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雲,是一個農村出身的東北漢子,畢業於京大建築學院。
大學畢業後,他分配到了東北省國家建築研究院工作,算是捧上了鐵飯碗。
但是,在這麼多年的職場忙碌中,他因爲沒有好的背景,又有過人的才能,而成了爲上司和同事們排擠打壓的對象。
在他的論文成果被上司剽竊爲已有而升職加薪時,楊雲一怒之下,辭去了工作。
他揣着家裡艱難存起的八百塊錢,帶着家人的不理解和哭泣,告別了難捨難捨淚流滿面的妻子和兒女,毅然來到了濱海這個夢想天堂。
35歲,對成功的男人來說,這是最美好最意氣風發的年華。
可是,對他這樣一個拋去所有,從頭開始的人來說,卻是一場夢碎後的開始。
他的父母到他上車的時候,仍然不理解,爲什麼他們辛辛苦苦供養出來的這個大學生,能讓家裡感覺到臉面有光的大學生,竟然放棄了好好的國家幹部不當,而寧願去學那些沒本事的人去南方當盲流。
沒錯!這個時代來濱海特區發展的人,很多人都是盲目地聽說這裡好,聽說這裡有很好的開放機遇,盲目地跟着親人朋友而來,一個引着一個,朝着濱海蜂蛹而來,世人便稱這些早期的開拓者爲“盲流”。
在那種講資歷、講後臺、講關係、又被打壓、被排擠的體制中,楊雲對自己的前途毫無信心,更對這種國營體制感到深惡痛絕。
在他聽一個同學說了濱海是如何競聘,又是如何自由,可以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可以如何發揮自己的自我和理想價值時,楊雲便毅然向單位辦了停薪留職。
那個時候,可沒有人挽留你們,等着捧你這鐵飯碗的人多的是,你不走,人家都要想辦法趕你走,好騰出位置來給別人坐。
所以,楊雲的停薪留職也辦得非常順利,他也不顧家人的反對,抱着不成功絕不回頭的毅然決然,登上了濱海的火車。
只是,來濱海發展,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來到濱海,他租了一間簡陋的十元旅館住下,然後,每天看報紙,投簡歷,或者上門去辦公樓問,你們這裡招不招人?
這個時候,還沒有後世那種正規的人才市場,只能用這種最原始的辦法來尋找工作。
結果,一個半月過去,他仍然沒有找到工作。
這種結果,對出身名校又捧過鐵飯碗的楊雲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他想去找那個同學取取經,卻被告知,那人已經離職,沒人知道他的去向。
捂着口袋裡剩下一百塊錢,楊雲甚至都開始懷疑,這所謂的濱海機遇,是不是隻是一個美好的名詞?他的南下,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來到濱海之後,他除了到的時候,給家裡打電話報了平安之後,再不敢打一個電話,深怕自己無臉面對父母的責問,還有妻子和兒女那帶着思念的聲音。
就在楊雲感到快絕望的時候,他看到了濱海市大海灣實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公開招聘廣告,他的心裡,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這個年代,和楊雲一樣,來特區尋夢的年輕人,很多很多。
可想而知,葉靈汐發的這個公開招聘的、待遇比國企還要好的廣告,吸引了多少人前來參加。
因爲發了廣告之後,是定在週末進行面試,甚至還有些人,不惜從千里而來,就爲了獲得入葉靈汐這個門的機會。