臺大會,你我又可相見吧?”

“只可惜,大汗生前雖對我另眼相看,但對文士從來就沒重視過,河北有不少的文士淪爲皁隸,讓我心中不安。中原治理,仍是如蒙古草原一般,千戶、百戶兵民一致也,掌軍者又兼管民政,集大權於一身。妄殺濫捕,而府庫中卻無一尺布帛一石糧粟。”耶律楚材道,“這不是治國之道,長此以往,難以爲繼。”

“等窩闊臺殿下成了大汗,耶律大人不就得償所願了嗎?”趙誠口中勸道,心中卻很不以爲然。

“知難而上罷了。”耶律楚材道,“那些蒙古權貴各佔土地。私蓄人口爲奴,國家卻無所得。歸降漢軍首領,如劉黑馬父子史天澤父子之輩又都是地主豪強,難也!”

“耶律大人之主張,在下也極爲贊成。只是在下以爲。任何主張既便是淺顯之道。若是侵佔了權貴之人地一畝三分地,施行起來要難上加難。蒙古權貴們自不必說。草原上本來就是分封制,裂土分民本就是天經地義之事,人口也是財富,大人請不要忘了,那些漢軍首領都指望着你能施漢法呢,你若是連他們也得罪了,恐怕就於你不利了。”趙誠道,“在下很想知道,耶律大人與王荊公比一比,誰高誰下。”

“集軍民兩權於一身,獨斷專行,民怨載道,將對國家不利,我定當規勸將來的大汗,軍民分政,各管職事。並立課稅,統稅權,讓國庫歲有所得。”耶律楚材道。他對自己的主張確信不疑,並且對未來的治國之路抱着很大的期望。

耶律楚材又問道,“我聽王從之說,窩闊臺殿下將你的家眷接往蒙古大斡耳朵?”

“確有此事。”趙誠將頭扭向一邊。

“國主也不必如此念念不忘,所謂質子,古就有之,在蒙古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昔年,耶律留哥歸附成吉思汗,不都是送質子至大汗地帳前嗎?那些蒙古千戶、百戶及漢軍各階將官不也都是如此?”耶律楚材見趙誠臉有不悅之色,耐心勸導道,“這不過是爲人君者的御下之道罷了,你若是心中不滿,徒增禍事。”

“大人說笑了,我哪敢有什麼不滿呢?”趙誠輕笑,“我聽說我被封王,還是託大人地美言呢!”

“你授之無愧也。不過,你年紀輕輕就被封王,這是何等榮耀地事情。由此可以知之,大汗待你不薄啊!”耶律楚材又道。

“是啊,大汗怕我累着,只要我管民政。”趙誠冷笑道。

耶律楚材心中一驚,連忙說道:“不兒罕,你這是什麼話。身爲臣子,應當感激大汗的厚愛才是。大汗屍骨未寒,這種話你都能說出口?你莫要聽了小人的挑唆,亂了本份。”

“那麼大人說說看,想當年我殺了屈出律,可沒撈着什麼好處,如今我雖被封了王,可是我這個國王有什麼權力?我雖然並沒有立下太大的功勞,但我也不是什麼邀功請賞之輩。我若是沒辦法能籌措錢財交給大汗,那跟中原的那些文士一樣無用。你在大汗面前進言讓察罕與昔裡鈐部在南方,是防着金人,還是在防備着我?”趙誠盯着耶律楚材道,“耶律大人口口聲聲地將我引爲知己,然而耶律大人爲何一再地說我有謀反之心?昔日,我們在大斡耳朵初次見面,你就說什麼天有異象之事,大人對我的成見先入爲主?”

趙誠還不知道成吉思汗曾數次想殺了他。

“強詞奪理!我可從沒說過你有謀反之心,我身爲大汗地近臣,自然要事事考慮周全,不讓小人生事,讓你們君臣和睦,這豈不是一件好事?”耶律楚材覺得自己很冤枉,“若是你以爲我對你的左右謀士王敬誠、劉翼諸輩心存惡念,我願向國主賠禮道歉。”

兩人本來在一起有說有笑,這下言語都有些火藥味,弄得兩人都有些尷尬。

“天色不早了,我還要趕路,就此別過吧!”半晌,耶律楚材開口說道。

賀蘭山上,數面紅旗迎着西風招展。趙誠地手下們在城中呆久了,到了野外都撒起野來,怒馬狂奔,爭先恐後,甚至還有一隊手下爬到了賀蘭山的一處山頂之上。

“我趙誠言語莽撞了一些,大人不要見怪。”趙誠臉色緩和了一些,“我還算是半個文人,文人們在送友遠行時,總是喜歡折柳作詩以壯行程。”“難道你要作詩,那我洗耳恭聽!”耶律楚材也笑着道,忘掉了剛纔的不快。

“在西遼故都虎思斡耳朵,我曾作一首沁園春的詞,當時大人說不合所見風物,既無大河,又無長城。想當年我還年少,小看天下英雄,不知天高地厚,大人評詞之語讓我至今頗覺慚愧,如今我等從西域到這賀蘭山下,行程不知幾萬裡也,見過長城,又曾臨滔滔長河。天地悠悠,大河北去,千秋萬載,息息不止,而吾輩亂世之人愈見渺小也。今日送大人遠行,正是天高雲淡大雁南飛時,憶往昔,此情此景,腹中偶得一詞,願贈予大人以壯此行。”

不待耶律楚材寒暄,只聽趙誠口中緩緩吟道: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賀蘭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塞外西風正烈,席捲着天地萬物,吹散了趙誠綰起的黑髮,夾雜着些許沙塵吹拂着他仍然年輕地面龐。它也帶來寒流,那伴隨而來地冰雪將會掩蓋地上萬物,無論在這片土地之上曾經發生過什麼,而來年冰雪消融,將滋潤着這片土地。

趙誠衝着呆呆的耶律楚材一抱拳,輕提繮繩,赤兔馬知主人心意,轉過身來揚起蹄子直衝而下。徐不放挺起他高大地脊樑,扛着一面巨大的鮮豔紅旗,緊跟在趙誠的身後,西風獵獵,一行人怒馬奔馳在遼闊的原野之上,轉眼就消失不見。雁過留聲,在天地間久久地迴盪,也迴盪在行人的心底深處。

“長纓在手,長纓在手……”耶律楚材口中喃喃地念道。他放眼望去,趙誠已經不見了蹤影,任憑西風吹倒了漫天的衰草。

注:“蕃”字,若用來表示党項人,應讀“mi”二聲;若用來表示吐蕃,應讀作“bo”一聲。

注:這引自毛澤東詞《清平樂六盤山》,換了一座山。

第五十章 河東烽火㈠第四十九章 杭州與汴梁㈡第二十八章 大昌原㈣第二十七章 甕山泊㈡第一章 獵㈠第四章 獵㈣第八十九章 輪迴㈡第二十四章 盟約㈣第二十二章 賀蘭雪㈡第三十二章 赤兔馬第十八章 直搗黃龍府㈡第八章 英雄冢㈢第十六章 官山月㈡第八十八章 輪迴㈠第九十三章 輪迴㈥第三十九章 寂寞河中府㈢第十八章 直搗黃龍府㈡第一章 秋收㈠第六十六章 止戈㈢第四十九章 螳螂與黃雀㈤第四章 秋收㈣第三十四章 秦王的怒火㈠第二十九章 運籌帷幄㈡第三十八章 中原路㈢第九章 忠義㈣第五十五章 新的人生㈥第二十四章 決戰野狐嶺㈤第二十三章 南下㈡第四十六章 燃燒的家園㈢第八章 趙誠說書㈠第十七章 官山月㈢第二十三章 奴隸㈢第一章 行路難第十章 趙誠說書㈢第十章 燕雲㈣第四十三章 三年之約㈢第十四章 流血的草原㈣第二十九章 大昌原㈤第三十七章 秦王的怒火㈣第十七章 直搗黃龍府㈠第四十七章 螳螂與黃雀㈢第五十九章 秦王的反擊㈤第五十一章 巍巍賀蘭㈡第二十八章 運籌帷幄㈠第七十五章 新政㈥第三十七章 寂寞河中府㈠第八十章 帝國落日㈢第六十五章 止戈㈡第二十四章 決戰野狐嶺㈤第四章 獵㈣第二十七章 南下㈥第二十章 少年的煩惱㈡第二十二章 巡察㈢第四十三章 揚鞭㈠第六十五章 河北風雲㈦第十一章 流血的草原㈠第三十章 春寒㈢第五章 遠離撒馬兒幹㈢第二十九章 相馬㈡第二十七章 紅雪㈢第四十四章 揚鞭㈡第三十九章 賀蘭好兒郎㈥第一百零六章 江山如畫㈨第十四章 夜宴㈢104 大事年表第六十七章 止戈㈣第十八章 管家與少年㈣第四十八章 螳螂與黃雀㈣第二十四章 南下㈢第八十二章 帝國落日㈤第八章 英雄冢㈢第二十四章 盟約㈣第八章 征服與反抗㈠第七十六章 烽火河南路㈣第二十七章 紅雪㈢第三十五章 馬之舞步㈡第六章 貴由㈠第四十四章 三年之約㈣第一章 春天裡的殺機㈠第十一章 暗流㈠第八十章 會盟㈤第十八章 管家與少年㈣第二十九章 大昌原㈤第三十六章 蟄伏與躁動㈣第十三章 暗流㈢第四章 春天裡的殺機㈣第七章 東返之路㈠第三章 瑞雪㈢第五十二章 巍巍賀蘭㈢第二十章 長纓在手 完第六十八章 凝固的黃河㈠第三十二章 伐交㈥第十一章 趙誠說書㈣第二十三章 兄弟㈢第八十一章 會盟㈥第二十二章 南下㈠第十三章 征服與反抗㈥第二十二章 賀蘭雪㈡第八章 趙誠說書㈠第十三章 夜宴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