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明
不過這時寧遠城上的開水也以經倒完了,長槍兵又重新守住了城垛口,備迎新的戰鬥。而付責燒開水的士兵們趕忙將鐵鍋重新架好,點燃了木柴,又重新開始燒開水。每一部份的士兵都各付其責,按步就班,一切都進行的有條不紊。
清軍再度像城頭上攀爬,而寧遠軍的石塊、磚頭、粗木也如雨點一樣從城牆扔下來,擊打着清兵。等清軍靠近城垛口的時候,就由長槍手用長槍亂戳亂刺,阻擋着清兵蹬上城牆,而在後排的火槍手雖然因爲角度的關係,打不到正在爬城的清系,但也不斷的朝城下開槍射擊,打擊城下的淸軍弓箭手和等候攻城的淸兵。只有火炮暫時全都停上了發射。
儘管守在城頭上的士兵在抵擋淸兵攻城的同時,也不斷遭到清軍在城下的弓箭手的打擊,中箭倒地,但依然毫不畏懼的守住城垛口,頑強的與清軍戰鬥着,只打得清軍如同秋天的落葉一樣,不斷從雲梯上,從城頭上跌落下來。而且一但等鐵鍋裡的水燒開之後,就又立刻向城下沷倒,這一招的威力確實不小,每一次都能燙傷一大片清軍。
雖然有不少清兵也學聰明瞭,一見城頭上倒開水,就立刻舉起盾牌,擋住自己的頭部,身軀,但盾牌始終無法護滿全身,而水又是無孔不入,因此依然還是能燙傷不少淸兵。而被開水燙傷的淸兵雖然不會喪命,但基本都失去了繼續戰鬥的能力。
同時還有不少新兵不斷將大筐大筐的石塊、磚頭搬上城頭來。供應給守城的士兵,同時又將戰死和受傷的士兵擡到城下去治療。戰鬥也很快就進入到激烈的氣氛中。
雖然遭遇到了寧遠軍的頑強抵抗,但這時清軍的軍紀也及爲嚴格,沒有人敢後退一步。同時激烈的戰鬥。也激起了滿八旗兵的兇悍之氣,因此也拼命的向城頭髮動猛攻。
而在他們的帶動下,蒙古軍和漢軍也不得不打起全部的精神,也以少有的戰鬥意志,配合着滿八旗兵,攻擊着城頭。
而在城下掩護的清軍的弓箭手們也不在躲在盾車的後面,一個個全部都站了出來,冒着城頭上的火槍射擊。不斷也向城頭上射箭還擊。就是有人被火槍打死,但其他人也毫不動搖,依然向城頭上不住的發箭。
這時在城牆下面,以經又開始推積屍體。其中也有一部份是戰死之後落到城外去的寧遠軍。鮮血濺到了城牆上,又流到了地面上,開始漸漸的蔓延開了。
攻城戰進行了半個多時辰,清軍的損失以經超過了千人,但還是無人能夠蹬上城牆一步。阿巴泰和圖爾格雖然是在遠處觀戰。但也能夠感受到戰場上激烈殘酷的氣氛。
而且不斷還有從戰場上撤下來的傷兵從他們的眼前經過,摔傷、槍傷、燙傷各種各種都有,躺在單架上,不住的發出慘叫的聲音來。傷兵之中有相當一部份都是滿八旗的士兵。而以清軍的醫療水平,其中大部份恐怕都無法治癒。這些人可都是有着十餘征戰經驗的老兵。想不到這一次竟然會栽倒在寧遠城前。阿巴泰心裡也不禁一陣一陣心痛。
不過寧遠軍的抵抗力度也在阿巴泰的預料之中,畢竟這支軍隊能夠兩次守住穆陵關。如果沒這麼幾下子,恐怕也就不直得自己花費這麼大的心血了。而且戰事進行到了這一步,清軍也不可能退縮,只能硬撐下去了。
於是阿巴泰下令,再調度五千士兵,加入到攻城的隊伍中去。因爲現在看來,想要攻下寧遠,恐怕也不是一時半會的時間,而前期投入到戰鬥中的披甲兵以經達到了一千人,因此這一次出動的,全部都是漢軍和蒙古軍,先讓他們逐漸消耗守軍的兵力和精力,等到合適的時候,再向寧遠城上發動全力的一擊。
雖然這一次加入的人馬沒有滿八旗的披甲兵,但畢竟是添了生力軍,本來以漸衰弱下去的攻勢一下子對變得猛烈了起來。而且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進攻之後,清軍也學得聰明瞭起來,因爲寧遠軍的開水只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傾倒,因此清軍也開始有意的避開這些地方,使寧遠軍的開水攻擊也漸漸失去了作用。而清軍也趁機在城牆的其他地方集中兵力,向城頭上猛攻。也使寧遠軍的防守壓力陡然增大了不少。
因爲雖然清軍主攻的只是西門,但寧遠軍不能對其他三門都置之不理,必須各派出一定的兵力防守,再加上又要預留必要的預備兵力,因此這時在西城上防守的士兵只有近四千人,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實際只有一千多人,其他全都在寧遠府招募的新兵。
這些新兵雖然只接受了十幾天的訓練,但都和清兵有切齒深仇,因此鬥志十分旺盛,作戰也十分頑強,毫不惜命。但終究是因爲作戰經驗不足,而且作戰技術也十分稀疏,剛一開始還好些,一但等清軍加強了攻擊力,就顯得有些力不從新了。一但淸兵爬到接近城垛口的位置,雙方隔着城牆展開格鬥,雖然清兵有諸多限制,如只能單手執兵器作戰,在木梯上不能移動等。但新兵也很難靠自己的能力,將清兵打落下去。有些新兵甚致就不是清兵的對手,反而被清兵打死打傷了不少,必需要等來老兵過來支援,才能扭轉得過來。
而且這時佔據高臺射擊的活槍兵停止了對城下的射擊,而是在嚴密關注着城牆上的攻防戰,一但有人登上城垛口,就毫不猶豫的開槍射擊。因爲相距太近,因此火槍兵幾乎是百發百中,不少以經蹬上了城垛口,就要進入到城牆上的清兵只聽到一聲槍響。就覺如遭重擊,許多兵甚致都被火槍射擊的力道打得從城垛裡飛了出去,然後才落到地面上。
但儘管如此,畢竟守軍還是以新兵居多。寧遠城的防線還是顯得岌岌可危,有好幾次防線都險險被清軍突破。
和吳三桂一起在城樓上觀戰的白廣恩、李輔明等人也看得心驚動魄,他們都不是膽小的人,但也從未見過這樣激烈的戰鬥,因此都覺得心跳加速,嘴脣發乾。有人威更是臉色慘白,本不敢再看了,但卻又強迫着自己硬撐着看下去。只有吳三桂依然不動聲色。密切的關注着整條城防戰線,並且不斷髮出指令,調整着城上的防守。
這時李輔明對吳三桂道:“吳總鎮,韃子的進攻以經越來越猛了。我們是不是再多增多一些人手上城來防守?”
吳三桂搖了搖頭,道:“現還不到時候,我們還能頂得往,等韃子再曾派人馬的時候再說吧!”
他們正說着,這時在城牆上。有兩個城垛口以經被清兵給攻破了。
原來清兵將五架雲梯並在一齊,正好可以進攻兩個相鄰的城垛口,按五名清兵一排,一起向城頭上進攻。很快的爬到了城垛口附近,甴兩名清兵進攻一個垛口。中間一個清兵左右支援,隔着城牆和守兵展開了大戰。而守衛這兩個城垛口的卻恰恰又是幾個新兵。雖然他們都拼盡了全力,但無奈卻是技不如人,怎麼樣也抵擋不住淸兵。而兩名清兵互相掩護,很快就攻上城垛口。
這時兩名火槍兵急忙開槍射擊,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兩枝槍竟同時出現了啞火的情況。就這麼緩得一緩的空兒,那名淸兵己從垛躍下,落到城牆上。這是名披甲兵,一站穩腳跟,也不顧周圍都是寧遠軍的士兵,立刻就揮刀猛砍,一連砍死四五名寧遠軍的士樂,但自己也身中十餘槍,雖然穿着三重甲,但也有四五槍透甲而入,終於慘叫一聲,栽倒在地。成爲這一戰中第一個死在寧遠城牆上的清兵。
這名披甲兵雖然戰死,但卻爲後續進攻的清兵贏得了一線空隙的時間,後面緊跟着又有幾名清兵們通過垛口,蹬上了寧遠的城牆上。
這幾個清兵也都是滿八旗的披甲兵,雖然只有三四個人,但個個都悍勇無比,雖然圍攻他們的寧遠軍士兵有十餘人,但也只殺死其中二個人,而自身卻被他們殺死了五人。而就這麼一會兒的功夫,又有四五名淸兵蹬上了城牆來,牢牢的守往了這個城垛口。
寧遠城的防線,終於被清軍突破了一個缺口。
有了第一個缺口,就馬上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很快清軍就又突破了好幾個突口。儘管寧遠軍連續組織人手進行反擊,但終於還是因爲雙方士兵的個體戰鬥力懸殊太大了,就算上來的是寧遠軍的老兵,最多也只能落得和清兵同歸於盡結果,還是無法將清軍趕下城牆去
不一會兒,清軍就在城牆上突破了五個缺口,在毎一個缺口處,多的以經聚集了十幾人,少的也有五六人,全都牢牢守住缺口,而接應後面的清兵也繼續蹬上城牆。雙方的廝殺也越來越激烈,屍體也在不斷的增加,鮮血也開始染紅城牆上的地面。
而這時在城下觀戰的阿巴泰和圖爾格也不禁大喜過望,看來還不等派出最後的人馬,攻下寧遠就大有希望了。阿巴泰也是久經戰陣的人,深知乘勢而進的道理,立刻下令,又派出了一千滿八旗披甲兵,二千鋪兵,加上他們的跟役包衣,共計有六七千人,立刻又增援上去,務必一舉攻下寧遠。
但阿巴泰並不知道,就在他剛剛發下命令,增援的人馬纔出發的時候,寧遠城上的激戰,以經發生了極據的變化。
這時被淸軍第一個攻開的缺口處以經圍攏了二十餘清兵,他們在一名牛錄額真的指揮下,結成了一個半圓陣,牢牢的守住了這個缺口。而在這個半圓陣的周圍,以經躺倒了二十多具屍體,清軍、寧遠軍都有,雙方几乎是有一片血汩中進行着殊死的搏鬥。而那名牛錄額真甚致打算,如果再上來一些人,就可以開始沿着城牆,向寧遠軍發動反擊了。
就在這時,忽然圍攻他們的寧遠軍左右一分,讓出了一條通道來。只見三個奇形怪狀,有一點像是一個平放着的撐開雨傘狀的東西,而毎一個都支着十幾支黑洞洞的鐵管,正對準着他們。
清兵還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只聽“轟!”一聲響,三個怪東西幾乎是同時噴出了火舌,因爲距離實在太近了,根本就無從躲避,立刻有三名清兵慘叫了一聲,身上鮮血飛濺而出,仆倒在地上。
直到這時,在城樓上觀戰的孫忠鬥等錦衣衛的人員纔算是鬆了一口氣,這才明白,原來吳三桂還留着這麼一手。
那是明軍可以由個人單獨使用的小型火炮轟雷銃。
由於造價昂貴,因此即便是寧遠朝廷也只送來了三個。
不過這時吳三桂根本就沒有時間高興,因爲新一批的清軍增援人馬以經接近了城牆,準備開始攻城了。
吳三桂知道決戰的時候已經到來。
他從部下的手中接過了自己的大刀,然後厲吼一聲:“殺敵!”
吳三桂,字長伯,遼東人。吳三桂出身於遼西將門望族,吳襄自幼習武,善於騎射。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天啓二年如何丟失廣寧,遼東經略熊延弼如何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爲妻。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吳襄成爲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
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即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餘往援大淩河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第二年六月,爲平息山東登州參將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後金。隨着吳襄官復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遊擊,時年二十歲。崇禎八年,吳三桂被擢爲前鋒右營參將,時年二十三歲。崇禎十一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時年二十六歲。崇禎十二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御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准,吳三桂被擢爲寧遠團練總兵,時年二十七歲。
吳三桂從遊擊、參將到副將,再到總兵,升遷之快,超乎常規。
而這個時候在寧遠,吳三桂也將和他的結拜兄弟丁雲毅一樣浴血奮戰!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