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逆水行舟(上)

劉存跟隨滿載各種禮品、綾羅綢緞和牛羊皮的船隊剛離開洛陽兩天,御史臺便拋出兩份言辭激烈的彈劾奏摺,經太尉張溫爲首的幾位重臣合力操作,很快公之於朝會之上,由此引發一場波及大漢天下的激烈辯論與思想動盪。

兩份彈劾奏寫得很有水平,一份從大漢王朝的立國之本與開國制度說起,將各個階段的動亂與政治改良糾纏在一起論述,然後將劉存實行的新政逐一拿出來批駁,幾乎都能找到與傳承政體相違背的依據,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嚴重後果,不單嚴厲抨擊了城陽郡實施三年的新政,連帶皇帝極爲信任的皇室宗親、彪炳功勳的青州刺史劉存,也被隱隱指責爲居心叵測的奸險之輩。

另一份彈劾奏沒有署名,這份奏先從王莽說起,一一列舉劉存的系列違法亂制罪行,上升到“私交諸侯各王圖謀不軌”、“擅改稅制動搖國本”、“逾制築城居心叵測”的殺頭高度,用詞尖銳,激情四射,就差沒明說劉存就是王莽二了。

令不少支持劉存的朝臣驚愕的是,與劉存私交很好同樣支持改良政策的黃琬和楊彪選擇了沉默,這兩位重臣在土地問題和豪門世家特權問題上,與劉存存在不小的分歧。

劉存在洛陽面聖期間,兩次借酒宴之機,公開表明“以溫和措施減緩土地兼併,大力開墾荒地、修建灌溉溝渠,發展工商百業以解決失地貧民生計,緩解土地壓力”的態度,但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說服黃琬和楊彪。所以,絕不相信皇帝會處罰劉存的黃琬和楊彪在保持緘默的同時,都想看看劉存如何應對。

本月的四次朝會上,崇德殿中起氛有些詭異,只聽到三個控訴劉存的侍御史桓典高亢激昂的聲音。這樣的情況幾乎在近期每次朝會上都會發生。

實際上,龍榻上昏昏欲睡的皇帝劉宏看得比誰都清楚,他知道自己辯不過下面那些學富五車的御史和大臣,更無法說服那些個言辭激烈、看樣子恨不得立刻把“如同王莽二的劉存”抓過來剁下腦袋的御史,所以他乾脆祭出數年來屢試不爽的逃避法寶——閉目養神。

可隨着對劉存的抨擊質疑聲越來越多,閉目養神的皇帝劉宏終於坐不住了。不由得再次想起單獨召見劉存的那天下午,雙目赤紅淚花涌動的劉存臨別前的殷殷懇求:

“皇兄,臣弟知道按照城陽郡那套新政走下去,很可能會招來朝中大臣們的責難,甚至陷害。因爲臣弟保的是百姓利益,保的是我大漢的江山社稷,傷害的卻是口口聲聲爲了聖上和江山社稷、卻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世家豪門。”

“這些世家豪門在整個大漢加起來只有幾萬人,卻佔據天下大半良田和肥沃土地,他們利用先帝和聖上給予的特權,堂而皇之偷稅漏稅,有的乾脆不交稅,卻讓失去土地淪爲奴僕的千千萬萬百姓來養活整個國家。”

“正如上任宗正劉虞大人所言。在各地名門大閥和地主豪強無法無天的盤剝之下,大漢子民越來越活不下去了,這纔是到處暴亂到處造反的根本原因啊!皇兄如果信得臣弟。就給臣弟一點時間吧,不需要太長,三年,三年時間就足夠了!”

劉宏越想就越能體會劉存的良苦用心,也就更加理解劉存這幾年過得多麼不容易,因而徹底理解了劉存所實行的“抑制土地兼併、鼓勵土地開墾、扶持工商百業”的青州新政。不知不覺間他坐直身子,呆呆望向大殿正門外空無一人的丹陛之下。如同中邪似的一動不動,臉色蒼白神形極爲駭人。

大殿裡不少人看到皇帝的異常。驚慌之下不由得相互暗示提醒,正慷慨激昂發表演說的侍御史桓典猛然看到太尉張溫向他擺手,連忙走到張溫面前,詢問有何吩咐?氣得幕後指使者張溫乾脆閉上眼。

桓典四處看看,這才發現皇上非常不對勁,嚇得連忙退下去,額頭上立馬冒出豆大汗珠,心想要是把外強中乾的皇帝氣得當場倒下,他豈不成了千古罪人死無葬身之地?

張讓和張敦手忙腳亂地跪到皇帝跟前悽聲呼喚,劉宏慢慢回過神來,鬆鬆垮垮的龍袍下,消瘦的身體晃了幾下,在百官驚恐的目光中顫悠悠地站起來,盯着下方匍匐在地的侍御史桓典,艱難地擡起乾瘦的手,指着嚇得渾身發抖的桓典,咬牙切齒地說道:

“你說爲朕的江山社稷赴湯蹈火,很好!聽說你在譙郡老家,有田地千傾,庭院過百,牛馬成羣,僕從如雲,那你就替朕分憂吧,三日之內,把一千金給朕送來,買下你如今的侍御史職務,完了你愛彈劾誰都行,要是不願意,就閉上你的嘴,回你譙郡老家。”

劉宏撐着一口硬氣說完,頓時虛脫般差點暈過去,嚇得趙忠高呼散朝,張敦幾個近侍七手八腳把劉宏擡上龍攆,匆匆忙忙送回後殿,兩名年輕小黃門早已向太醫值房飛奔而去。

對劉存發起的最大一次彈劾就這樣結束了,不願拿出一千金買官的桓典冷汗擦乾,終於慢慢回過魂來,在張溫等重臣的授意下,立刻大義凜然地高調辭官,博得一片喝彩之後,悄悄殺向大漢朝的官僚儲備中心——太學!

可如今的太學博士和學生們不是那麼好糊弄的,經過了兩次黨錮之禍,大漢王朝學界早已沒有之前的銳氣和衝動,大部分師生在前人的悲憤吶喊和斑斑血淚中學會了默默反省,學會了理性思考。

儘管不少師生基於自身的階級立場或政治目的,迅速加入桓典領銜的抨擊青州新政的行列,但更多的學子顯示出更爲務實的求索態度,儒家思想也遭到了從未有過的懷疑,諸子百家的學說逐漸被苦苦尋找振興之路的學子悄悄翻出來。

同樣有不少一直在苦苦尋找救國道路的師生,從青州的發展中看到了曙光,逐漸挺身而出,提出針鋒相對的政治觀點。

於是,一場波及大漢天下、激烈而又曠日持久的大辯論爆發了,最後連劉存一手建立起來的琅琊書院,也陷入大辯論的政治激流中。()

ps:四更送上!巨火精疲力盡,求訂閱、月票、推薦票和全贊支持!感激不盡! 竊國賊一一九 逆水行舟(上)地址 html/67/67537/

第251章 無力迴天(下)東武城安丘黔陬縣夏河城第173章 瞞天過海(下)第197章 嘉獎第18章 譭譽參半第196章 徐晃歸心(下)第204章 急報傳來第63章 虛虛實實(上)第269章 羣雄震動(下)第141章 反制(下)第52章 求賢(下)第240章 安撫(上)第149章 壓力重重(下)第107章 固山之戰(下)第96章 建衙(上)第21章 擴張第133章 明爭暗搶(上)第47章 當斷即斷(上)第189章 誘敵(下)第50章 招兵買馬(下)第75章 軍心民心(上)第48章 當斷即斷(下)第12章 災禍突至第43章 名聲鵲起(上)第69章 鏖戰(上)第108章 禍水西引(上)第126章 討董聯盟(下)第256章 借道(下)第288章 大勢所趨琅琊國第222章 全線發動(上)第230章 天下大亂第210章 文姬(下)第177章 坐山觀虎(下)第248章 四面楚歌(上)第151章 無聲殺伐(下)第115章 轟動(上)第151章 無聲殺伐(下)第14章 衆志成城第95章 得失之間(下)第213章 北上(下)第279章 輕取潼關(上)第227章 激怒(上)第13章 浴血搏殺第144章 朝貢(上)第16章 餘波微瀾第225章 連鎖反應(上)第228章 激怒(下)第11章 最大的糧倉第143章 雛鷹振翅(下)第186章 步步緊逼(上)第19章 商機第3章 東逃第183章 報復(下)第159章 泰山之戰(下)第196章 徐晃歸心(下)第108章 禍水西引(上)第170章 是非對錯(上)第215章 破城(上)第73章 悄然佈局(上)第177章 坐山觀虎(下)第276章 密談(上)第227章 激怒(上)第43章 名聲鵲起(下)第154章 形勢逼人(上)第229章 牽制第109章 禍水西引(下)第236章 顏良(下)第133章 明爭暗搶(上)第94章 得失之間(上)第9章 第一片基業第68章 環環相扣(下)第94章 得失之間(上)第70章 鏖戰(下)第50章 招兵買馬(下)第80章 潛移默化(下)第279章 輕取潼關(上)第59章 君君臣臣(上)第286章 風雲匯聚第95章 得失之間(下)第100章 順勢而爲(上)第49章 招兵買馬(上)第85章 順勢而動(上)第15章 決斷第21章 擴張第212章 北上(上)第139章 反制(上)第20章 合作第203章 孰更重要?第154章 形勢逼人(上)第214章 雙雄會第209章 文姬(上)第56章 承諾(下)第48章 當斷即斷(下)第196章 徐晃歸心(下)第125章 討董聯盟(上)第272章 整合(下)第237章 決斷(上)第137章 謀算(上)第70章 鏖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