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瓦崗軍與宇文化及所率領的天下最強大的軍隊——驍果軍,這一場決定李密的瓦崗軍與宇文化及所率領的天下最強大的軍隊——驍果軍,這一場決定勝負的童山之戰,即將拉開戰幕。
驍果軍幾乎都是隋軍最精銳軍隊,他們又渴望回到關中與家人團聚,因此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戰鬥意志都非常之旺盛,是一支非常強勁的軍事力量。
李密的瓦崗軍之中雖然著名戰將有不少,可那些士兵不行啊,他們的本質都是農民,因爲吃不上飯加入了瓦崗軍,與驍果軍相比其戰鬥力那是差遠了。
儘管驍果軍很強大,但是李密並不畏懼。
因爲李密很瞭解宇文化及,他們倆都是門閥出身,相互之間熟得很。
在李密眼裡宇文化及這傢伙簡直是一個草包,從小就是紈絝子,他有多大能耐李密心裡清清楚楚。
儘管驍果軍是正規軍,可關鍵誰是這支軍隊統帥。可以說,李密從來沒有把宇文化及看做與他一樣有爭奪天下,一較高下的人物。
自從來到瓦崗之後,李密一路走來太順利了,在這之前真可謂戰果累累。此時,李密已經被數次勝利衝昏頭腦,開始變得狂妄。
以他目前的實力完全不把宇文化及看在眼裡,認爲可以輕鬆收拾掉宇文化及,然後回頭再來擺平洛陽。
這兩支天下紛亂中的強敵碰到一起,鹿死誰手目前還不得而知,倒是長安的西都發生了劇變。
起初,李淵在太原起兵,自任爲大將軍,積極地向隋軍進攻。
此時,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因爲一方面擔心突厥壞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馬,所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向突厥的始畢可汗談和,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衆土地歸於唐,金玉繒帛歸於突厥。”
李淵爲爭取人心,大開糧倉,救濟災民,並且乘機招募義兵。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衆,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帶領起來萬分辛苦。
儘管如此,李淵還是一路西進,過關斬將直撲長安。
天下局勢糜爛,李淵這一路倒也算是順利,至少沒有經歷太大的阻力。
進入長安以後,李淵拉攏隋朝門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以後,李淵便宣佈遙尊大隋皇帝楊廣爲太上皇,擁立帝孫代王楊侑爲帝,改元義寧,是爲隋恭帝。
言外之意,隋皇帝楊廣你退位吧。
此時,人家楊廣還是大隋的皇帝啊,你一個當臣子的竟然決定當朝皇帝的去留,是不是有些大逆不道哇!
作爲一名隋朝臣子,李淵雖然大逆不道,一腳把楊廣給踢開了。可是,隨皇帝楊廣卻遠在江都鞭長莫及。
恭帝進封李淵爲唐王,以李建成爲唐王世子;李世民爲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爲齊國公。
不得不說李淵做事很老道,深謀遠慮。
人家李淵做事一板一眼的按照規矩來,臣子就是臣子絕不敢越位,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穩,至少沒有一下子登上皇位。
李淵給天下人的感覺就是一心一意地爲了大隋朝着想,是一位大大的忠臣。
李淵在長安站穩了腳跟沒多久,接下來便發生了江都事變,宇文化及將大隋皇帝給殺了,一切隨之而改變了。
大隋皇帝楊廣被宇文化及所殺的消息天下人人皆知,李淵獲知消息當即撕下了僞裝,廢隋恭帝楊侑,他自己當了皇帝。
李淵這一手玩得相當漂亮,現在大權在握,時機已到,再玩那些虛僞的東西完全沒必要了。
李淵迫使隋恭帝禪位於他,在長安正式即位皇帝,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爲唐高祖。
李淵以李世民爲尚書令。
不久,又立李建成爲皇太子,封李世民爲秦王,李元吉爲齊王。
大隋朝皇帝楊廣的這位表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還給楊廣加了個“煬”字的諡號,即便是表兄弟,爲了擡高自己照樣踩。
至此,天下已無主。
各方勢力盡顯本事,積極參與到逐鹿爭霸之中。天下最大的幾個勢力,李淵在長安建立李唐王朝,竇建德在河北,瓦崗李密佔據河南。至於東都洛陽,王世充佔據一城之地,實力相對弱一些。
與此相比,李淵自立皇帝比別人先走一步,並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
同時,李淵立身關隴,拉攏世家並獲得了極大的支持。
相比起其他各方軍閥,李淵的優勢十分明顯。
李淵比其他勢力還多了個現成的政府構架,他將留守西都長安的隋朝官僚一同接收下來了,不必再爲缺乏官員而發愁。
李唐繼承了隋朝的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
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
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覈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爲辦事機關。
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覈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臺,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
消息很快傳遍天下,也傳到了江南,蘇威和裴世矩等人無比佩服陸暢的預見。大將軍一語中的,不差半分。隋烈帝楊廣剛死,那李淵馬上撕下了僞善的面孔,一腳踢開隋恭帝,自立皇帝。
看來李家分子早就懷有野心,以前看不出來,那是因爲時機不到。如今時機到了,立即撕下面孔搶奪隋朝天下,又從哪裡看出李淵是忠臣呢?
還有,李淵給隨皇帝楊廣的諡號果然是“煬”。這一些判斷都是發生在這之前,你說蘇威和裴世矩他們倆心裡如何想呢?簡直是神仙哎!即便蘇威和裴世矩二人的本事再大,碰到陸暢這般人物也只有膜拜、信服一途,老老實實輔佐陸暢爭奪天下。
眼下,廣袤大地戰火不斷,形勢已經非常明朗了,各方都在行動,唯獨自家大將軍不慌不忙,急壞了陸暢身邊的蘇威和裴世矩等人。
“大將軍,李淵已經即位,自立爲皇帝,江南是不是應該抓緊時間展開行動了。早一些立國則佔據主動,晚一些時間恐怕要被動一些,如今天下羣雄雖多,要論綜合實力當以江南爲首。”
爲了江南的利益,蘇威首先開口,催促陸暢展開爭霸行動。
裴世矩也不甘落後,接着蘇威的話題進行建言:“是啊,大將軍,早一步早佔先機,晚一步只會壯大對方的力量,不可拖延了。李唐進長安才幾天,憑什麼他李淵要當皇帝。”
陸暢擺擺手,示意衆人稍安勿躁。
“如今天下大亂各顯本事,他李唐自立皇帝,那是因爲李唐偏居一偶,必須先聲奪人。別人的事情咱也沒必要過於關心,幹好自己的事情最要緊。
目前,李子通率兵向西運動,直逼江都城。
杜伏威也不甘落後,江淮軍開始向東移動,雙方在江都城一東一西兩軍相距數十里地,我看那,時機是差不多了,江南軍可以展開行動了。”
陸暢沒有說爭霸之事,僅僅說李子通與杜伏威這兩支軍隊的事情。好高騖遠之事,往高處說是志存高遠,其實不如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打天下急不得。
李子通和杜伏威兩支軍事力量實力都不小,江南軍不可能一塊對付,事情總要有個先後次序吧?
蘇威很想知道答案,於是,開口問道:“大將軍,杜伏威和李子通兩支軍隊,大將軍打算先對付誰?”
陸暢微微一笑,說道:“當然是先對付李子通了,拿下李子通,打開向東進軍的通道,魯地盡在掌握之中。
李子通差不多有五六萬軍隊,此次兵進江都足有五萬多軍隊。
杜伏威的軍隊相對多一些,差不多接近十萬,逼近江都的軍隊估計有六萬之衆。相對來說,李子通的兵力較弱。這一次江淮地區的軍事行動,最起碼要解決掉李子通。不過,若時機成熟不妨一下子拿下整個江淮地區,爲進取中原做好鋪墊。”
話音未落,裴世矩撫掌笑道:“呵呵,大將軍英明,幹掉李子通,江南向東挺進的道路通暢,再加上海軍配合,東部沿海唾手可得。”
來護兒卻有些擔憂,雖說江南之地已經有二十幾萬軍隊,可南軍佔領的地域廣闊,到處都需要軍隊駐紮。
不可能因爲需要對付李子通而將江南的軍隊全部抽調出去,雖說跨江作戰重要,江南地區還是需要有足夠的軍隊守衛的。
“大將軍,李子通與杜伏威兩方面合計足有十幾萬軍隊。我方雖說總兵力不輸於他們,卻也不能全部抽調出去。
江南之地廣闊,總要留有足夠的軍隊駐防,大將軍如何分配這些軍隊?”
來護兒這一說,蘇威和裴世矩二人才反應過來,江南軍隊開起來很多,可是,江南的地盤大,需要的軍隊自然也就多。所以,若是各種因素全部考慮進去,目前的江南軍數量並不佔優勢。
若派出去軍隊太多,江南之地可定空虛,誰知道這段時間能發生什麼事情?萬一有什麼不測,豈不是很糟糕嘛。
若是派出去的軍隊太少,卻根本憾不動對方。要想快速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派出絕對優勢兵力。問題是優勢兵力在哪裡,短時間肯定拿不出來的。
最糟糕的局面是萬一杜伏威和李子通二人若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江南軍隊,真要出現這種局面那可就麻煩大了!
想明白了這一層,蘇威開始着急了,說道:“大將軍,雖說江南需要繼續向外發展,殲滅江北的杜伏威和李子通兩大勢力,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要首先保證江南的安全。大將軍,江南的軍隊還是太少了,是不是考慮一下適度的擴軍啊?”
陸暢微微一笑,說道:“擴軍是肯定的,但是,不能給江南百姓增加太多的負擔。
後備軍隊一直在有序地準備,成軍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再一個,擴充軍隊不能以降低現有軍隊的作戰能力爲代價,一切都要按部就班,不可冒進。
此次江南出兵,暫時不會同時對付杜伏威和李子通兩大勢力,所以,也不需要太多的軍隊。
我估計啊,此次江南軍跨越長江,頂多出動十萬軍隊足夠了。”
只是十萬軍隊要對付長江北岸杜伏威和李子通兩家的十幾萬軍隊,這個差距有些大啊!作爲一員殺場老將軍,來護兒心中很有些擔心。
“大將軍,十萬軍隊是不是太少了,李子通和杜伏威這二人都不是好對付的人啊。萬一此戰不順利,對江南來說簡直是災難,不得不完全考慮一下啊。”
“呵呵,硬拼當然不行,需要掌握時機巧妙應對。放心吧,我親自率領五萬軍隊出征,來整率領五萬軍隊再加待命,等時機成熟之時在越江作戰。如此,即可保障江南兵力不會空虛。”
計議已定,江南軍隊開始調兵遣將,備戰出征事宜。
江南軍開始準備兵出長江,江淮地區形勢驟變,戰雲密佈。
江都城地處運河樞紐之地,周圍河道密佈。
此次李子通以伍雲召爲大將,留下一萬軍隊看守老巢,親率五萬多大軍逼近江都城。
不過,李子通此次興兵很老道,並沒有過於迫近江都城附近威脅到陳凌,也沒有越過運河,就在江都城的北部約三十里地以外,運河東面的位置紮下營盤。
李子通這裡開始行動了,杜伏威那邊也沒閒着。
其實,早在宇文化及離開江都城的時候,杜伏威已經有所行動。不過,他沒有大張旗鼓地展開軍事行動,而是僅僅把江淮軍對向東部集中而已。
李子通這裡的軍隊一動,杜伏威已經有所察覺,急忙調集六萬大軍向東運動,在離着江都城五十里地的位置紮下營盤。
如此,這兩家軍隊離着很遠,誰也沒有挑釁對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