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滅趙、破燕並魏後,緊接着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爲中國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
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始皇認爲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曾以數千兵急追燕太子丹於衍水,並獲得了勝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將領。於是便委以重任,並問李信說,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覆說“不過用20萬人”。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見,而同意李信的說法,當即說:“王老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見用,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李信則受命爲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鑑於秦楚接界多爲平原,無險可扼,認爲這次作戰的目的在於殲滅楚之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爲抗禦秦軍之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採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確定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面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秦軍排除楚邊境部隊的抵抗,於汝河南北分向寢、平輿展開攻擊,擊破楚軍,李信軍佔領了平輿,蒙恬軍佔領寢城。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佔兩城後,渡過洪河東進。楚軍統帥項燕以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立即率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追擊秦軍於棠溪,給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方向撤退。楚軍乘勝猛追,三晝夜戰鬥不息。秦軍連日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一級將領7人陣亡,李信軍損失慘重,多虧城父蒙恬軍的掩護,李信得以突圍逃回秦境,才免被俘。這是秦統一戰爭中宜安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雖然感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但並未動搖滅楚之決心,仍然繼續進行滅楚戰爭。李信失敗後,秦軍統帥一職只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邀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王翦謝絕說,身體不好,難以從命。秦始皇則堅持請他出徵,並問他有什麼要求。王翦此時才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萬人不可”。秦始皇應允。王翦於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秦始皇親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濱。王翦請求秦王多賜給他一些田宅。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帶兵東去。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鬥意志,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志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所以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
楚對秦軍大舉東進,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爲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只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爲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斬殺楚將項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熊負芻被俘。秦軍進軍蘄南,只經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便冰消瓦解。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將軍王翦、辛勝率軍對燕作戰。統帥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國首都薊城爲作戰目標。同時判斷燕軍必然依託燕趙大道經過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趙界上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備,不宜將主力投入正面進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廣,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迴包圍易水正面燕軍,可出敵意外,容易成功。
於是,王翦決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縣)北攻燕。燕軍與代郡趙嘉部趙軍,已組織了聯合部隊於易水北岸抗擊秦軍。王翦以秦軍主力,迂迴易水上游,包圍易水燕代軍右翼,雙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軍擊破燕軍,趙軍撤回代郡,燕軍殘部向薊城退卻。秦繼續對燕進攻,擊破燕軍抵抗,進圍燕都。燕無固守首都決心,向遼東撤退,使秦軍輕取薊城。王翦攻克燕國首都後,立即派將軍李信率軍急追東退的燕軍,追擊到衍水擊破燕太子丹率領的殘部。此時逃到遼河流域的燕統治者,認爲秦軍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謀刺陰謀引起,禍起於太子。趙嘉亦勸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於秦以求和。於是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求和,但秦軍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其軍事進攻。
秦軍追擊燕殘部到遼東,由於地方偏遠,對全局關係不大,即把兵力轉用於對楚作戰。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齊國經過燕軍進佔,元氣大爲損耗,以至沒有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過去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說:“且趙之與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競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爾後各諸侯國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
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爲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志。所以儘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13]。齊王建被送於共這個地方,餓死於松柏之間。這個貪圖享受、喪失國家的亡國之君,得到應有的下場。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南征百越,稱爲秦攻百越之戰,該戰是秦朝統一戰爭中最艱難激烈一仗。據《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爲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爲秦虜,相置桀駿以爲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秦在統一過程中,派遣數十萬內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帶到南方,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同時還修通了道路,特別是修鑿了靈渠,使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連結起來,對中原地區同南方、西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對匈奴、百越的戰爭後,秦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