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產業升級
和後世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同,現在大衆對於消費電子是沒有概念的,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
曹永羅同樣如此,他問:“什麼是消費電子?
是不是手機、遊戲機這些?”
周新點頭:“大致是這些,簡單來說涉及到芯片產業鏈的都屬於消費電子。
我打算以我個人的名氣,爲這個品牌做背書,打造一款足夠有影響力能夠享受高溢價的消費電子品牌。”
從小見多識廣的曹永羅自然知道這很難,多少華國企業想做品牌,連在國內建立品牌認可度都非常困難,更別提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知名度。
“這很有挑戰性,太難了,真的太難了,上面不是沒有想過要做強我們的國產品牌,這中間存在着非常多的現實困境。
之前還叫機械電子工業部的時候,我們就做過調研,要想打造消費電子品牌。
首先是技術差距,我們在技術上和國外的差距太大,很難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或者說良品率不足,成本控制不下去。
其次是華國的消費電子企業在國際市場很難有知名度和聲譽,更別提你還想做有高溢價的消費電子品牌。”曹永羅很誠懇。
簡單來說,比如三星是消費電子產業鏈的最下游,從芯片、屏幕、射頻、天線、電池、內存等等,一系列組件構成。
你應該知道華國一直在進行加入WTO的談判,加入WTO談判之後我們需要向國外公司繳納專利費用。
我和硅谷的形象高度綁定,消費者在談到這個品牌的時候,會聯想到我,聯想到NewPay、Quora、Riot,這些都是硅谷的企業。
我們目前對專利不夠尊重,也就是說技術突破之後,其他企業一擁而上,先實現技術突破的企業無法充分享受到技術紅利,就更別談什麼高溢價反哺研發了。
利潤也就意味着技術含量。
以DVD產業爲例,華國是DVD生產大國,我們大量向全球出口DVD,現在可以不用向國外企業繳納專利費,但是在加入WTO之後,我們每臺DVD都要繳納9美元的專利費用。
燕京的研發機構想向粵省的出口企業追索專利費用難如登天。
一直到2019年,華國品牌知名度在國際範圍都獲得了充分認可,但是在手機產業鏈上,華國企業大量集中在外殼、機構件、PCB、顯示屏、芯片封裝和手機組裝領域。
我們也知道要高溢價,纔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去促使技術進步,然後繼續享受高溢價。
其實你剛剛說了之後,我覺得你的想法確實可行,從一些小的領域開始做起,是有機會把這件事做成的。
華國企業既沒有這個技術,更沒有這個機會。
後來華國要搞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什麼?就是要往利潤高的環節去走。
“我也知道非常困難,海外消費者對國內消費電子品牌的認可度很低。
這是需要工業化國家發展到某個階段之後才能去想的事情,這種好事國外的消費電子巨頭們壓根輪不到華國企業。
良品率達不到要求,即便虧本他們也要做下去。
華國企業太多了,哪項技術要是被華國攻破,相關產品價格就會大幅度下降,他們根本不會想着賣高價,一心想低價搶佔外貿市場。
用戶不會把他們和華國聯想到一起。
會這樣做的只有可能是華國人。”
但是現實因素擺在這裡,就是做不到。
但是我創辦的消費電子品牌,海外的消費者並不會認爲這是華國企業。
其實對於曹永羅提到的問題,周新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
我需要的是有這麼一個品牌,會去倒推華國的電子技術迭代升級。
但是要是想借此培育華國的企業把重心轉移到技術上,這很難。”
曹永羅很冷靜,並沒有因爲周新的話而激動,越是接觸過才越知道這條路有多難走:“周新,你現在可能有個幾十億美元的身家,但是想打造一個世界性的消費電子品牌還是不夠。
在二十年後尚且如此,更別提在1999年了。
周新笑了笑,他很清楚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整個半導體的產業鏈,最終還是需要有產品來支撐起後續的研發和技術迭代。
如果經常看研報,但凡看過關於手機供應鏈的研報,都會對其中關於重點公司的部分有非常深的印象。
對於其中利潤高的組件三星會選擇自己做,利潤中等的找高麗企業做,裡面利潤低的纔會輪到華國企業。
同時對於產品研發,肯定也會逐漸把產品研發放到華國去,但是這些研發成果是屬於國外的消費電子巨頭們,他們並不會讓華國的企業來負責研發,他們負責貼牌生產。
當然從好的方面來說,我們遲早會重視專利保護工作,只是當前面臨現實因素。
就像用戶在使用雅虎的時候,會把楊致遠和彎彎聯繫起來嗎?
而且打造具備高溢價的消費電子品牌,我也不會把所有產業鏈條全部放在華國,華國有企業能做,那我會給華國企業機會,讓他們來做這部分。
這真的非常難,讓華國企業把重心放在研發上,這件事在現在來說比打造一個消費電子品牌還要更難。
曹永羅說的是現實,其實在當下,很多事情是系統性問題,不是某個領域單獨的問題。
只有高溢價的品牌才能支撐起整個供應鏈的技術不斷迭代。
即便後續華國加入WTO了,國外的這些消費電子品牌,放在華國的也是以製造基地爲主,而且是技術含量比較低的製造基地。
這些都屬於利潤率很低的環節。
但是如果技術是華國本土企業的話,那麼這項技術不用繳納專利費用,國內企業想要收專利費用幾乎不可能。
更別提你還想通過這種方式去扶持國內的產業鏈。
但是對他來說,不可能因爲有困難就不去做。
如果因爲困難就不去做,那直接躺平在硅谷當個互聯網大亨不香嗎?
“我不關心最終哪家企業能夠提供給我,我想要的產品,我只提需求。
華國企業如果能滿足我們的需求,那我會給華國企業機會,或者說華國企業認爲我們只要給他們時間,他們能滿足需求。
那等到他滿足需求的時候,我就會讓他們加入到這個產業鏈中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